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星”路上,我们的征途星辰大海

天津大学 2020-11-15
今天
中国航天日
星辰大海的征途中
一直都有我们天大人的身影



天大人与天空的缘分由来以久


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早在八十年前,北洋大学就已经踏出了向天空进军的征程。当时,学校不仅建立了飞机工程研究会,还开设了航空系。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一位教师还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它的设计者,就是北洋大学教授、杰出的机械工程和材料专家邓曰谟。当时飞机制造在国内尚属空白,被说成是“非洋人不可”,而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工艺异常复杂,自主制造飞机发动机被看作是“异想天开”的举动。面对挑战与质疑,邓曰谟毅然挑起大梁,主持承担了飞机发动机的试制工作。

北洋时期的航天工程系




1934年,北洋工学院成立了“国立北洋大学飞机工程研究会”。1935年机械工程学系分设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组。1951年4月,天津大学的航空系,调入清华大学,后调入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给无人机装上“中国心”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彩虹3”无人机,其挂载的“轻型航空发动机TD0工程样机”是由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负责研究开发,并由宗申动力合作试制。“轻型航空发动机TD0工程样机”是一款活塞式汽油发动机,综合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型无人机发动机水平。针对无人机和轻型航空器发动机适航性所需的轻量化、高可靠性等特点,发动机TD0工程样机通过一系列的工程设计满足了功率从50千瓦/时到150千瓦/时无人机和通用轻型航空器的需要,采用组合曲轴技术,达到了体积小、重量轻、强度高的目的。随着电控技术和多级增压技术的运用,该发动机及其后续产品可满足无人机高空、长航时的飞行需要。



开启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2016年的中秋月色中,“天宫二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由天津大学明东教授带领的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负责设计研发的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视功能等神经工效测试系统也随“天宫二号”一同飞天,等待“神舟十一号”和航天员到来后,将开启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协助“嫦娥三号”及“嫦娥四号”顺利登月



从2019年1月3日着陆月球到1月11日和“玉兔二号”实现两器互拍,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此次登月任务。做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嫦娥四号”此次着陆堪称是“盲降”。对于人类完全陌生的月球背面,风大不大?地平不平?土壤松软不松软?未来的“嫦娥五号”以什么样的姿势返回人间更安全、优雅?这些都是科研人员需要对“嫦娥”悉心关照的细节。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崔玉红教授和王建山教授的空间力学团队在羽流与月壤相互作用、模拟月貌区、稳定性试验面,以及“嫦娥”着陆器姿态及稳定性分析和着陆面力学环境地面试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陆续协助“嫦娥三号”及“嫦娥四号”顺利登月。

   天大团队“再造火星表面”




天津大学蒋明镜教授团队承担着为我国火星探测器着陆环节“造星”的重任。“火星上的重力只有我们地球的1/3,模拟火星地表地貌形态等环境特征,对于未来探测器在火星重力环境下成功着陆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主要任务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再造火星表面”,即:模拟地表成像区域基础场地、工作区基础场、火星地表特征、模拟火壤着陆试验床、火星表面激光和微波特征等。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钻研,蒋明镜教授带领团队顺利建造了着陆器着陆点的典型火星地表;模拟了接近火星表面真实形态的火星地表地貌等视觉环境并满足试验器对可见光、雷达和激光的反射要求;为火星验证器携带的火星探测器设备提供类似火星的探测环境等一系列任务。





打造国内首个商业GNSS掩星探测载荷




北京时间2020年1月15日10时53分,国内首个商业GNSS掩星探测载荷“云遥掩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的卫星顺利升空并成功入轨,该GNSS掩星探测载荷是天津大学李峰辉博士创业团队自主研制,可实现地球0~60km大气层及100~800km电离层探测工作,为全球气象预报及地震预报提供重要数据服务。





他们是航天人,也是天大人   


两弹一星功勋  吴自良





吴自良院士题写人生格言:天助自助者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1935年考入北洋工学院,先读矿冶,后转学航空机械。1999年9月,在共和国即将迎来自己五十周岁生日的时候,吴自良接到邀请,到北京参加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的表彰大会。9月18日的表彰大会上,吴自良收到了国家主席亲自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荣誉面前,吴自良表现出一位科学家金光闪闪的无私精神,他把这个奖状复制之后发给了每一位参研人员,重达一斤的金质奖章就交给了上海的冶金研究所。



东方红一号发射总指挥  杨恒






杨桓,中将,曾任二炮副司令员,导弹专家。他1927年出生于宁夏自治区贺幸县;1946年考入北洋大学水利系。从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创建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起,杨桓就一直从事战略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试验;组织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和第一枚洲际导弹等。杨桓还为新中国试验靶场和靶场飞行试验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战略导弹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建设以及二炮技术设备体系的建设和部队技术力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神九”总指挥  何宇





1990级本科生何宇,“天宫”里的天大人。神舟九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天宫一号”副总设计师,并参与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神舟六号研制突出贡献”奖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01”指挥员  尹相原





尹相原,辽宁大连人,2003年考入天津大学,就读于机械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7年天津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至今,历任总体装配系统指挥员、推进剂利用系统指挥员、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以及“01”指挥员,共参与包括“嫦娥”“北斗”“风云”等重大工程在内的八十余次火箭发射任务。



他们是“航天寝”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2016级硕士生彭呈祥、常淞泓、王金旺和闫宇同学选择了闪闪发光的航天梦想,彭呈祥和常淞泓签约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王金旺和闫宇签约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他们说,“对现在工作岗位的热爱和服务国防的自豪感、成就感将成为我们做好这份事业并坚持下去的源动力。航空航天是高端科技最前沿的阵地,是一个国家技术先进水平的标志和综合国力的体现。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我们一定会不忘初心,实事求是,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力量。”


这是天大人的“追星”之路
未完待续
或许
你就是下一个闪闪发光的“追星人”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内容来源 / 天津大学报 天津大学档案馆 天津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

素材整理 / 李晋馥

底图制作 / 王利丹

审校 / 王鑫 李晋馥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nmc2019@163.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