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贴钱上班,我是什么很贱的人吗?
家人们还记得付费上班这个新闻么?
上一次听到付费上班,还是从所谓的专家嘴里。
付费上班的字面意思,是让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先交钱就业。
不仅干活不要钱,还得先给用人单位付费。
美其名曰既提高了就业率,又盘活了劳动力市场。
2023的毕业生,没被寒冬吹到,先被邪门专家盯上。
付费上班这说法一出,被全网打工人喷惨。
起初以为只有专家在发癫,没成想付费上班这种事儿,早就有人偷摸在干。
最早是博主@推拿熊 发了一条微博,揭开了企业用人遮羞布。
原来律所早都开始了付费上班模式:收工位费,还有管理费。
图源:@推拿熊
并且律所收工位费的现象挺普遍,甚至实习生的桌子也都是要钱的。
新手律师不光交工位费,还要给律所交管理费,社保也是自己负责。
更离谱的还在评论区,收工位费都算是少的,有的律所为了业绩,让律师贷款垫付诉讼费用,甚至打印个材料都收费,一张纸五毛钱。
约等于新人律师入职头两年,杂七杂八加起来,每天睁眼倒欠公司几千块。
这种倒贴钱上班的潜规则,在律师行业见怪不怪。
律师默认个体户职业,前辈的金玉良言永远是“入行先别想着挣钱,用赔钱的方式攒攒经验”。
新手律师好日子还有多久咱不知道,付费上班他们自己也早都麻了。
律师收工位费是摆上明面的,有的公司变相收费上班,从招聘就开始玩文字游戏。
把理发店学徒制套进企业用人管理,降低门槛招零基础员工,但丑话说在前头,入职了要先当设计学徒。
贴心标注你来学我们教我们还不收费,显得你占了老大便宜。
Tony当学徒多少还有钱拿,条件好的包吃包住,你上班出力没钱,还要自带电脑;
重点来了,三个月内学不会人可以走,但电脑要留下。
这算盘子打得我二里地外都听到了,入职不能空手,走之前把你薅秃,这公司跟电诈的区别,就是定位不在缅甸。
类似的事儿我身边也有人碰上过。
入职某广告公司不满三个月,人事通知她公司马上乔迁新址;
打着所谓企业文化自由独立的幌子,风格不想太过死板统一,要求每个人能自备桌椅。
不自备也可以,座位安排可能远离核心区。
话里话外就是不花点钱,就等着被边缘化。
当时这位朋友果断选择离职,原本入职是看在公司位置离家近,没成想刚入职就换地方,还提出这种幺蛾子。
付费上班让咱开了眼,收费方式也屡屡创新。
比惨这事儿,总有大学生垫底,应届就业水深火热,还有人趁火打劫,狠赚毕业生的钱。
25岁大专生,一份文员岗位要倒贴23万:
成都某家自习室,400多块的团购内容是成为自习室管理员。
刚开始以为自己看错,仔细一看确实没错。
兼个职得花钱上岗,资本家来了直呼学到。
老板本人嘴还挺硬,他的逻辑是大学生花钱当管理员,他免费提供实习环境,是不也没毛病。
网友并不买账,直接骂到下架团购。
还有类似中介的协助招聘机构,打着牵线搭桥的名义,上来就要三万服务费。
不管你有没有拿到工作机会,他赚钱比抢钱还容易。
付费面试的先驱可能还是付费实习,付费实习项目对想挤进大厂的毕业生,早都不新奇了。
我对面同事小吴,985硕士,之前有两份大厂实习经历,共花费四万,不包拿offer。
互联网被过度神话的几年,大厂offer还是应届生理想的入场券。
有人刚毕业,担心没有拿得出手的履历,付费是为了给简历添砖加瓦。
有人深谙大厂自有用人逻辑,远程实习付费,不光能学做ppt,还能跟着项目学到大厂上班的逻辑。
但远程实习往往是机构在中间运作,一头收毕业生的钱,一头去找所谓大厂人线上带实习,纯纯灰色产业链。
类似的实习内推,闲鱼上遍地都是,且真假难辨。
校园里学的工作后用不上,职场本事还要另花一份钱购买。
后疫情时代的求职韭菜,应届生名副其实。
明着挂羊头卖狗肉,咱还能一眼看透;
但很多隐性付费上班,都得细品才能咂摸出来。
比如不正规的小公司,上来啥都没干,收费单子比打工人的命都长。
只有你想不到的费用,没有他不敢收的钱。
在员工头上收水电费,亏他想得出。
再有那种想扣钱又不直说,逮着业绩绕八百个弯子挑你的错;
前脚培训结束后脚找你要钱,问就是知识付费时代,你抠门就是眼界太低了。
还有动辄超过半年的试用期,到手的薪水比预期还低;
做兼职的更没啥保障,干几天被辞退,钱没拿多少,干不好还要倒赔。
想起入职当天开了共享单车月卡,打工小丑竟是自己。
就算上班多年,也有时不时在工作上花钱的憋屈感。
大公司不养闲人,公司挣钱公司花,挣那点辛苦费都不够迟到扣的。
上午冰美式,下午中美式;
咖啡和中药成了都市打工人必备,年底算账又是不小一笔开支。
更别提坐班对人的巨大消耗,就算大病没有,小病也是不断;
职场的尽头不一定是精英,也可能挂号看病。
更别说,看病花了大钱,病假还要再扣点钱,看病难和企业制度完美形成了闭环。
打工几年猛然发现,钱没攒下多少,边边角角加起来,自己还在干倒赔的买卖。
甭管是付费上班,还是隐性为工作花钱;
本质上都是上班这事儿,变得越来越难了。
打工人的厌班情绪本就水涨船高,唯独还能安慰到自己的,就是别内耗,别纠结,打工为了赚钱,其他的别想太多。
虽然听着现实,但起码还是个奔头,还有点甜头。
余华老师也说,人总是不得已才要去上班的。
在已经不是努力就会有回报的时代里;
年轻人提到钱应激,真的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