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集大人:李溢新 我市唯一既捐造血干细胞又捐淋巴细胞的志愿者

厦门日报 黄小芳 集美大学 2022-05-07
媒体看集大

>>人物名片

  李溢新,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大四学生,莆田人,今年21岁。

  2015年5月在福州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2015年10月,由于患者病情复发再次向李溢新求助,12月1日,他出发到福州,12月2日完成淋巴细胞捐献,3日返厦。


人物原声

  “我爸妈一开始不同意我捐,可是如果不做,我会良心不安。要知道,我本有机会可以救一个人。”

  3日下午4时,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大四学生李溢新从厦门北站走出来。他看起来有点疲惫:嘴唇发白,轻微地弓着身子,步子迈得不大,蹒跚着走向来迎接他的人群。


  12月3日下午,集美大学学生处、校团委、航海学院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前往厦门北站,迎接李溢新同学。


  就是这具瘦弱的身躯,刚刚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在7个月内,21岁的他为同一名患者先后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

  事实上,李溢新也是厦门迄今为止,唯一既捐献造血干细胞又捐献淋巴细胞的志愿者。


回放

88毫升淋巴细胞 再次“连接”他们两人


  前天上午9:30,李溢新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签署了捐献同意书。

  接下来,他躺到病床上,左右手臂都插上了无菌采集管,救命的血液流向真空袋。采集出的88毫升淋巴细胞,当天下午就空运到广州。

  虽然素未谋面,但那位32岁的血液病患者,再次与李溢新“连接”起来——7个月前,李溢新刚刚为他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一次,他又发出求助,李溢新又来了。

  “淋巴细胞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如果说造血干细胞是爸爸,那么淋巴细胞就是他的众多儿子之一。”福建骨髓库的一名工作人员解释,患者接受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因病情反复,需要淋巴细胞来巩固造血干细胞的功能,让血液在患者体内“生长”。

  88毫升淋巴细胞,给了那个年轻的患者第二次重生的希望。


心路

第一次,他挣脱了恐惧去助人


全身血液体外循环3.5遍 他说“决定完全正确”


  时光倒回到今年5月。那一次,也是似曾相识的情景,李溢新在病床上躺了4个多小时,采集到200毫升造血干细胞——这需要14000毫升的血液循环量,而李溢新周身血液只有4000毫升左右。也就是说,他体内的血液,顺着管子,流到离心机,再回到他身体,来回走了3.5趟。

  在真正躺上这张病床之前,李溢新心里一直揣着害怕。



 

  李溢新2013年就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我自己主动去的,想帮助有需要的人。”有这种念想,所以得知自己的血样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相吻合时,他兴奋得很。

  他并没有太多叙述自己当时的害怕,但从他后来转发的一条微博里,能窥见一斑:“刚去福州的时候,心里也是满满的害怕……”他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对未知的恐惧盖过了将要帮助人的兴奋。

  虽然父母不同意,虽然害怕,但他还是去了,躺上了那张病床,“血流出去时没啥感觉,流回来时暖暖的。”李溢新说,那4个小时里,他看电视,看天花板,和陪护者闲聊,那些害怕慢慢被驱散了。

  在微博里他写道:“自己做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次,他挣脱了犹疑再上路


  就算12月有7场考试 他隔天就答应了

  

  市红会的工作人员袁杰告诉记者,不少曾捐助过一次造血干细胞的人,止步于第二次的捐献,或是出于身体的担忧,或是不想再经历血液离开身体的感受。

  所以,10月初,患者因病情反复,袁杰给李溢新打求助电话时,他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事实上,接到电话之后,李溢新并没有马上答复。他真的犹豫了。

  “捐献淋巴细胞?我真没听说过。”事前没有任何的了解,李溢新立马上网搜寻相关信息——成功捐献的例子给了他信心,也让他相信,捐献淋巴细胞对身体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另一个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是:12月正是他备考最紧张的时候,作为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大四的学生,他刚找到工作,即将被外派新加坡——为了能正式上油轮工作,他需要报考包括三副适任证书在内的船员资格证,12月就有7个测评,1月有3门科目考试。

  袁杰说,本来以为要等很久,没想到隔天一早,李溢新就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再拖下去,就怕耽搁救助患者的最佳时机。”李溢新这么解释自己的选择。

  这一次,他没有告诉父母,“第一次他们就没同意,这次不是怕他们反对,而是怕他们担心。”他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完成了第二次捐献,他的辅导员和舍友甚至一开始都不知道,他去福州做什么。


  

  2日当晚,捐献完本该好好休息,李溢新却跑到医院去了——他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同校的学姐,知道她因白血病在福州治疗,就想去看看她,给她打气。

  “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李溢新摆摆手,半天才吐出这么句话。他不善言辞,却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多帮助一些人——他的微博个人主页大多是转发求助信息;而献血册上,也已经有了3年1000多毫升的献血记录。他就这么默默地做着,不声不响。


记者 手记


  犹疑之后的坚定更令人动容

 

  这是我们第一次,走进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内心,第一次直面一个普通大四学生的内心挣扎。他从兴奋到恐惧,用强大的信念从恐惧中挣脱,完成第一次捐献;又快速地走出犹疑,在第二次捐献的同意书上郑重签字。

  李溢新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年轻人——他也有恐惧,也需要权衡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正因为他比其他人更坚定,两次都选择了向前一步选择捐献,才显得尤为真实、珍贵,令人动容。他的“全市唯一”,也正因此才更具有含金量,熠熠生辉。



  素材来源丨厦门日报

原题《李溢新 两次捐献救同一名患者——这名集大学生成为我市唯一既捐造血干细胞又捐淋巴细胞的志愿者》


图丨黄晓珍  黄丹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