文坛幸事!老舍《四世同堂》在美佚失原稿找齐,《收获》即将刊出!
国内文坛和现代文学研究界将迎来一件重大新闻和可喜的成就——
将近70年前作家老舍作《四世同堂》在美遗失原稿已经被找齐、译出,并将全文刊登在下一期《收获》上。
这将是老舍先生这部巨著第一次真正以原初的面目示人。
“我拿到译稿,就知道赵武平先生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收获》主编程永新22日在微信朋友圈里确认了这一消息,《收获》即将发表的是《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未曾发表过的21章至36章,由赵武平发现并从英文回译。
《四世同堂》是老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遗憾的是,这部著作是个残本。
据老舍当年初步设计,这部著作分为3部,共100段。它于1944年在重庆的报纸开始连载。老舍本打算用两年时间写完,但由于时局动荡和作者罹患多种病痛,直到1945年底才完成第一、二部。此后,老舍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它的第三部是在美国完成的。但《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的最后13段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并未出中文版。“文革”时,《饥荒》手稿散佚。此后,再也无人能说清,此书原貌到底如何。
《四世同堂》英文版1951年先在美国出版,这给复原它留下了一丝希望。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时,只能从《四世同堂》英文版返译了这最后13段,但这并不是老舍的原稿,而是经过美国出版社和编辑大量未经作者认可的删减后呈现的节选本和删改本,包括情节、人名和内容等方面的篡动,据此很难窥得老舍的原始设计和创作全貌。比如老舍原著的第27、36章全部被剔除,原稿的23、24两章被合并为一章,有些内容和情节被重新并列组合,甚至人名都进行了改变,有时候是张冠李戴。
值得庆幸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赵武平经过多年考证搜求,最终查找到了老舍在美国完成《四世同堂》第三部后的译者浦爱德的全部档案资料,进而找到了老舍《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原始翻译手稿。
老舍是通英文的,虽然其英文程度尚不足直接用来创作,但是读懂译文、进行润色和讨论书稿内容是足够的。赵武平发现的这份珍贵的原稿就是当年老舍与译者浦爱德每天合作翻译、共同完成的成果,也是老舍最终参与定稿的原件。
可以说,这是目前为止最大限度保存老舍原作本来面目的版本。
找到了翻译原稿,也只是第一步。赵武平撰文讲述了《饥荒》英译全稿的发现和回译过程。他谈到,对《饥荒》后半部的“回译”,是一个曲折、复杂,而处处容易陷入误区的工作。首先,要针对英译原稿,逐篇进行释读,录下所有难以辨识的文句——经过近七十年的时光磨蚀,打印稿上不少字词已经褪色,甚至模糊,还有打印中的拼写错误,再者就是译文中所运用的今天已经废弃使用的日语拼写,这占去了前期翻译的大部分精力。
回译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有语言风格的问题。老舍先生是语言风格大师,选用什么词汇,避免何种表达,都有他自己的特点。赵武平研读了老舍的全部著作,体会老舍遣词造句和展示故事的技巧,仔细揣摩老舍的语气、修辞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努力将老舍的表述风格内化进翻译,从而真正呈现出老舍作品的风貌。
在翻译过程中,赵武平整理出“老舍词汇表”,列出一些老舍语言特色字词。比如,“假若”是最常见词汇之一,他少用或者完全不用“如果”。另外,老舍似乎不太喜欢运用习见成语:“咬着牙说”不用“咬牙切齿”“忍受苦痛”不用“含辛茹苦”,“设尽方法”不用“千方百计”。为了不过度翻译,免用老舍本书中从来不用的成语、俗语、俚语,有时他就宁愿采取直译的方式。比如,不用常见“仨核桃俩枣”,而是按照原文直译为“仨芝麻俩枣”。赵武平坦言,人名如何选取,如“小妞子”和“妞妞”,“李四老人”和“李四大爷”“李四爷”“四大爷”等,根据对话环境,老舍相宜运用,但在译文中就很费斟酌。包括老舍喜欢用惊叹号等标点符号的修正,他都进行了仔细爬梳。
即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作品,将最大限度传递出老舍《四世同堂》的原貌。
赵武平希望,这是对老舍蒙冤辞世五十周年一点微薄的纪念。
《收获》杂志编辑部的同仁也在翘首以盼——1957年7月杂志创刊于上海时,《收获》创刊号即发表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2017年是《收获》60岁生日,他们怀着迎接老友的心情,迎来老舍先生在美佚失原稿《四世同堂》的译作归来。
转自丨中国作家网
他们也在读:
► 贾平凹、王小波、王朔、苏童、余华……28位中国当代作家速写
► 王安忆的上海弄堂,迟子建的极北之地,苏童的香椿树街,毕飞宇的苏北田野……
留言区互动: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