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的“天大好声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来自天津大学的代表委员
带来哪些天大“好声音”?
让我们通过媒体报道
一起了解
❖
全国人大代表 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 李家俊
聚焦两会
关键词:“中国智慧”
主题:中国智慧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时代之需”
2021年夏天,国际科学院组织发表声明,正式核准许可中国天津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牵头、多国科学家共同研讨达成的《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以下简称《天津指南》)。天津大学全程参与了《天津指南》的制定过程,并起草了《天津指南》的基本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天津指南》是生物安全领域首个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国际倡议,被作为工作文件由中国外交部提交至《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生物科技审议专题会、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与《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缔约国会议。
李家俊认为:“这是通过国际合作分享中国智慧和经验的典型案例。”
......
李家俊代表对更广泛地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提出建议:一方面,要掌握国际合作伙伴所在国政策法规、社情民意等动态信息,充分把控合作风险;另一方面,在维护好现有合作伙伴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战略布局,拓展与亚洲、欧洲地区的合作;第三,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内外联动、相互贯通,更灵活开展国际交流形式、更积极提升国际共识,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主动发出中国声音。
科技日报
聚焦两会
关键词:“人才培养”
主题:激发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培养新时代的奋进者
培养什么人,是中国教育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看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能否承担好这一使命,其“根”和“魂”在于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政治任务,高校党的建设直接关系办学方向,关系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建校以来已形成“天大品格”——“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
李家俊表示,致力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激励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当好新时代的奋进者,是学校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中国教育报
聚焦两会
关键词:“科技创新”
主题:“紧盯”新工科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这令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非常振奋,他介绍,“十三五”以来,天津大学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在合成生物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资源高效开发、新型显示材料、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汇聚形成优势项目集群。
作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引领者,天津大学把新工科建设作为抓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优势学科力量,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统筹布局,启动建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获批建设,还组建了一批跨学科、跨界联合集中攻关平台,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天津是中国工业文明先驱城市,制造业发展基础雄厚,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赋予其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这在各省份中独一无二。”李家俊说,建议国家有关方面加大对天津深入推进制造业立市的支持力度,促进更多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天津疏解,支持天津培育建设信息安全、动力电池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天津建设国家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全栈式信创解决方案,打造国家信创产业“典范样板”;加快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在津布局,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基地,提升城市制造业创新能力。
天津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 天津大学原副校长 张凤宝
聚焦两会
关键词:“就业创业”
主题:如何帮毕业生走好就业第一步
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专职主委、天津大学原副校长张凤宝委员认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的步伐正在提速,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从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需求转变,拥有多元化技能要求、适应多样化工作职责的毕业生更受市场欢迎。”
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背后,也藏着诸多机遇。在张凤宝委员看来,国家、各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对用人单位的利好政策,为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青年网
全国政协委员 天津大学教授 张水波
聚焦两会
关键词:“绿色原则”
主题:完善建筑业“绿色建造”的制度安排、落实《民法典》“绿色原则”
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已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3月1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今年两会带来了一份绿色发展的提案,提出完善建筑业“绿色建造”的制度安排、落实《民法典》“绿色原则”的建议。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创造性地纳入了‘绿色原则’。但有效落实‘绿色原则’,需要将此原则纳入各行业的具体管理办法中。”张水波指出。
中国经营网
聚焦两会
关键词:“资产安全”
主题:加强海外投资资产安全管理
海外资产,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外部环境十分复杂,海外投资资产安全与提升管理是一个值得核心关注的问题。应当出台特别政策,制定与从事海外投资工作相适应的特别激励机制,让专业能力强、承担高风险、付出艰辛劳动的管理层获得匹配的‘阳光’收益;同时,应设立各级海外工作突出贡献奖,给予做出贡献的长期外派人员以名誉奖励。
人民政协网
聚焦两会
关键词:“职业心理健康”
主题:多举措提升我国外派人员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员被外派到境外工作,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当前境外企业和人员疫情防控任务艰巨繁重,加上外派人员往往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很容易会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此,要进一步完善员工心理健康促进计划以及风险控制体系,多举措做好关心关爱工作,保障外派人员的心理健康和调适。
人民论坛网
聚焦两会
关键词:“开放性经济”
主题:“走出去”和“引进来”应双向发力
对于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性经济新体制,我认为,开放仍需要双向发力,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
对于“走出去”,要持续制定和出台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励那些为助力我国“走出去”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同时,加强我国投资的海外资产安全与保值升值,要对我国对外投资和建设的各类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大市场的水平和效益。另外,对外投资要更加关注惠及沿线东道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所要求的“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发展目标。
在“引进来”方面,持续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让来自国际的投资获得更好的市场机会,更好地服务“大循环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导报网
全国政协委员 天津大学教授 刘昌俊
聚焦两会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主题:加大对“know-how”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
“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更多侧重于相对更容易界定的传统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实用新型设计、工业品外观设计、原产地标记等)和版权保护,而与工业产权紧密或不紧密相关联的‘know-how’(技术秘诀、工艺技巧、生产经验、技术规范、家传秘诀、配方、客户数据、实验数据等)还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亟须加强保护。”刘昌俊认为,要高度重视“know-how”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将“know-how”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点;完善“know-how”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他认为,必须加强“know-how”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加强相关软课题研究,为高质量立法、执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在现实依法保护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know-how”保护问题的复杂性,亟须加大宣传力度。他希望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微博、短视频等流行社交工具,加强对“know-how”保护的宣传教育。可通过可口可乐、宣纸等具体实例分析,让全社会对“know-how”保护形成共识。他建议全面梳理、健全涉及“know-how”保护的相关行为规范。如员工入职合同、离职流动等大量涉及“know-how”保护的相关规范一定要加强,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
人民政协网
聚焦两会
关键词:“专业学会国际化”
主题:推动理工类专业学会国际化
“目前,我国一些学科如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学、生物学等已成为国际一流学科,一些学科领域国内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与质量成为国际顶流。”刘昌俊委员表示,一大批国内学者成了国际期刊编辑队伍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核心骨干,国内专业学会主办的期刊、会议已经吸引国外同行的关注与越来越多的参与。因此,积极推动理工类专业学会国际化并提高专业学会的国际化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刘昌俊提出,国家要高度重视理工类专业学会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建设、经济与科技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国际学术话语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民政协网
聚焦两会
关键词:“大国创新”
主题: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刘昌俊教授认为,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科研人员静下心来,耐住寂寞。科技创新是在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艰苦脑力劳动,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所能获得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也非常容易受到不可预知因素的阻碍,蕴含着巨大的失败风险。但现在的科技评价考核体系,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偏向于短期行为。这种短期的考核机制对于激励创新来说有很大问题。要加强基础研究,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促进创新基础研究的开展,因此一定要研究创新规律。
中国化工报
聚焦两会
关键词:“双碳”
主题:做好“双碳”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储备
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涵养人才蓄水池,才能汇聚实现“双碳”目标原动力。“双碳”来了,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该如何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建议,做好“双碳”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储备,用理论为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深层次基础科学问题多,各行各业在落实‘双碳’战略方面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亟需加强教育与培训。”刘昌俊表示,在“双碳”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的交叉融合,还有与“双碳”发展战略相关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小分子的知识,特别是二氧化碳,当前缺乏具有通识性质的教材,需要组织人力,尽快出版一批这类针对性强但又具有科普性质的教材,“要加强对相关技术门类涉及‘双碳’发展深层次问题的研讨,在研讨中凝练、发现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形成一批高水平、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教材。”
天津日报
聚焦两会
关键词:“绿色低碳”
主题:增加“含绿量” 提升“含金量”
推动绿色发展,降碳是重要抓手,创新是关键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气质。打赢这场硬仗,就要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以创新思维应对。比如瞄准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能源结构优化;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等。”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说。以“双碳”目标引领,积极布局绿色能源、低碳产业、清洁技术,从能源供应到能源消费,从生产到生活,推动全链条向绿色转型,坚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大,发展的韧性就更强。
天津日报
为“全国两会”点1000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