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老师,多幸运,我们能遇见您!”

天津大学 2023-12-05

“知识丰富的教师讲课,好像直接诉诸学生的智慧和心....他不是把真理当成说教,而是跟学生一起讨论,向学生提供他们思考的问题,请他们一起动脑筋解决问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一种默契,双方的思想能水乳交融。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是马骁飞负责的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大一必修基础课,也是后续基础化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先修课。这门课的授课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一新生,他们在中学阶段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千差万别,学习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将来的专业培养方向又各不相同。马骁飞认真研究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线上学生自学和教师督学,见面课、课前测试、学生报告、分组讨论、教师串讲的形式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课程获得了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不断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马骁飞教学育人的初心与使命。他以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在深耕科研的同时,扎根于教育教学,培养出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


深耕科研 笃行致远


累托石片层改性研究是对工业印染废水处理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马骁飞将在科研实验中开发出的两个科研成果编入了实验教材中,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深度和质量。这些年来马骁飞在注重教学的同时,也不忘记深耕科研。他提出要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实验”,以科研来带动教学,提高教学实验的水平与内涵。“为了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科技前沿的发展,通过对科研内容和成果进行筛选,将适宜的科研内容和成果转化成实验教学项目或创新实验竞赛项目,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结合,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他一直以来对于教学和科研之间关系的看法,也是他一直所践行的理念。“马老师将他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我们本科生的教学实验或学生竞赛项目,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和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好地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第四届卓越杯新实验创新赛一等奖”获得者学生李慧智这样说道。



马骁飞还以实践创新作为指导原则,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一系列项目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他带领学生参加了第二届“卓越杯”新实验创新赛、第四届“卓越杯”新实验创新赛并都获得一等奖,而参加比赛的项目都来自他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必须转化成学生的竞赛,这是一种实验教学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资源的同时,学生也能对前沿的科学技术更加了解。”马骁飞认为,只有持续不断用科研反哺教学,才能够将他的科研成果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使更多学生受益”的目的。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22级张琛表示:“马老师让我知道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可以化繁为简,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大胆推测与实验验证的关系,对我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创新方法 教学相长


无机化学是天津大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的其中一门,马骁飞提到在他得知自己负责这门课的时候压力倍增,但是仍旧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教育部对国家级课程的要求与时俱进,这门国家级课程到我手里后,说实话感觉压力很大,基础这么好的课到我这也必须继续做得更好。”“师者如光,微以致远”,马骁飞明白他既然接受了这门课,就必须承担起责任,要教好这门课,还要更好的传承。但在授课过程中,马骁飞很快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基础差异大、实验与课堂教学不匹配、课程育人实现难度大,这些问题让他时常辗转反侧。“不能让招牌砸在我手里”,抱着这样的心态,马骁飞不断思考与尝试,最终根据了解的学生们的各种问题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马骁飞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为牵引,利用信息化资源协同,提出“学生自学和教师督学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测试相结合、教师串讲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三结合”混合式教学方法,设计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多种教学环节,探索出一套多元考核办法,保障教学设计环节实施,解决教学痛点。他的这一教学方法,不仅解决学生基础差异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学习上的自由选择空间。学习基础好的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学习基础差的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再答疑解惑。” “混合式教学可以让大家自主地、有选择性地线上学习,这样学习效率就会很高。见面课时,马老师会设计很多讨论题目,通过启发引导,使我们对知识点有更深度的理解,经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021级地理科学郭医铭同学说道。



“教学就和科研一样,都是要先发现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想教给同学们的道理。”在课堂上,马骁飞总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合作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他会主动引导启发、讨论出答案;对于同学们关心的话题,他也会及时回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课堂上不再是死板地灌输知识,课堂更加活跃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交流。教师讲课时更加注重引导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等等。“让我欣慰的一点是,基础好可以免修的同学也愿意来上这一门课,他们跟我说上了老师的课依旧会有新的收获,课堂设置的问题也很具有挑战性。”马骁飞说道。校教学督导组组长戴海涛教授也评价道:“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高。”


融入思政 培根铸魂


“做老师的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说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并且在课程建设中,要将知识教学同思政培养结合起来,强化价值方面的引领。”在马骁飞看来,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方面的引领。“要达成‘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就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和家国情怀培养,实现课程与育人有机贯通、深度融合,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是马骁飞在课程思政课程项目结项报告中说的话。针对“知识教学同思政培养结合”的这一教学目标,同时为应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马骁飞以自己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作为切入点,从理论上深入剖析,对课程中的系列元素深入研究,最终实现了将课程育人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他将课程思政的建设融入到了微课视频当中,以徐光宪的“n+0.7l”规则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的家国精神,以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志存高远的工匠精神,以居里夫人的科研人生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马骁飞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等科学素养,将思政学习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方案,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他通过让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和课件的方式,来达到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世界的贡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科学创新等思维以及社会责任感。他认为,教师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内容来源 / 天津大学新闻网

     记者 / 张华 田玉婷

    编辑 / 赵瑾

    底图制作 / 罗晨尹 方典

    核 / 王鑫 宇文慧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_nmc@163.com

    跟小天一起

    “马骁飞老师”点1000个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