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仲淹:行善积德,换来八百年子孙福报!

学佛导航 2019-08-30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






导读

司马光讲过一句话:“积金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当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历代名臣良将,子孙能够绵延三代,已是大为不易。如同范文正公那样,子孙遍及华夏大地,家族绵延八百年而不倒,只有孔老夫子能够相提并论。

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寄住在醴泉寺里读书,“断齑画粥”的故事就是那时候来的。偶然的机会,范仲淹在寺院的老鼠洞中发现了一堆金子,当时无旁人在场,家中又穷困至极,范仲淹一分一厘也没有动,把石板盖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后功成名就,这个秘密依然藏在他的心里。

几十年后,当年范仲淹读书的醴泉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寺院长老派人前来求助,范仲淹才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如此,寺院恢复旧观,在范仲淹心里搁了几十年的这件事情也一同消去。

范家在苏州有一块著名的风水宝地,当时的风水先生对范仲淹说“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地风水能使后代显贵,那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的百姓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显贵岂不更为有益?于是立刻兴建学堂,千年以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现在是一所高中的校址,真正做到了让百姓的子弟后代都能贤达显贵。

范仲淹传记上还说,范仲淹的一生,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了三百多口人家。哪怕范仲淹是宰相,一人俸禄供养三百家人,也只能堪堪糊口,范仲淹一生出将入相数十载,到年老时,连丧葬费用都不够,是因为他的钱财都布施给了他人。

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历久不衰,而历代子孙,都能够遵循范仲淹留下的祖训,仁厚知善,常修布施,八百年家风不堕。不仅仅是因为范仲淹在世时的积德修善,种下善业种子,更在于他无我利生的菩萨襟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何等的广大愿力,真正的想为自己乃至子孙积阴德,就要学习范仲淹,首先要发愿,发愿越大,力量才会越大,然后在这种广大愿力下,努力帮助一切众生,不求回报,不计较对方是否知道,没有任何目的与功利心。

如此下来,这个阴德就会积累得绵厚深长,不但可以让自身远离灾祸,寿命延长,增加财富,而且会惠及子孙,福泽无尽。

正是范仲淹广大愿力和心量下积累下的厚重阴德,才能八百年来福德护佑,让范家绵延不绝。

司马光讲过一句话:“积金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当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培育百世之德,即有百世子孙保之。

范文正公与佛门极为有缘,与诸多高僧大德也常有来往,对佛法理念也深有研究,所以能常修布施利益众生以积福报。事实证明,与范仲淹同朝为官之人,无一有如同范文正公家族那样绵延八百年而不绝。均是因为范文正公积德修善,利益众生才能福泽后人,绵延八百年而不堕。

延伸阅读:

定课多少不重要,但坚持很重要!

学佛后性格古怪不合群,是真的吗?

学学佛教的家庭观,亲人和睦家庭增福!

这个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才是正常的

有啥别有病!高僧告诉你佛门治病秘诀

世间众多因缘,最重要还是自己的心念

我现在生活好好的,为什么要学佛修行?

学佛路上,有没有想起最该感谢的人是谁?

越是在意某个人,他越会给你带来强烈痛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