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两会,听“天大好声音”!

天津大学 2023-04-1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连日来,来自天津大学的代表和委员认真履行神圣职责、积极建言献策。


让小天通过媒体报道

带你听一听两会上的“天大好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杨贤金   



人民网

关键词:合成生物经济


抢抓合成生物经济发展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

“截至2021年底,全球合成生物学相关市场行业整体爆发式增长。未来10-20年,合成生物学应用可能对全球产生每年2-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杨贤金说,随着底层技术突破和转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叠加碳中和等利好政策和绿色消费的兴起,未来3-5年是合成生物学的关键时期。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突破生物制造菌种计算设计、高通量筛选、高效表达、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有序推动在新药开发、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物质合成、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和新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杨贤金认为,研究健全完善我国合成生物产业政策,营造高质高效发展环境,厚植优势、补足缺漏、提前谋局是一项十分要紧的工作。

杨贤金认为,当前我国合成生物学领域主要面临关键基础技术、核心设备等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协同能力仍待进一步提升,市场格局尚未形成、产业链结构分布不合理等困难。

对此,杨贤金建议:一是加强顶层战略规划,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产业的宏观部署。通过在基础研究端提前布局,针对关键技术领域做重点攻关,更好地服务企业,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二是强化应用推广,系统性地建立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对相关的研究给予转化结果的目标考核,真正关注生物技术发展的实用性,建立并拓宽技术产品转化应用目录。三是规范市场治理,完善合成生物产业监管制度。确立和完善合成生物学产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根据各主体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不同行为性质和特点,明确以推定过错责任为主、无过错责任为补充的双重归责原则,强化合成生物学产品全生命周期内质量安全的责任承担,平衡相应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使各主体的监管义务均衡化。四是提供持续性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各方资金注入,加强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改革,推广合成生物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五是完善外资风险审查制度,设立外资合成生物企业投资的“负面清单”。六是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高校,建设大型研究设施,支撑产业行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国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制造、生物安全、信息存储、种业工程等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以支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回应青年痛点


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听到了自己眼下最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

在他看来,报告中几十次提到“就业”,并提出今年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直指眼下全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的痛点。

不仅如此,报告中“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也切中年轻人关切的热点。这些关乎青年成长和发展的“春天的消息”,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传出,给年轻一代带来了信心和温暖。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发起了“你最关心哪些议题”的青年期待调查,就业、住房和教育位列前三。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直言今年就业总量压力比较大,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150多万人。稳就业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就在郭卫民谈就业难问题的同时,距离人民大会堂150公里以外的天津大学体育馆里热气腾腾,首场“海河英才”高校专场招聘活动如火如荼。活动现场同步举办了直播带岗等活动,用人单位负责人走进“直播间”,在云上与高校毕业生进行交流互动,实现精准对接。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每年超千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杨贤金说,要让这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比如天津大学派出校领导每年带队拜访企业,并连续8年让辅导员到重点企业挂职,“做好对用人单位的全景了解才能更好地供需对接、精准施策”。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光明日报

关键词:科技创新


服务科技创新 加强源头供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大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能力也有信心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贤金代表说,大学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是培育科研人才、创造科研成果的摇篮,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产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是当前国之所需,是未来发展所趋,也是大学使命所在。

把大学打造成科技创新策源地,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杨贤金代表认为,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要充分激发这些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和后备力量的创新能力与活力,大力推进育人模式改革,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机制束缚难题,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强化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是大学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路径。杨贤金代表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大平台、大团队、大设施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逐步加强。“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大学应该集聚力量、集中资源,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服务‘国之大者’,坚持‘为党分忧、为国担当’;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要瞄准国家急需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建设大平台、组织大团队开展集成攻关;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锻造‘大国重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杨贤金代表说,基础研究在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都发挥着先导作用。“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都要在基础研究上找解决方法。“大学有丰富的基础学科资源,深厚的研究底蕴,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开展基础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认为,在基础研究上寻求突破,一方面要先做好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找准“空白点”,下好“先手棋”,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自由探索,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不断认识新事物、揭示新规律。

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一环。杨贤金代表认为,大学要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锚定科技发展前沿,超前布局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助力前瞻性、开创性、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作用,建设更多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将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转化为复合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优势。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教育


教育,实现国富民强的磅礴力量


3月3日,天津大学。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一见面,就开门见山:“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发展。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杨贤金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有70%以上的诺贝尔奖产生自各国高校;从国内看,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居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点石成金。”杨贤金说,即把人变为人才。高水平大学要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人才优势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最大程度降低劳动力减少所带来的影响。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


提振科技自立自强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那么,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什么?精神内核是什么?

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看来,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也是精、气、神的凝聚,是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家国情怀。

精:创新精神是不竭动力

和记者一见面,杨贤金就开门见山:“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的确,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重构着世界。

“教育是一个‘点石成金’的过程。”杨贤金解释,教育可以把“人”变成“人才”。我国有着人口优势,如果能通过教育把更多的“人”变成“人才”,那么我们的创新创造能力在世界上肯定是领先的。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杨贤金指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模式的创新,紧扣高素质人才培养助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70%以上的诺贝尔奖产生自各国高校;从国内来看,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达三分之二以上,承担着超过70%的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正在阔步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杨贤金认为高校也应该正视一些问题并加快改革步伐:第一,高校教学模式有待创新;第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第三,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仍需改革探索。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应是百花齐放。”杨贤金建议,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应改变以往评价指标体系由专家学者牵头研究制定的做法,让学校提出适合自身的评价方式和指标体系;同时把教育评价改革上升到事关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层面,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杨贤金特别指出,要鼓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长期探索。有了这样的导向,他们就能够坐得住“冷板凳”。

谈到基础教育时,杨贤金认为,学生保持好奇心、求知欲非常重要。“我希望那些考上天大的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希望他们来到这所大学是为了追求学问,而不是为了追求学位。”

气:国际视野是格局气度

过去几年,生物科研备受关注。

2022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负责任地使用生命科学的全球指导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由天津大学牵头的《生物安全科学家行为准则天津指南》(以下简称《天津指南》)作为中国提出的道德准则成为《框架》高级别原则。

杨贤金介绍,《天津指南》是第一个以中国地名命名、内容以中国倡议为主的生物安全国际倡议。《天津指南》倡导负责任的生物科研,鼓励各国政府及科研机构加强监管和自律,以促进生物科学造福人类。

这只是天津大学参与全球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调合作。”在杨贤金看来,当今世界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问题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

在这一背景下,天津大学坚持面向全球开放办学,全方位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学校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所高校、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共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1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大力实施“留学天大”工程,留学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

“闭门造车是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杨贤金解释说,对高校而言,开放合作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在杨贤金看来,建设教育强国,交流合作是必然。“从跟随者变成规则制定者,不应强调排他性,更应注重一体化。”国际视野,是成为领导力量的格局和气度。

神:家国情怀是最美底色

因救国而生,为强国而建,自诞生之日起,天津大学的血脉基因就根植家国情怀。

从张太雷到师昌绪,从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到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128年里,一代又一代天大人用日复一日的努力做着同一件事——兴学强国。

“大学是需要精神的。”杨贤金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大学科技自立自强,国家科技就自立自强。“因此,我们将家国情怀放在人才培养、兴学治校的首位。”

天津大学聚焦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求,探索工程教育的新范式,率先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开拓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实现“新工科”由1.0向2.0跨越,引领新工科建设新方向,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

杨贤金说,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未来发展的崭新思维和深度思考,是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积极回应,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

“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这首传唱了一代又一代的校歌,成为天大人最真实的“素描”,也是属于以工科见长的天大人的浪漫。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天津日报

关键词:人才培养


牢记嘱托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模式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杨贤金表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改革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力办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持续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健全日常思政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骨干人才。二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聚焦未来工程科技的发展趋势,超前研判未来卓越工程人才等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和未来行业、产业需求,推动新工科“天大方案”持续迭代更新,探索建立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工程教育改革。三是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国家紧缺领域人才培养,将学科交叉中心的跨学科优势转化为复合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优势。“目前,天津大学正积极参与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技园,整合技术、人才、资本和信息等创新要素,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天津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杨贤金说。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



 人民日报

关键词: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只有持续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才能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委员说,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事关民族复兴伟业,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明东委员建议,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主阵地作用,建立“通专整合、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新体系,着力增加课程含金量,探索学科交叉性,提高选择自由度,突出发展进阶性,打破学习天花板,全面提升基础学科的育人能力和水平。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今晚报

关键词:血源共享


尽快建立三地血源共享机制


“九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医疗资源的协同共享让三地群众享受到诸多惠民红利。”其中最让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关注的是一项“细枝末节”——临床用血。“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三地部分地区可能因平时就医量大或突发应急情况会出现临床用血紧张的情况,而部分地区血源供给相对充足,但目前尚缺乏异地调血的可行性机制。”他建议,尽快建立京津冀血源共享机制。

“鉴于京津冀医疗资源丰富,且兼具交通便利、信息化程度高、经济较发达等优势,结合临床的迫切需求以及国家战略发展定位等,建议可率先在京津冀试点建立血源共享机制,从三地各血站采集的血源可通过统一调配,共享给京津冀区域内的各医疗机构,力争让京津冀地区的无偿献血率进一步提升,让每一份珍贵的血源物尽其用,让更多需要的患者能及时输血。”明东说。

“为鼓励更多百姓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建议对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给予同等条件下优先用血的资格。同时,由于血源紧张的城市往往因其丰富的医疗资源吸引了很多外地患者,在缺乏异地互认情况下无法便利本应享受优先政策的患者。”明东建议,在建立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优先用血机制的同时,以京津冀为试点配套建立无偿献血优先用血资格异地互认机制,未来还可向全国推广。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津云

关键词:医疗


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级诊疗运行机制


2023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接受津云记者的专访。

作为一名在医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科学家,他长期关注我国医疗体制机制改革的走向与症结。今年,他带上会的多份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级诊疗运行机制方面的。

他说,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对于提高各地医疗卫生水平,方便群众就医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当前也存在着运行模式不畅、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利益共享和转移支付机制不完备、数字医疗滞后等问题。本着“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他建议,从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深化分级诊疗运行机制。

首先是强化政策引导,深化“流程再造+资源共享”,加快分级诊疗落地实施。细化基层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之间的医疗分工和全流程衔接体系,构建促进分级诊疗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和优化首诊、转诊、治疗、下转等患者就医的全流程衔接,促进分级诊疗落地实施。

同时加大倾斜支持,优化“医疗设施+医疗准入”,加大对基层社区医院基本检验化验设备等医疗基础能力的投入和更新,放开完善基层用药制度,加快三甲医院门诊医生多点执业改革,提升基层分级诊疗能力。

此外,加快分级诊疗创新经验的制度化,推进“数字医疗+医疗管控”,建立覆盖医疗行业全链条的医疗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分级诊疗机构之间医疗数据互通共享,依托标准化医疗大数据体系完善医疗质控体系,构建分级诊疗的监管网络和实时监控转诊体系,保障分级诊疗中不同机构间的医疗质控。

最后,聚焦“高发疾病+诊疗分组”,促进三医联动规范实施。以恶性肿瘤或心脑血管等危害健康首位高发病常见病为目标疾病进行试点,开展疾病流程全周期、精准化诊疗管理,根据疾病不同阶段诊疗需求、诊疗规范、质控标准,将不同阶段诊疗路径等分别落实到不同医疗机构,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有序运行。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教育


教育,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


前所未有的战略定位,关涉全局的历史使命。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专门部署。

新征程,新起点,新远航。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势必要求实现从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向质量提高、内涵发展的模式转变。

为了更好了解就业市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在一年间奔波了数十家企业。郑亚莉注意到,“职校生的薪资待遇与本科生还是有差距的,就业市场上存在着职校生与本科生‘同岗不同薪’的现象”。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如果他们不满意,就谈不上整体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专科层次高职院校设置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专业,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郑亚莉说:“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将已经明确的政策落实落细,让职业本科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代表、委员们指出,在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啃“硬骨头”、抓“牛鼻子”成为关键与急迫所在。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应当成为教育战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不竭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由于评价标准不完善,教师能力与业绩难以准确衡量,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用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这让明东很担忧。他说:“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活力。在物质、精神、发展等方面丰富政策供给,有效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津云

关键词:强基计划


建议进一步优化实施“强基计划”


2023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接受津云记者的专访,畅谈对进一步优化实施“强基计划”的建议。

“强基计划”自2020年起实施,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明东介绍,“强基计划”启动实施三年来,试点高校由最初的36所扩展到39所,录取学生1.8万余人。各高校选拔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同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小班化、导师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陆续在选拔、评价、培养等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考生报考功利化、培养周期长、动态考核压力大、中西部与东部存在差距等

对此,他建议,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志趣,提升选材精准度,将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延伸至高中甚至初中,建立生源基地,开设先修课程,让中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大学的教学内容,让真正热爱基础学科的学生更早明晰方向,引导学生明确并坚定基础学科研究志向。同时,注重保护学生个性,形成特色培养模式,建立适应人才成长的宽容多元的评价机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贯通以本研衔接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基础学科长周期培养。

另一方面,他建议,国家应重点加大对中西部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计划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面向中西部地区基础研究实际或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高校优势提前布局相关招生专业,为区域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人民政协网

关键词:博士后


推动高校博士后制度建设筑牢人才强国根基


“博士后是高等学院师资队伍的重要储备,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要力量,如何使现行博士后制度进一步适应我国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目前还存在着诸如博士后岗位与高校正式教职之间的衔接不足、博士后的培养和使用国际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挑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呼吁,大力推动高校师资博士后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博士后工作的国际化交流进程。

明东建议,要构建高校师资博士后队伍建设的顶层体系,严把“入口关”,严格遴选标准,在师德师风、科研水平等因素之外,增加考察申请人的教学潜力。做好“培养关”,设置师资博士后三年培养期,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培养支持,适度增设教学培训、助课、骨干教师“传帮带”等环节,提升师资博士后教学基本功。畅通“出口关”,充分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针对师资博士后设立招聘引进的绿色通道,经过系统培养的优秀师资博士后经评估合格后留校继续工作,并进一步提供跟踪培养和持续支持,助力其快速成长为青年拔尖人才。

“在博士后已成为发达国家吸引人才主要手段的大背景下,我国博士后的国际交流占比依然较低,下一阶段需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博士后国际化工作。”明东提出,设置中国博士后海外交流专项基金,坚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青年人才双向交流,使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津云

关键词:学科交叉


统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为人才打开发展通路


“参加此次全国两会,我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也由衷地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我觉得,应该用一份有质量的提案成果来履职尽责,建言献策。”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接受津云记者的专访,畅谈对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想法与建议。

“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这“四新”的建设发展都与人才紧密相关,特别是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未来支撑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基石。作为一名在医工学科建设领域深耕多年的科学家、教育工作者,明东在长期工作和调研中发现,当前,交叉学科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比如从学科归属来说,医工交叉学科通常被划分为“工学”的一个旁枝门类,按照传统的工科要求来培养人才,偏重“工程”,而缺少医学的支撑。

“目前,医工里的‘医’和‘工’两个学科已经开始相向而行了,但还没有真正意义融到一起。”明东表示。

明东曾经调研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十几个省市。当前,全国约有近200所院校设立了医工交叉相关专业。特别是最新设立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全国共有65所高校设立。天津大学的智医专业是全国首批设立的,也是天津市五所设立该专业的“双一流”高校之一。可以说,天津已经成为培养智能医学工程人才的全国高地。

如何将人才培养高地进一步建设成为人才发展高地?明东认为,这是在新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新技术变革迭代加快的当下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他建议,国家应该从整体层面统筹谋划布局交叉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对新经济社会领域里的新赛道,要出台相应的引导性政策,细化到学科门类、论文标准、重大国家专项申报、高端人才遴选、职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畅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通道。

明东表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赛道里,交叉学科不应被边缘化,应在现有成熟的学科体系里,让交叉学科更好地融入,形成学科与学科之间共同作用的合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统筹部署,我觉得其重要意义就是要实现这三者的耦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教育。我们希望通过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进化’,未来能让医工交叉培养出的人才在他们的职业道路上实现更多可能,成就人生的精彩。”明东说。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天津日报

关键词:智能医学科技


牢记嘱托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说:“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为科技创新注入澎湃动能,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深耕科研一线,明东深知总书记的讲话意义深远,他表示,“近年来,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研制出‘神工’系列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发布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这些科研成果不仅让我们在国际上有了更多‘话语权’,也让我们发展的质量更高了、发展的赛道更多了、发展的活力更足了。”

心中有方向 ,脚下有力量。明东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亟需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统筹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协同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在新领域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未来,我会带领科研团队努力攻克脑机接口领域关键科学技术难题,高质量建设好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明东说,同时,瞄准新兴智能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坚持医学与工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通,通过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医工融合”的高层次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

兼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  张水波  



津云

关键词:建言献策


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天津代表赴京侧记


“从全国政协委员到全国人大代表,建言献策是我不变的职责,除了我熟悉的国际工程领域,平时我也非常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兼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介绍,今年参会他带上了多个建议,涉及电力行业结构优化问题、探索房地产长租制度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我将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职责使命,把基层民意带上全国两会。”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天津日报

关键词:一带一路


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学者联盟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成果。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有序落地实施,捷报频传。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兼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对外学术交流中,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方面的交流不多。对此,他提出建议,发起成立以深化学术交流为目的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学者联盟,搭建规模性的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张水波说,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具体支持措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者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如开展实质性联合研究、进行互访交流、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发布联合研究成果等,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我国学者发起成立以深化学术交流为目的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学者联盟,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更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津云

关键词:一老一小


张水波:关注“一老一小” 完善设施配套


2023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曾是全国政协委员的张水波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次在撰写建议的过程中,他将重点放在了“一老一小”的社会热点话题上。为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反映群众所需所盼,张水波代表准备了许多“干货”,把目光放在百姓切身利益上,牢记自身使命,争取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发言人。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消费


如何让消费“热”起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并明确“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开年以来,各部门作出一系列部署,以更好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

如何让消费“热”起来?怎样解决不便消费、不愿消费、不敢消费等突出问题以释放消费潜力?一些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优供给 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今年以来,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商务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春节期间,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商圈客流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7.8%,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6.8%。

不过,内需潜力仍有待进一步释放。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指出,消费“量”的快速修复体现了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以来居民消费和出行意愿的好转,但“质”相对不足。部分消费领域面临供给不足,未来仍有调整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认为,部分人群有消费能力但不愿意消费,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市场未能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如青年人喜爱的智慧电子产品以及与养老相关的各类健康养护品等。

强信心 激发社会消费潜能

代表委员认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根本上要在增强消费信心上下功夫,进一步形成稳就业、增收入和促消费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强消费能力”“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日前在谈及财政部门进一步支持促进消费市场回暖升级的举措时也表示,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依靠劳动创造收入。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激发社会消费潜能。

张水波代表也表示,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可以考虑发挥有效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例如在民生领域,尤其要在婴幼儿养育与养老设施、乡村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实现扩投资和稳就业、促消费的“同频共振”。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人民日报

关键词:双碳


新的春天·新的征程·新的出发


统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规划建设好新型能源体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代表说,推进双碳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立足国情,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减碳降碳的同时保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张水波代表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转型各阶段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互补、协调、替代关系,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统筹推进各地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在加快形成清洁低碳能源可靠供应能力基础上,逐步对化石能源进行安全可靠替代。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键词:外资


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张水波代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等要求,这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实践中,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要“双向发力”,“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持续扩大内需,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引进高质量外资,稳定生产及群众收入水平,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强化消费信心和意愿,巩固“投资—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今晚报

关键词:双碳


全国人大代表张水波建议: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作为拼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制造业发展”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电力行业关系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制造业中的重中之重。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兼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提出,“应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张水波坦言,当前,我国电力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近两年,国际一次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加剧,电力市场及价格机制不完善,未统筹考虑新能源发电成本与系统消纳成本。另一方面,我国总体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但较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2005至2021年,我国单位GDP电耗累计下降6%,但仍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

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张水波建议,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各类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和节奏,同步开展配套电网规划,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进抽水蓄能和调峰气电建设,支持新型储能大规模应用,从源网荷储各侧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张水波建议,应加快研究完善配套政策和市场体系。进一步理顺输配电价和抽水蓄能容量电费,针对跨省跨区输电探索制定两部制电价,更好地促进新能源在全网范围内优化配置。推进容量市场建设,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引导全社会公平承担新能源消纳责任和系统容量、调节成本。完善储能、可中断负荷等电价政策,引导参与系统调节。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北京日报

关键词:一带一路


建议成立“一带一路”国家基建学者联盟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走过十年,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翻了一番。“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兼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他建议“一带一路”投资模式由“主权贷款+中国建设”适度向“投建营”转变,加强“一带一路”专门人才培养。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学术交流的建议》。

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重中之重

国际工程是天津大学的优势学科。多年来,张水波带领团队进行“一带一路”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内容涵盖投融资、运营、物流、国际工程承包等领域,服务国内“一带一路”建设企业,培养“走出去”高端人才。

“当今国际背景下,回头看‘一带一路’走过的十年,可以充分证明这一倡议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以中欧贸易为例,去年,中欧班列货值在中欧贸易中所占比重已达9%以上。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最主要的目的,它的重要基础就是设施联通,也包括政策沟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张水波指出,在“一带一路”的“五通”之中,设施联通无疑是重中之重,“没有设施联通,其他无从谈起。”

蒙内铁路,比雷埃夫斯港,帕德玛大桥……一个个气势恢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像一颗颗亮丽的珍珠点缀着“一带一路”。张水波说,这些大型基建项目之所以能够在全球遍地开花,首先得益于中国独一无二的巨大产能优势。这样一些基建项目的成功建设运营,也将为“一带一路”倡议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

建议对外投资向“投建营”模式转变

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提质增效方面,张水波建议,“一带一路”已经取得巨大成绩,当前应以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共建国家具体情况为参考,适当转变“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对外投资的模式,从早期“主权贷款+中国建设”模式适度向“投建营”模式转变,即集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于一体,全寿命期全产业链项目的运作模式。

“投建营”模式具有怎样的优势?张水波指出,这一模式首先解决了共建国家的资金问题,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不佳,这样做也有助于使中方尽可能规避与债务相关的问题。其次,能够推动企业提升投资效率,把资金真正用到可行的项目上。第三,由中方负责运营,也将使中方在项目投入使用后获得更多主动权,尽可能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张水波也呼吁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更多专门人才。他坦言,“一带一路”已迎十周年,但国内仍罕有高校开设与“一带一路”工程建设相关的课程,来直接培养“一带一路”急需的专门人才。他认为,高校应在有关专业的课程中多加入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的知识,加大力度培养国际工程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工程咨询等领域的人才,为“一带一路”下一个十年注入更多强劲活力。

推动成立“一带一路”国家基建学者联盟

今年两会,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张水波转换身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会。长期活跃在“一带一路”研究前沿领域的他,带来了《关于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学术交流的建议》。

张水波说,高校教师和相关研究机构学者加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学术活动交流,有助于促进共建国家学者专家对我国技术和制度优势的理解和接受,进而凭借他们在东道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对中国学者来说,也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东道国真正的项目建设需求,将相关信息传达给我国企业和政府部门,使我国参与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设计更为可行和高效。

他在这份建议中提出,我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我国学者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者展开学术交流,开展更广泛和实质性的联合研究;鼓励我国学者与“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学者进行互访;提供资金等方面支持,鼓励举办“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高端学术论坛,发布联合研究成果;鼓励我国学者发起成立以深化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学者联盟,推动学术交流活动常态化和实质化。

“加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学术交流,打下更好的‘软基础设施’,才能使‘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纵深化建设更加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张水波说。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天津日报

关键词:科技评价体系


牢记嘱托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总书记鲜明地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发展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兼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说,作为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高校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我们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改变科技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模式。”“应根据研究项目的性质,建立起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分类评价体系。”张水波认为,应进一步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不同类型成果的特点和评价目的,形成细化的评价标准,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释放出更多创新活力。例如,纯基础研究,需要潜心探索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其成果通常为发表高水平的科学论文等;但对于应用型研究,就应以解决了多少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是否是市场需要的、创造了多少市场价值等为评价标准,让创新成果更适合市场需求;对于介于中间性质的应用基础研究,则应适度兼顾两者,科研要“顶天”和“立地”并重,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应用研究应在评价中得到足够重视。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内容整理 / 史高伟

编辑 / 王润嫣

底图设计 / 罗晨尹

审核 / 王鑫 梁绍楠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nmc2019@163.com

跟小天一起
天大好声音”点1000个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