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梅州绿林大侠”,究竟是谁?

2017-12-23 客家圈



《明月几时有》中的游击队员历史人物原型

看看“梅州大侠”究竟是谁

许鞍华的电影对普通人物的情感有着十分细腻的描写,乃至于成为一种风格。许多大陆人看影视乃至书本中的抗日战争,都习惯了宏大的叙事,所以许鞍华所展现的抗日,大概让许多人是觉得“失真”的。

许多人看完电影《明月几时有》后的“失真”感、“出戏”感,正如X呼上有人评论说:“ 导演能够表现好码头,能写好船舱,但是绿林好汉,山野逃生都是失真的。”殊不知这些“绿林好汉”和“山野逃生”恰恰就是“真”之所在。

梁家辉饰演的“红小鬼”彬仔,以一种口述历史的方式来讲述本片的故事,这种“真”就在于真的让我感觉好像是自己的爷爷在给自己讲述过往故事,而许多广东人也正是在这种“打日本仔”的故事,真真切切成长起来的。

我相信许鞍华和本片的编剧也都是如此成长的,而且为了还原本片的历史面貌,一定花了不少功夫。看完回来后,我也花了点功夫,查找了许多与电影中人物相关的历史材料,在此便作简要的整理,将本片中主要的港九大队人物原型分享给大家。

曾鸿文 - 廖骏雄 饰

在电影最开始短暂出现的所谓“梅州绿林好汉——曾大哥”,可能很多人都会误以为这个是东江纵队鼎鼎大名的曾生,其实他是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曾大哥”——曾鸿文。



曾鸿文(1890 - 1990) 其实他并非梅州人,而是宝安布吉雪象村人。此人资历甚老,来头很大,他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加入了洪门,是当地三合会的首领。曾参加过陈炯明领导的粤军,随后又参加过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自卫队。据说他有除暴安良之侠义和弹无虚发之枪法,“令四 38 39924 38 15231 0 0 2839 0 0:00:14 0:00:05 0:00:09 3055方捞家敬畏不已”。这也就无怪乎在电影的开头,连刘黑仔也要请他出马摆平当地土匪。

1937年10月,曾鸿文回到布吉组织抗日武装,担任东宝惠边区民众抗日独立大队大队长,他身边最为信任的人就是人称“钟仔”的钟清。1938年,曾鸿文加入中共,他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利用自己的江湖绿林的关系和力量,协助游击队在香港新界西北地区组织开展敌后斗争。据说曾鸿文曾发江湖贴邀请上百人的土匪代表到“几不管”的山头开“联谊会”,他只带四条人枪赴会,要求:“好兔不吃窝边草。我们想在这里捞世界,就不要伤害这里的贫穷百姓,要打就打日本仔,要杀就杀狗汉奸!谁敢违反这一条,大家就联手对付他!”霸气十足,当时无人敢公开顶撞,即便有不满者也被逐一摆平,完全控制了大帽山和周边地区,从而打通了联同香港地区和大陆的一条交通线。

曾鸿文还有一点好玩的就是擅长于“捡破烂”。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英军溃逃,遗留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他就带人拾捡了这批物资,组建了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武装队伍。1945年,日军撤军时,他又带人收捡了大批武器弹药,送去给我党游击队。据说其人十分豪爽大气,确有绿林英雄的气魄,足足活了100岁。


最后再说说在电影中可能没有出现,但是历史真实存在且和本电影相关的“梅州大侠”——廖安祥。


廖安祥(1905 - 1997)梅县丙村人,他17岁就离开家乡到香港闯世界,1937年加入了香港爱国青年组织晨钟社,结实廖承志等人。1938年,他在惠阳淡水创办了东利运输公司,运送各类物资、人员往返于粤港之间,为抗战发挥着重大作用。1941年,在秘密大营救的过程中,廖安祥及其船队护送了大批文化人士离港。尤其是1942年1月在护送何香凝、柳亚子的过程中,他设法安排人在日军扣留所有机动船只的情况下,成功把他们安全送到海丰。为此,1949年柳亚子曾为廖安祥提赠曰:“盖以帆船偷渡九龙半岛,而达海丰之梅陇新村。当时未知船主实梅州大侠廖安祥先生也。”


方兰 - 周迅 饰

方兰(1921 - 1998)原名孔秀芳,祖籍顺德,生于香港。自幼家中贫困,父亲无固定收入,所以幼年时只能就读于“卜卜斋”(即私塾,因私塾老师常常敲打学生,所以广东人称卜卜斋),后来考上了崇德女中附小,但因未能交齐学费30元,毕业时未能取得毕业证书。直到后来崇德女中创办幼稚班,成绩优秀的孔秀芳被校长叫回去应聘老师成功,每月工资5元钱,奋斗大半年才补足学费,领到了小学毕业证书。

青年时期的方兰

1937年9月,孔秀芳作为崇德女中学生代表,加入香港学生赈济会,此后还成为学赈会儿童团团长,组织香港小学儿童开展爱国活动。1938年11月,孔秀芳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孔秀芳追随前任团长杨升礼的脚步,加入东江纵队,改名方兰。方兰最初担任女子中队指导员,1943年被任命为港九大队市区中队队长,人称“方姑”。这也就是本片故事发生时,方兰的身份。

1945年抗战胜利后,方兰先后在香港大屿山区和大埔区担任区委书记。1948年,到广东南路地区准备迎接解放军南下。1949年以后,历任广东省妇联秘书长、广东省妇联副主任、广东省佛山市市委第二副书记,广州市东山区区委副书记。广东省妇联主任、中共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非常有名的杂志《家庭》,就是由她倡导由《广东妇女》更名而来的。

可以说,网上所能找到的资料里的方兰,远比电影中的方兰要更加全面和饱满,不过周迅的表演很好地刻画了这个独立坚强且富有主见的女革命者的形象。决定取消营救方母的那段情节,虽和史实有些出入,但是也确实能表达出现实中方兰的痛苦。方兰自己回忆当时知道母亲的死讯后,虽然是“意料中事”,但是“仍忍不住热泪满面”,“强咽下两口饭,又忙于研究下一步战斗。”抗战胜利后,方兰还到当时关押母亲的日本海军刑务部旧址(香港圣保禄小学)祭奠了母亲和战友。1952年,将母亲冯芝迁葬到粉岭的沙岭公墓。


刘黑仔 - 彭于晏 饰

刘黑仔(1919 - 1946) 原名刘锦进,宝安人。我想东(莞)宝(安)地区,1990s以前的孩子应该都没有没听说过刘黑仔的,所有关于打日本仔的故事中,刘黑仔是最古灵精怪的。他小学毕业后,最初是在家放牛和给堂兄的药店帮工。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20岁的刘黑仔于次年加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据说为人十分聪明机智,各种计谋一想就有,而且枪法奇准,因此在1941年时便成为了惠阳大队的手枪队队长。

1941年香港沦陷后,刘黑仔率领武工队进入港九地区,协助创建抗日游击地区。刘黑仔当年在香港新界建立游击地区,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团结当地的各种势力一起打日本仔,而那些不愿配合的土匪和日伪势力则是肃清的对象。据说当时刘黑仔在肃清李观姐的时候,就是假计与李合作称:“有发财路数,愿同煲共捞”,李设宴相邀,刘黑仔带着八名武工队员赴宴,趁敌人酒意正浓时,刘黑仔“突然跳上桌面,右手拔出快掣驳壳手枪,左手举起手榴弹”,一枪未发就生擒了李观姐一众六十多人。这故事大概也就是电影中刘黑仔智斗日伪那段情节所借鉴的来源吧。

关于刘黑仔的传奇故事其实挺多的,其人神出鬼没,十分鬼马,我觉得本片当中彭于晏确实把这个角色演活了。刘黑仔的历史照片没有找到,他本人也于1946年5月,在粤北山区带领段强队担负警戒任务时,在南雄遭遇国民党军队的伏击,右腿受伤感染死亡,遗体安葬在江西全南,年仅27岁。


冯芝 - 叶德娴 饰

冯芝(1884 - 1944) 方兰的妈妈,我个人觉得是本片刻画得最好的一个角色,甚至可以认为是隐藏的第一主角,这个可以说得益于叶德娴的演技,也得益于许鞍华所擅长的对这类母亲角色的描绘。方母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传统广东女性,她保守但是又能深明大义,她自私但是又能舍己为人。这些从开头倒水、拿米饼到中间婚礼,再到最后就义,描绘得简直是太棒了,许多时候会让我觉得:“没错,这个就是我的家人的形象。”


冯芝

说到历史上的冯芝,反倒描绘得不如电影中细致。电影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感觉冯芝应当是做小妾的,带着女儿搬出来住了。根据有些材料的记述,冯芝的丈夫是个能力不强的人,没有固定收入,主要靠冯芝来撑起家庭,也没有太多材料记载他,因此在电影中也就成为了一个缺失的角色。与电影中不同,方兰选择加入打日本仔的队伍时,母亲冯芝就是支持的,据方兰自己回忆:“晚上去开会,母亲不放心,陪着我们去开会的地方,在门口等到散会,募得捐款时,也担心被抢而亲自护送。”“家里没有固定收入,我每月只有七元工资,活动费还不够用,无法补助家用。母亲无怨言,反而有好吃的必留给我。晚上深夜我回家,她要等着开门;早上天亮我就要出门,她又忙着叫我起床。朋友们十分羡慕我有这样一个好母亲。”

晚年方兰写了许多与母亲有关的回忆文章,十分感人,在此不再赘述,文末我会列出可供参阅的书名。不过看过这些文章后,可以看到这部电影中对冯芝的事迹的表现,主要就是依照方兰的回忆来刻画的。


袁益(亚四) - 王菀之 饰

冯芝被捕作为全片的高潮部分,方兰曾经作如下记载: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七日,发生交通员亚四(袁益)与义务交通员冯芝被捕事件。简称“三·一七”事件。我们有一个交通站设在西贡坑口。从坑口去香港的筲箕湾要坐小艇。筲箕湾附近有一个小岛,日军在这里设了一个管哨,检查来往船只。三月十七日,新交通员亚四从坑口送一批传单到湾仔,交给主动帮助中队做交通工作的冯芝老人(六十一岁,我的母亲)由她再转交给游击组员伍惠珍。伍家是个联络点,游击组员杨作光等人常来这里取宣传品。那天冯芝老人把宣传片交给伍后,又从伍家取回了一大堆东西交亚四带回中队部。因为亚四要带去的东西很多,冯芝老人担心他年轻缺乏经验,怕出什么差错,所以她就和亚四一起送回中队部。她把所带的东西分别缝在身上穿的衣服及其他衣物里。当天下午,两人乘船回坑口。到筲箕湾岗哨时,不幸碰上突击大搜查。开始是一个中国籍的宪查来搜查,他从冯芝老人身上搜出一些东西。这个人还有民族天良,将搜出的东西顺手丢到海里去。跟着又一个印籍宪查来,把缝在老人衣服里的一些材料搜了出来。这样,两人不幸被捕。

——方兰:《刺向香港日寇的一把尖刀——港九大队市区中队概况》,《广东党史资料 第7辑 》

后来的故事便一如电影中,冯芝老人极力摆脱了亚四的嫌疑,亚四最后被放了回去,但是泄露的情报则不幸导致了情报员张咏贤被捕。


张咏贤 - 春夏 饰

张咏贤(1926 - 1944) 张咏贤这个角色,电影中描绘得不算太多,只提到是银行家的女儿,也不知道怎样就成为了游击队的情报员。根据方兰的记述,张咏贤被捕时年仅19岁,她原本是香港圣保禄书院的学生,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她毕业后进入当时被日军侵占的日立造船厂(原敬记造船厂)分部担任描图员。富有爱国情怀的她,于1944年1月经杨作光介绍加入游击小组并成为情报员,并利用工作之便为游击队收集敌人船只和宪兵队的情报。

“三·一七”事件后,因字迹认出而被捕,与冯

芝一同被送往日军宪兵总部审问,两人宁死不屈,不曾泄露任何与游击队相关的情报,于是日军最后把他们转到海军刑务部,作为间谍于1944年6月22日在香港加路连山处决。


李锦荣 - 霍建华 饰

李锦荣 李锦荣这个角色来源于两个人物原型,一个是时任港九大队海上交通站交通员的李锦荣,另一个则是当时正潜伏在香港日军宪兵特高课的港九大队地下情报员李荣全。

李锦荣其人,在故事发生时大概18岁左右。1942年1月时,他协助潘柱、李健行等人负责护送文化人士出港。据说当时年龄还不足16岁的李锦荣,个头长得短小精悍,办事机灵老练,擅长甩掉敌人特务的跟踪,多次完成传送情报的任务,是一个标准的“红小鬼”。(历史上的李锦荣反倒更像是电影中彬仔的原型。)李锦荣在完成秘密大营救的工作后,便被安排在港九地区负责税收工作,解放后的去向不甚清楚,不过在1984年6月曾经在广州做过讲座,专门记述了当年抢救著名文化人士的经过。


晚年的李成

李荣全,又名李成,在《东江纵队志》中记载,他精通日语和英语,在香港沦陷后,他接受组织安排打入了设在香港的日军宪兵总部特高课,他所承担的任务正好是涉及侦查东江纵队在港九地区的活动情况,因此他可以便利于获得各种缉捕游击队员的情报,使敌人一无所获。李荣全曾利用机会取得了壹份香港日军的军用地图副本,通过地下交通站转送给东江纵队司令部,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在1944年底至1945年初,利用这份地图连续轰炸了香港日军的众多军事设施。电影中的李锦荣,从经历上来看,其原型更符合李荣全。


《明月几时有》征服我的不是像“大业”那般的宏大叙事,我也并不需要“手撕鬼子”那样的离奇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他们的故事我们可能早已听了许多遍,他们甚至可能就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广东人所能感知到抗日故事。

当然我也并不是借此否定“大业”系列,正如看到有网友看完某部“大业”电影后的评价那样,听到散场时有些粉丝在讨论自家明星所演角色的历史事迹,看到他们掏出手机来查资料的时候,就已经足够了。许鞍华的片子并不是要追求完美,但是她要记录一些故事,这样才能让我们记住,这样就够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Hutzenberge(豆瓣)



【推荐阅读】

猜猜看,有多少个国家领导人祖籍是梅州?

深圳、惠州、东莞、汕尾、河源五市本来是一家!

这几个梅州籍外出乡贤的财富,可以抵梅州全市的总收入!

祖籍梅州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会不会讲客家话?

客家内参| “潜伏”在广州、深圳政坛的梅州籍官员

探秘| 风水信不信?航拍叶剑英元帅故居

客家人神奇的药浴风俗

叶挺、叶剑英用家乡话交谈,客家人听出来了吗?

【客家人】流传客家地区的民间秘术,充满神奇的治病小偏方

梅州市最有钱的土豪镇,看看是你家乡吗?

风水师一屁股坐在“叶帅祖坟”上“指点江山”

客家阿伯徒手捉世界最毒的蛇泡酒,场面惊悚!

香港客家人

梅州籍官员何立峰、黄龙云,有何过人之处?

客家地区出现的“南海国”消失之谜

神秘客家:簸箕神与“簸箕姑”

叶选平书法作品拍卖价格

在中央及国家部委机关等的“梅州籍”官员\专家名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