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亲是校友,一家天大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天津大学档案馆 Author 天津大学档案馆
今天是父亲节,朋友圈集体“炫父”的日子。
1
李书田&李淑贞
李书田(1900-1988),中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水利学家,历任多所学院院长,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1923年以学业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27年回母校任教,1932年起执掌北洋近十年。任职期间,严谨治校,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重建南北大楼和新的实验室,创办水利工程、电机工程、航空工程等学系,倡导科学研究、开办中国第一水工实验所和工科研究所、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创办学术期刊、招收工科研究生。
1937年2月,李书田制定《国立北洋大学筹备缘起及分期完成计划》,提出用十六年的时间将北洋大学建设为工理文法医相结合的综合性一流大学,然而这一宏伟计划被日本侵略者无情打断。
李书田校长掌校期间,北洋工学院正直多事之秋,经历了创新转型专办工科、避战乱西迁播火及反津复校三个重要阶段,李书田带领北洋师生克服困难,强化工科优势,使北洋的教学科研蒸蒸日上。抗战烽火中带领北洋师生辗转西迁,艰苦办学,在中国西北大地播撒现代高等教育星火,让北洋精神在中国西北高等教育中延续下去。掌校期间一直为恢复北洋大学名号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李淑贞校友扎根祖国边疆,为中国石油建设奋斗一生。
2
梁同淇&梁志德
北洋大学采矿系肄业,早年在东北军任职,少将军衔,1949年1月在北平参加起义。后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1947年考入北洋大学冶金系,1951年毕业,在东北工学院从教,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为我的父亲念过北洋,他曾跟我说北洋是中国第一所大学,而且挺好的,所以我就选择了北洋。那年(1947年)报考北洋的考生有4800多人,录取了300多人,是很难考的。” 梁志德校友回忆与北洋的结缘过程。他的经历最直接的体现了父辈之于子辈的模范作用和影响。
3
袁鸿志&袁国林
1934年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196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系,毕业后从事中国水利事业,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海河、滦河、淮河及长江的治理和开发工作,曾担任引滦工程处长、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水利部总工程师,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袁国林校友的家庭是北洋世家,北洋成员有父亲、伯父袁鸿慈、夫人、儿子女婿等。一家北洋学子深受北洋学风和精神的影响,扎扎实实敬业、不求作大官一心作大事,践行实干、能干、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投入国家各项事业建设中。
4
姚树人、张宝真&姚沛
姚树人,1947年考入北洋大学化学工程系,1950年提前毕业。曾任海军工程大学校长、少将。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全军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上科技奖14项。
夫人张宝真,1947年考入北洋大学北平部(后迁回天津)。
1977年考入天津大学化学系。
“ 母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和严谨治学俭朴苦读的学风,使我终生受益。“ ”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北洋大学对我的培养。”姚树人校友谈及母校依然饱含深情和感激。他将对母校的热爱化于行动,把子辈送到天大接受母校的熏陶与培养,将北洋精神传承下去。
5
杨基厚&杨楹
▲杨基厚
▲杨基厚校友审核服装裁机图纸
杨基厚,1947年考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1951年毕业后相继在大连工学院、成都电信工程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任教和从事管理工程,曾任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副院长。
1981级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硕士。
” 回想上大学几年的生活,学生们一心向学,刻苦努力,期望毕业后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建设服务。教师也一心教学,对政治形势等问题不干预。“回忆大学期间的生活,杨基厚校友仍充满向往。一心向学,刻苦努力,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建设服务,是杨基厚校友对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爱国奉献传统、实事求是精神最朴素的总结。
6
杨广武、张俊婵&杨隽
杨广武,张俊婵夫妇,同为天津大学化工系燃料专业1964级学生,1969年毕业分配到兰州化工公司,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直到退休。
200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
”母校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家园。刚离开学校时经常想到她……第一次回学校是毕业十八年之后。我从七里台校门一进来,眼泪便哗哗地流下来了。“(《张俊婵回忆录》)
毕业时杨广武、张俊婵校友选择了扎根甘肃,条件艰苦亦不曾让他们动摇,对母校的思念和热爱最终让他们选择了把儿子送到自己的母校,接受母校的培养,盼望子孙后辈做对国家有用的人。他们用毕生的行动、质朴的期望践行和传递天大人为国奉献的历史传统。
近年来,也不乏一家天大人的身影
天津大学2019届机械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付曦一家三代天大人。对于付曦来说,选择天大,从来不需要犹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让她从小就对天大充满了向往。因为,他们都是天大人。爷爷曾经就职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奶奶毕业于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爸妈是87届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同班同学,都是因为天大相知相守。有人问她为什么选择天大?付曦说:就是为了跟随家人的脚步,天大实事求是的校训早已融进了我的内心。
天津大学2018级智能与计算学部本科生蔡轶玮,蔡轶玮的爷爷蔡敏轩是天大化工机械专业55级的学生,在爷爷心中,大学生活是刻苦而又快乐的。当时天大在学生管理方面要求就很严格。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却带个了爷爷严谨的工作态度,大学的反复练习让爷爷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就能画出平直而尺寸精确的直线。爷爷对天大的热爱延续到了父亲身上,蔡轶玮的父亲蔡琛健是天大87级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他对天大的老师印象最深。最初父亲的成绩并不拔尖,在学业上经常需要老师解答问题。令父亲感动的是,天大的老师总是想尽办法帮助他,即使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老师也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作为家中第三代天大人,蔡轶玮有着新一代人自己的想法。蔡轶玮喜欢计算机,选择智能计算学部既是他的兴趣体现,也是他对未来发展的计划。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的本科生魏薇,她的爷爷魏玉斌与奶奶徐桂荣是1965级化工学院化机专业的同班同学,两人在大学毕业后共同响应国家号召,将满腔工作热情挥洒在大西北苍凉的黄土地上。两位老人都曾在甘肃省庆阳石油化工厂工作,退休后一同返回天津定居。在家中,天津大学是爷爷奶奶时常提起的话题,魏薇因此从小对天大充满向往。“爷爷奶奶时常督促我学习,不仅会传授我一些学习技巧,还会教导我要摆正学习心态。从小爷爷就告诉我:‘作业就是考试,考试就是作业’,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以轻松的心态考上大学。”魏薇的父亲魏冬是天津大学1992级化机专业的学生。提起当初选择专业的原因,他认为父母给自己造成很大影响,以至于心中一直存有“化工之情”。毕业后,魏冬选择和父母一样的职业,如今也工作在石油化行业。回忆起大学生活,魏冬至今还记得自己当年在青年湖边没日没夜为毕业设计画图的场景。
父亲像是一本书,年幼的儿女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了之后,懂得什么叫父爱的时候,再重新打开这本大书,才能读懂父亲的那颗真诚的心。
你也是一家天大人吗?
留言告诉我们吧
我们期待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