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大十年
我叫罗俊杰,在北洋园中学习生活了十余年,算是一名“老北洋”了。北洋园,是我求学路上的第一站,也是我即将完成博士学业的地方。在建筑学院,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青春岁月,完成了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
缘起——我与北洋的故事
初到北洋园,那是我青春的第一步。
我很快就被这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所感染。我的学长学姐告诉我,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校园中,只要你足够努力,主动学习,就有无数机会等着你。
在大二和大三暑假,我主动报名参与了颐和园与清东陵的古建筑测绘,在烈日下与老师同学一起,与古建“对话”,感受中国古建的博大精深。硕博期间,我又参与到了京杭大运河的景观特征挖掘与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在我的导师曹磊教授的带领下,我和众多同门一起,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力量。
罗俊杰同学
在天大求学的十多年中,我从满怀憧憬的新生转变成了建成环境数字化研究领域的学者,我也完成了自我蜕变。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在我求学路上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我读博期间,我也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交流科研感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这十多年中,我见证了天津大学的不断发展壮大。从学校120周年校庆到建筑学院80周年华诞,我目睹并参与了学校众多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到天津大学新校区的海绵校园设计中,看到自己在电脑上构建的三维模型能够在实地进行建造,内心兴奋至极;在建筑学院80周年华诞中,我有幸能够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在看到众多优秀校友为建成环境改造提升做出的努力之后,我也坚定了为祖国人居环境建设与研究事业贡献自身力量的目标。
扎根——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初入天大时,辅导员就告诉我们:“天津大学,是助力学生梦想起航的‘大船坞’,更是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练兵场’,天大学子要立天大志、成天大事”。
然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如何高效学习,也不懂得怎样进行科学研究。在多位老师的认真辅导下,我逐渐明白科研学习除了刻苦认真之外,还需要树立明确清晰且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意识是实现高效学习和高质量科研的重要因素。随着自身不断成长,我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在我的导师曹磊教授的谆谆教导下,我明白了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树立目标意识。
罗俊杰与导师曹磊教授
天津大学教会了我很多专业知识,从基础建筑手绘到参数化建筑空间建模,从城市景观设计到建成环境时空大数据分析,很多优质的课程与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但我认为天津大学教给我最重要的内容并不是某一堂课的知识,而是教会我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自己面对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思考和分析。正如曹磊教授所说:“天大学子在日常学习科研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批判思维,在努力抓住问题本质的同时,分析其中的客观规律,大胆假设,善于对比分析,小心求证,不断试错”。
IFLA国际景观设计竞赛获奖方案
在天大求学期间,特别是在硕博学习阶段,会经常遇到棘手问题或是两难问题。比如在参与IFLA国际景观设计大赛过程中,我们的研究基地位于孟加拉国的恒河下游区域,由于长期遭受洪水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品质极其低下。
在面对贫穷落后,无法大规模使用现代化防洪设施抵御洪水的现实条件下,我们运用批判思维,合理分析现状问题,构建思维导图,大胆提出“自下而上,低技创新”的设计理念,合理构建洪水缓冲区,运用了多项“自下而上”的创新措施抵御洪水,最终我们的方案赢得了IFLA国际景观设计大奖。
罗俊杰同学的研究内容受到亚洲新闻台(CNA)的采访
博士期间,我的一项主要科研工作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京杭大运河以及相关城市河道的景观空间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当前,城市化以及与建成环境相关的诸多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对大运河等景观遗产保护造成了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大尺度的景观特征识别与评价,从而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然而,既有的研究方法却不能很好地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也不适合对大尺度的河道景观环境进行三维感知与评价。
面对这些棘手问题,我们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利用无人机拍摄一系列全景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对大运河的景观特征进行识别与量化分析。最终,我们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研究成果《Semantic Riverscape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linear landscapes from oblique imagery using computer vision》也发表在了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行业顶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中科院1区TOP)。
发表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上的科研成果
成长——知行合一,做有情怀的天大建筑人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是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努力提升自身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在设计工作室里埋头绘制的图纸,也许并不是实际使用者所需要的。通过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研究区域里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每一位建成环境研究者和设计师的“必修课”。
我很荣幸能够在硕博期间多次参与并组织社区营造工作坊,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走出课堂,通过参与式设计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政府主管部门、公益组织和设计师提供了共商共议的平台,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为天津迎水里社区、风湖社区以及南翠屏公园等提供了多个富有创造性的景观改造提升方案。多次参与式景观改造实践活动有利于发现社区居民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相关设计方案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赞誉。
迎水里社区参与式改造手绘地图
南翠屏公园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回响——从此出发,奔向远方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拓展人生格局,投身伟大时代”,是天津大学金东寒校长对我们天大学子的要求与嘱咐。这份天大嘱咐,使得我们珍视荣光,勇担使命。这份嘱咐不仅贯穿在每位师生的学术研究、教学管理、以及校园生活中,还有力地铸就了天津大学出类拔萃的精神气质。
经过十余年的磨砺和沉淀,在天津大学这片沃土上,我也逐渐成长为一名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博士生,并即将完成博士学业。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作为一名奋勇拼搏“天大人”的自我使命,也离不开我的导师曹磊教授的悉心指导,更加离不开天津大学诸多良师益友对我的帮助支持。在此,我想对我敬爱的导师以及我热爱的母校,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对于教授们的无私奉献,我怀着无尽的感激。正是他们的耐心指导和鞭策,让我在学术道途上敢于探索,勇于试错,不断前行。
另外,北洋园里也留存在我与同窗好友的珍贵友谊,以及无数值得回味的快乐时光。回顾过往,我为自己能够与同学们在北洋园里一起奋斗拼搏而深感自豪。正是大家共同的努力,使得北洋园成为一片充满活力、智慧与温暖的乐园,无数璀璨的青春梦想才能够在这里展翅飞翔。
在北洋园里,除了浓烈的学术气息,还有清淡的海棠花香。每逢春天,海棠花会在校园中绽放,淡雅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许多同学会在芬芳大道上拾花留影,感受校园里海棠节的浪漫。北洋园里的海棠花连接着我们天大学子共同的校园记忆,也承载了我们的天大情怀。终有一天,天大学子们会走出北洋园,走向世界的舞台。
愿多年以后,我们的脑海中依然能够回味起北洋园里的海棠花香,依然记得自己曾经奋斗时的模样。
作者简介
罗俊杰,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2019级博士生,主要从事数字孪生城市以及数字化景观相关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篇。在读期间主持1项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参与了3项包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完成2部专著,获得了IFLA国际景观设计大赛提名奖、中国人居环境学年奖银奖、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三等奖、“中国营造”—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双年展铜奖等建筑与景观设计竞赛奖项。另外,他还获得了5次国家奖学金、所有学年的天津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CSC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天津大学优秀毕业生以及天津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罗俊杰同学获得的国家奖学金荣誉证书
特别鸣谢 / 建筑学院 刘丹青
内容来源 / 罗俊杰
编辑 / 宇文慧 李晓萱 崔馨元
底图设计 / 罗晨尹
审核 / 王鑫 宇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