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看集大】他们接力传递生命希望

集美大学 2022-05-07

集大又有882名学生加入中华骨髓库

  从2012年起,集大每年都会开展造血干细胞“爱心入库周”活动,至今已有4049名集大学生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的“爱心入库周”刚刚结束,有882名学生加入。林松涛、童天盛、赵东喆三名集大学生及后勤员工韩浪已经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当天,童天盛和赵东喆也来到现场,和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的捐献经历和感受。

童天盛:

集大生物工程学院(现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07级学生,厦门第20例、福建第5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是我为社会尽的一份责任

  初次接触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个概念的那年,童天盛还是一名刚上大学的新生,“我刚上大一,有天在学校广场看见正开展无偿献血活动,我便去献了血,当时表格上有一栏问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我打钩同意了。”他说,自己那会并不是很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怎么回事,但听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项可以帮助他人的行为,便欣然同意。
  大三暑假时,正在深圳实习的童天盛突然接到厦门红十字会来电,“他说我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问我是否愿意捐赠。”童天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挂掉电话后也有点担心,“当时我以为是从骨头里抽骨髓,感到有点恐惧。”他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捐献过程并不像自己所想,更加坚定了决心。
  他把决定告诉家人,开始时遭到父母的反对,但他找来哥哥帮忙,最终说服父母。2010年12月5日,童天盛踏上了前往福州捐献的火车,他的无私奉献帮助江苏徐州一名30岁患病女教师获得生命希望。

  如今童天盛已在厦门一家建材公司工作多年,他的QQ空间里还保存着当年前往福州捐献造血干细胞时的照片,经常有同事、朋友看见后会向他询问,童天盛便把捐献过程和相关知识普及给大家,他说:“能帮助到别人,我感觉自己对社会尽到了一份应有的责任。”


赵东喆:

集大政法学院(现法学院)10级学生,厦门第36例、福建第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我很高兴能挽救一条生命

  赵东喆的姥爷是名医生,父母也经常进行无偿献血,在加入中华骨髓库前,他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已有着一些模糊了解,2011年5月,他在学校献血时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2012年7月,他接到厦门红十字会的通知,他与我省一名16岁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回忆起这幕,赵东喆表示:“当时没想到这么快就会配型成功,感到很惊讶,但更觉得激动和高兴,自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他把同意捐献的决定告诉父母,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随即接受了高分辨检测和体检,做好捐献准备。
  不过由于患者的病情原因,直到2013年9月赵东喆才完成捐献,这期间,他经常打电话到红十字会询问患者情况;他认真听取志愿者建议,多吃营养食物,增加体重,不熬夜,不喝酒,碰到同学聚餐时,他总是歉意地表示“有事不能喝酒,之后再补上”,低调的赵东喆想默默完成捐献,直到出发前,许多同学才知道他的义举。



  捐献完成后,赵东喆在福州参加了一场血液病康复者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见面会,感触很深,“听见康复者讲述他们当时有多无助,看到捐献者和康复者见面拥抱,我才真正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更加认识到生命宝贵。”


现场

让奉献精神深植学生心中

  4月22日,学生们来到市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和红十字文化广场,听工作人员介绍有关知识,生命至上、人道救助、无私奉献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扎根萌芽。

  实地了解遗体和器官捐献常识
  “大家之前听说过遗体和器官捐献吗?知道捐献后是做什么用途?遗体和器官捐献不仅能帮助一些器官衰竭病人重获新生,更是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基石。”学生们的第一站来到位于海沧文圃山的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市红会工作人员的一席话让大家陷入思考。

  此次活动源起集大工程技术学院工程管理专业1311班团支书陈铭铭的一个提议,“大学生作为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奉献助人的热情,但对于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知识却缺乏了解,如果能为大家普及一些常识,将能更好地去帮助他人。”她的想法得到集大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在市红十字会的策划组织下,当天集大红十字会的20名骨干学生和工程管理专业1311班的25名学生参加活动。

  学生们在遗体和器官捐献文化馆里认真了解遗体和器官捐献的意义、捐献流程、国内外遗体和器官捐献政策和开展情况等。当听到西班牙的器官捐献人口比例达百万分之34左右,而我国仅有百万分之0.3左右时,学生杨鹏飞感到很震撼,“我觉得我国遗体与器官捐献的普及工作还不够到位,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加大宣传力度,慢慢去改进。”
  参观讲解带给学生们许多感触,学生郑丽群向记者表示,虽然现在还年轻,但自己和几名同学都有捐献器官的意愿,“回去后,我也会和家人宣传、介绍这种理念。”

  多名学生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
  在红十字文化广场上,学生们与市红会工作人员围坐一圈,了解红十字会所做的“三救三献”和人道传播工作。

  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服务队的志愿者杨位伸为大家介绍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茫茫人海中也许只有你可以挽救这条生命,这是一种无损己身,有益他人的崇高举止。”当听说今年已近70岁的杨位伸在56岁时曾捐献造血干细胞,且长期活跃在志愿服务中时,学生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她致以敬意。
  事实上,当天到场的学生里,有好几名已加入中华骨髓库,陈铭铭就是其中一员,她说,小学时学校经常组织他们为血液病患者捐款,自己身边也有人曾患血液病,这让她在很早以前就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所关注,去年她加入中华骨髓库,“妈妈听说后有些担心,今天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知识,可以向她多介绍一点。”陈铭铭表示。


来源丨厦门日报

文丨记者 卫琳

图丨记者 姚凡 部分来源中新网


特别鸣谢丨童天盛、赵东喆、集美大学红十字会提供照片

平台编辑丨林嫦娥


让我们一起为集大接力传递生命希望的他们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