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别再讲“形色字构质动”了
最近几年,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行业做设计的小圈子里大家逐渐喜欢用“形、色、字、构、质、动”来概括UI设计的形式,分别对应UI设计的造型、色彩、文字、布局、质感与动效。有些同学喜欢在陈述设计方案、构建设计语言的时候套用这个框架,但我每次看到有人用形色字构质讲方案,都有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尤其是造型、质感和构成,因为UI的同质化,这几块基本没什么可讲的了。构成按说很重要,但Ui设计最多也就讲讲栅格吧,质感也很重要,UI设计最多也就能讲讲投影大小。
我不喜欢“形色字构质动”,不是因为它没有权威的设计理论书籍或者知名设计团队来做背书,而是因为这个框架非常肤浅表面、牵强附会。
我不喜欢“形色字构质动”,因为它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问题。这使得它仅仅适合用于UI设计的入门学习,而不适用于中大型设计方案的诠释和设计作品集的包装等场景。
1.“形色字构质动”浅显,经不起推敲
“形色字构质”是用美术生的语言和视角来理解UI设计,美术生可以用它来UI入门,但没法用它来进行设计进阶。
我觉得这个事情有点好玩,“形色字构质”本质上应该是用美术的语言来理解视觉设计,结果呢,这个东西在视觉和运营设计中没有得到应用,反而在UI设计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视觉设计师们不像 UI 设计师这么喜欢讨论问,动不动就进行一次前后差别细微的、需要拆开仔细论证才能发现区别的设计语言改版?
视觉设计师们会讨论造型和色彩,会讨论字体设计,会讨论构图和质感,但不会用“形色字构质”作为框架概括他们的设计。因为视觉设计师有更丰富的平面设计理论做支撑。
仔细看看,“形色字构质动”根本经不起推敲。比如现在我们要用他来拆解或构建一套 UI 界面,那么我们将很快会面临很多尴尬的问题。
形:一套 UI 界面能做哪些造型上的尝试呢?呃,看了一圈,我们只能做个图标,为 button 定义个圆角弧度。但这就是在给 UI 界面做造型上的设计吗? 字:等一下,字不也有造形、色彩吗?他不是应该跟图标一样被对待吗?除了阅读器产品,绝大多数 UI 设计对中文字体的控制都非常有限,只能使用系统默认字体,然后调整个字号、字重、行间距、段间距。 构:学画画的时候讲“构图”,学摄影的时候讲“构图”,学平面设计的时候讲的“构成”,似乎都与 UI 设计里讲“构”时唯一能讲的栅格系统大不相同。 质:质感在这个框架里最像是凑数的。当年做拟物化UI的时候质感还是可以讲一讲的,现在扁平化和同质化的 UI 风格根本没法讲质感,最多也就讲个投影咯。 动:动效在 UI 里面确实值得讲一讲的,但尴尬的一幕又发生了:在座的 UI 设计师、UX 设计师,都不擅长动效,只是能做一点点而已。
2.“形色字构质”不是一个好的思维框架
辛向阳老师提出的交互设计五要素,“用户、场景、媒介、目标、行为”,是一个好的思维框架。《用户体验的要素》把产品设计划分为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是一个好的思维框架。英国设计委员会提出的双钻设计模型将设计的过程归纳为调研、整合、构思、实现,将设计的过程划分为两次发散与收拢,它是一个好的思维框架。
不能。
3.“形色字构质”把 UI 设计的交互属性进行了剥离,存在严重缺陷
柴林的推荐阅读:
- “B端C化”,行得通吗?
- NPS 帮到你了吗
- 别再作品集里给自己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