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钢十厂”往事(下)……
上钢十厂最辉煌的时候,可能也是很多人一生的高光时候。虽然,没人预料到之后的困境;但同样,很多人也没想到,这片他们挚爱的热土在多年后,以另一种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早先年,上钢十厂已经成立了上海十钢有限公司,从1995年形势急转直下,十厂厂房陆续关停开始,十钢公司接手了原十厂的管理。
上海十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
当时,在十厂大约四千名下岗员工里,许多家庭还面临着“双下岗”(家中的女方是更早下岗的纺织女工)的困难。一些老十厂的员工回忆,当年,有的人刚下岗的时候,还偷偷地不让家人知道,一来是因为不想让家里担心,二来是因为男的多少也要面子。于是,在那段时间里,这些人每天早上照旧穿好工作服,拎着个包,像模像样地走出家门“上班”去,也不知道到哪儿晃荡,到了差不多的时候再回到家里。现代都市里一些失业人员的“假装上班”,其实在那个年代里就有了。
“走出钢铁闯天下,面向长宁求生存”是十钢公司当时的口号。为了尽可能解决员工问题,公司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安置部分员工“转岗”到公司开办的多家农贸市场和灯具市场;组织了大量人员,以劳务输出方式到其他行当里“再就业”。不过,毕竟是半辈子跟机器打交道的大男人,突然去做些“细活儿”,着实有点不适应。据说,有的工人初到农贸市场的时候完全没有方向,不是觉得别扭就是不知所措。
西法华农贸市场
部分员工“转岗”进了农贸市场
尽管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实在无法安置,公司只能无奈劝退,不少人最终选择买断了自己。而对于这些人,现十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丁国铭表示,真的觉得非常难过和无奈。
高温慰问再就业员工
慰问创业员工
当然,下岗人群中也有头脑好的人。有一个冷带厂厂长叫潘春生,自己筹钱把厂里一批设备盘了下来,带着厂里十几名工人,到郊区自己开厂谋生。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对于当时的公司而言,能多解决哪怕一个人的出路,也是好的。于潘春生而言,自己办厂虽然风险很大,但一样是“丢了饭碗”,不如拼一拼。而潘春生最后的这一拼,还拼出了一条生路。他们把原先的设备进行改造,专门生产一些批量小的工程零部件等优质钢材,他们生产的一款零部件后来还用到了“神舟五号”上。“神舟五号”飞天成功后,他们厂也被授予了殊荣!
1996年,十钢曾尝试中外合资救厂,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颓势
如果说,上钢十厂被迫关停所有的生产经营,是时代发展和激烈竞争中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那么,在停产之后的几十年里,十钢公司肩负着十厂的历史使命又继续开启了另一段新的奋斗历史。
厂区空置了,但也为新征程“留出了未来”
对公司而言,安置下岗员工的生计是头等大事,而想公司自身的出路也同样重要。很快,他们想到了利用地块的优势,进行转型发展,并走出了“五步路”。第一步是围墙经济,公司把厂房周边围墙全部“破墙开店”,开出一个个门店进行出租。第二步是厂房经济,公司把厂房也租出去,供应科的厂房成了上海虹桥灯饰市场,六车间则成了精盛花市,仅这两个市场,每年就给公司带来1千万的租金收入!
六车间装修后成为后来的精盛花市
“鲜花的海洋”成为后来集聚区里的一抹春色
第三步市场组合经济,公司开始广泛招商引资。在第四步办公楼经济中,公司把曾经的办公楼也出租做商务楼,主要定位是企业孵化器。以之后广为人知的东骏海鲜城为例,1998年5月,十钢公司与广东东骏饮食有限公司正式签订租赁协议书,仅用几天时间,就协调确定了11项搬迁事宜,次年1月,公司两幢集体宿舍楼成为东骏的员工宿舍。东骏的顺利入驻和良好的发展,为十钢公司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租金收入。而东骏和其他一批投入较大的合作租赁伙伴(如白金汉保龄球馆、家得利超市)一样,进驻十钢,看中的是十钢作为国企所具有的高资信度,这使得十钢的“进三”在结构上逐步得到了优化。到了第五步,十钢公司更开始着手打造一个“十钢商圈”!
综合楼成了东骏酒家
其实,在大面积地块的开发上,十钢公司并没有跟着潮流,去凑“买断性批租”的热闹,而是选择自行开发为主,最大限度地发挥“黄金地块”的升值优势和后续效应,同时,也维护了公司员工的根本利益。90年代里,公司在优化二产进军三产的“优二进三”推行伊始,就出台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若干规定》,对于规范运作,确保改革调整顺利进行,起到了保证作用。
冷带厂突围至青浦,走“优二”之路,为十钢黄金地段整体开发作出贡献
地处凯旋路的冷带分厂成为十钢第一个退出二产的生产部门,不久之后这里建成了龙之梦购物广场
如今繁华热闹的龙之梦
“五步路”的转变逐步让公司的经营效益得到了缓解。2006年,公司的账目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亏损和低迷后,终于开始真正扭亏为盈。后来,公司更是在完成了从二产到三产“退二进三”的转型后,将方针进一步瞄准了“进三优三”,引进一些高端的产业企业,逐步替换早期一些相对落后的产业企业。
2006年,“新十钢”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命名授牌,十钢“退二进三”华丽转身
2005年,公司引进了红坊团队,把旧厂房进行改建,然后,一个全新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发展起来了。当时,上海已有几个旧厂房改造成园区的案例,但相对缺少艺术性。为此,红坊十分重视项目的改造开发,聘请了国际上著名的设计公司参与设计,方案在保留工业建筑遗址原有的意韵,如红砖外墙、水泥平屋顶以及内部构件、衍梁等基础上,有机地融入现代元素,突出时空穿梭的概念,让空间成为时间的载体,侧重交流的对话空间让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与普通市民能在此空间内碰撞交流。
红坊的入驻带来了新活力
创意一条街,时尚和古典的完美结合
红坊还特意将许多已被搬运到郊区的原十厂的老物件,比如酸洗槽等非常能代表十厂光辉历史的旧设备,再花了大力气运了回来,让其“回归故里”,在园区里重获新生。
废旧的酸洗槽似乎在向人们叙述十厂的过去
这堵保留下来的墙体上,斑驳的铁锈红是当年炼钢火花的岁月留痕
现任红坊董事长郑培光回忆刚来到十厂园区的时候说,当时,在上海市中心能有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业遗产,真的是让人感到“非常振奋”,“十厂的工业遗址建筑群具有美国麻省当代美术馆和悉尼岩石区的国际水准,其地理位置又位于外籍人士最为集聚、城市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长宁区,这些特点将使该中心有望成为上海市未来的文化中心之一。”对历史的尊重和极富创意的理念,也确实使红坊在后来成为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佼佼者之一,其出租率长期保持在100%,园区更是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创意产业示范集聚区”、“视觉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国家文物局工业遗产再利用示范单位”等多个荣誉奖项。
红坊让曾经的热土重新焕发活力
就这样,红坊不仅成了长宁,成了上海的一块地标,也让上钢十厂曾经美好的回忆在繁华的淮海西路上以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延续。如今再回首,虽然,在十厂最辉煌的时候,没人预料到之后的困境;但同样,很多人也没想到,这片他们挚爱的热土在多年后,以另一种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变迁。
2013年1月18日,在长宁区“苏河老印象”工业文明雕塑揭幕仪式中,代表十厂的炼钢炉雕塑的亮相让人们重温旧梦
时光荏苒,今天的十钢公司早已走出了困境。十钢公司经济效益最好的时候,年租金最高达到过8000万!2009年的时候,公司账面上的资金,已经可以养活所有原先在十厂下岗的员工。如今,公司的资金也足够维护十钢所有员工的利益。这让现十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丁国铭也不由得感慨:“十厂曾经有过辉煌,也经历过低谷,公司现在希望用自己的努力,陪大家走到最后。”
曾经的十钢一号路路牌
长发国际广场里的凯田路前身是十钢一号路
也许,这不是上钢十厂最终的结局
但至少足以给曾经的十厂
曾经的那座“城”和“城”里的那群人
给曾经辉煌的十厂历史
划上了一个令人安心的句号
猜你喜欢
“上钢十厂”往事(上)……
上海“最文艺的公园”在长宁这里……
长宁这个公园,很“徽州”!
西郊百联,长宁市民心中的“老牌子”!
长宁好白相 | 这条有故事的马路,有着看不尽的风景!
本文为长宁区融媒体中心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上海十钢有限公司
记者:陈容超
编辑:高 琴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小编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