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世界宗教文化
2020年第2期
双月刊。1980 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本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
投稿邮箱:religion@cass.org.cn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中文目录
选择性接受与佛教的中国化
刘成有(001)
佛教中国化的三阶段阐论
——以汤用彤中国佛教史三期划分为中心
赵建永(009)
早期禅宗戒律观的演进
夏德美(017)
20世纪西方学者对英国解散修道院动因的解释
龙秀清 谢潇(025)
“苏格兰问题”与苏格兰长老会
宋达(033)
亨利八世时期的“至尊王权”理论研究
魏鹤鸣 陈晔(041)
梵僧传教与社会记忆
——南诏大理国梵僧研究
张泽洪(049)
美国传教士在云南的传教历程及其影响
张桥贵 林建宇(057)
云南南伞—缅甸果敢地区跨境民族丧葬仪式及其身份认同考论
宋野草(066)
神明、英雄与清官
——明清贵州黑神信仰的多重面相
刘金成(074)
宗教信徒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基督徒群体的实证分析
刘影(082)
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的“挤出效应”
——基于CGSS2015的数据分析
张鹏飞(090)
从《最后的意志》看尼采信仰的尺度
戴晖(098)
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再洗礼运动
刘甜甜(105)
瓦哈比主义与当代主要伊斯兰思潮关系探析
孙晓雯(114)
临水夫人陈靖姑和五猖崇拜新考
巫能昌(121)
宋代禅学与内丹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以宗杲和白玉蟾为中心
冯川(128)
再议明教与大明国号的关系
——试析元末“白莲教”起义与明王信仰
刘泳斯(136)
清末民初天主教白话圣经译写及其滞后原因
刘丽霞(143)
尼泊尔桑库金刚瑜伽母殿铜佛立像新探
马逸风(151)
建筑、镇地习俗与木橛:关于印藏两地橛型器遗存不均衡的探讨
池明宙(159)
纸扎在仪式中的空间构建与功能
——基于福建贤良港民间信俗的考察
张惠芳(167)
欧洲宗教建筑掠影
魏鹤鸣 供稿 (封二)
印度爱罗拉石窟第16窟雕刻艺术
李翎 供稿 (封三)
尼泊尔桑库金刚瑜伽母殿铜立像
马逸风 供稿(封四)
本期英文目录
梁恒豪 翻译
内容提要
刘成有
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宗教中国化的时代课题,立足于汉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变迁,提炼总结出中国人对于印度佛教的两大“选择性接受”——在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抉择中选择性地接受大乘佛教,在大乘空、有、如来藏思想体系的抉择中选择性地接受如来藏思想。本文认为,这两大“选择性接受”本身,离不开汉唐经学丰厚的文化土壤。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与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之间,内在良知的德性诉求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间,不仅透显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意义,而且诠释着文明互鉴、多元通和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佛教中国化 汉唐经学
作者简介:
刘成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佛教中国化的三阶段阐论
——以汤用彤中国佛教史三期划分为中心
赵建永
内容提要:
贯穿汤用彤的佛教史研究的主线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亦即力图阐发本土文化在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性。他对于中国佛教史的三期划分,揭示出印度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表现出不同阶段佛教的形式和内容的沿革,并体现出不同文化由冲突到融合的规律。他对于佛教中国化规律的总结,有助于我们了解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机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不仅有利于佛教史学科的繁荣发展,对于探索外来宗教文化中国化规律、实现文明平等交流互鉴,也都极富启迪意义。
关键词:
佛教 中国化 文化融合 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简介:
赵建永,天津社会科学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早期禅宗戒律观的演进
夏德美
内容提要:
达摩一系的早期禅师们都是持守戒律的,从道信开始,菩萨戒被禅宗所重视,禅戒合一成为禅宗教学的一个特色。神秀及其门下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创新,形成独特的菩萨戒思想。慧能无相戒保持了菩萨戒授受的形式,却赋予菩萨戒全新的内容,将所有戒法都纳入心法之中,从而淡化了戒条的约束作用和固有权威。纵观菩萨戒中国化的历程,无相戒的提出标志着菩萨戒中国化的基本完成,从此,中国有了完全独立的菩萨戒理论,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关键词:
早期禅宗 菩萨戒 无相戒
作者简介:
夏德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20世纪西方学者对英国解散修道院动因的解释
龙秀清 谢潇
内容提要: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史学从传统史学到新史学的转变,西方史学界对宗教改革以及解散修道院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到后修正学派的传承和变化。传统学派认为,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修道院已经走向腐化,解散是自下而上、不可逆转的进步事件。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修正学派则为天主教辩护,把宗教改革看作是自上而下、迅速完成的政治行为,寻找修道院在英格兰原本可以继续存在的合理性。近十几年来,逐渐兴起的后修正学派开始挑战修正学派的观点,他们扩展了宗教改革史的研究范围,从民众对新教的适应过程这一角度质疑修正学派,试图平衡中世纪晚期修道院的颓势与活力,在解散修道院的研究上不断寻求突破。
关键词:
英格兰 解散修道院 修正学派 后修正学派
作者简介:
龙秀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潇,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博士研究生。
“苏格兰问题”与苏格兰长老会
宋达
内容提要:
吞并威尔士后的英格兰王国与苏格兰联合(1707),形成不列颠(Britain)。苏格兰王国和英格兰王国为世仇,但两个王国的议会最终于1707年签署《联合法案》,则得益于苏格兰长老会在该法案签署期间发挥关键性作用。苏格兰长老会拥有比苏格兰议会更强的公信力,决定了苏格兰教会性质。随着联合进程,不列颠飞速成长为大英帝国,苏格兰长老会作为重要的制度性资源,推动苏格兰人相当程度上认同英国,但因苏格兰未能同整个大英帝国得到同步发展,最终导致苏格兰未能建立起对英格兰的信任。
关键词:
《联合法案》 苏格兰议会 苏格兰长老会及苏格兰教会
作者简介:
宋达,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亨利八世时期的“至尊王权”理论研究
魏鹤鸣 陈晔
内容提要:
亨利八世时期的宗教改革塑造了统领英格兰王国和教会的“至尊王权”,这种不同于中古二元社会的新观念催生了新型的王权理论。主张“至尊王权”的理论家们基于教派倾向的不同,提供了多样化的论证路径,同时,这种王权理论存在诸多问题,其内涵需要在王朝政治的实践中被不断修正。
关键词:
“至尊王权” 亨利八世 《圣经》 王权
作者简介:
魏鹤鸣,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陈晔,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梵僧传教与社会记忆
——南诏大理国梵僧研究
张泽洪
内容提要:
南诏大理国时期梵僧的传教活动,予南诏大理国政治与社会文化以深刻影响。论文从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视野,对南诏大理国观音显化故事中的梵僧,云南地方志及石刻资料所见的梵僧,南诏大理国梵僧传教的社会记忆进行考察分析。认为云南地方史志梵僧行化的记载,是梵僧传教南诏大理国的历史真实。南诏大理国梵僧阿吒力的种种神异事迹,折射反映梵僧的社会影响与民间的集体记忆,来自天竺的梵僧沿南方丝绸之路传教,促成了密宗色彩的阿吒力教的流行,书写了西南边疆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
关键词:
南诏大理国 梵僧 阿吒力教 《南诏图传》 南方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
张泽洪,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传教士在云南的传教历程及其影响
张桥贵 林建宇
内容提要: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与其形成的负面形象同步而行,在西南边疆的云南省亦是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已进入云南传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美国势力的深度介入,美国传教士在云南的活动更加活跃,成为推动云南基督教发展的主要力量。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传教士在滇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传教伊始聚居在边境沿线,然后逐渐向内扩展,同时加强在省会昆明的活动。在1950年之前,美国传教士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等地,最终与其他国家传教士“二分天下”,这一格局至今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基督教 美国传教士 云南
作者简介:
张桥贵,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校长;林建宇,云南民族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
云南南伞—缅甸果敢地区跨境民族丧葬仪式及其身份认同考论
宋野草
内容提要:
通过对云南省南伞镇与缅甸果敢相连地区的丧葬仪式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境民族在历史悠久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圈。跨境地区丧葬仪式有着其内在一致性和区域特殊性。其内在一致性是哲学层面的个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中蕴涵的生命观、孝道、礼乐三个文化要素呈现;其区域特殊性是社会学层面的群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特有的佛道、汉彝互融特征来呈现。两地边民通过对仪式的参与而形成文化共同体,继而实现身份认同。这种双重认同交叠诠释了文化动学之意义。宗教仪式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媒介作用,而其所承载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文化动力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本。
关键词:
跨境民族 丧葬仪式 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
宋野草,哲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神明、英雄与清官
——明清贵州黑神信仰的多重面相
刘金成
内容提要:
黑神是明清时代深受贵州民众普遍信奉的地方神明。贵州黑神信仰在其流传过程中,既是表征乡土观念的文化符号,又是忠烈勇敢的英雄典范,还是惠政为民的清官样板,展现出极为复杂的多重面相,承载着明清时期的贵州当地的历史图景和族群记忆,折射出一个地域昔时的风土民情和当地民众内心深处的信仰结构。
关键词:
黑神 贵州 地方文化
作者简介:
刘金成,四川大学哲学博士。
宗教信徒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基督徒群体的实证分析
刘影
内容提要:
基于对江苏1317名基督徒的抽样调查,本文探讨了基督徒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成为影响信徒文化认同的主要世俗身份变量,教育程度越高,信徒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越强;但宗教身份变量,即宗教认知与宗教实践对个体的文化认同影响呈现多变性。以上发现对于提高宗教信徒的文化认同实践工作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世俗身份 宗教认知 宗教实践 基督徒
作者简介:
刘影,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
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的“挤出效应”
——基于CGSS2015的数据分析
张鹏飞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2015年CGSS数据考察了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的挤出效应,研究发现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体有宗教信仰的概率要低于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体,这表明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的挤出效应存在三种路径,健康路径、幸福路径和政治信任路径。社会医疗保险能够通过促进个体健康、提升个体幸福和提高个体政治信任来挤出宗教信仰。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社会医疗保险带来的健康保障、精神保障和政治信任作用,这既能够促进个体更加理性的进行宗教信仰,又能够有效引导我国宗教健康发展。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宗教信仰 挤出效应 作用路径
作者简介:
张鹏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从《最后的意志》看尼采信仰的尺度
戴晖
内容提要:
尼采的诗《最后的意志》彰显了权力意志的信仰尺度——狄奥尼索斯反上十字架的人。这种貌似敌对、实为同盟的关系源于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它揭露了叔本华所代表的现代意识形态的虚伪和腐败。与现代解释学不谋而合,尼采重新评估耶稣基督,把基督还原为救世主的心理类型,再现其历史唯一性。尼采看到耶稣的仁爱及其纯洁性,作为超人的偶然范例,他脱离基督教的道德历史,把自我超越的力量投射到将来,在诗歌中与狄奥尼索斯的灵魂构成平等的张力。
关键词:
耶稣 狄奥尼索斯 爱 命运
作者简介:
戴晖,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再洗礼运动
刘甜甜
内容提要:
再洗礼运动在欧洲宗教改革中兴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士兄弟会、胡特尔兄弟会、门诺会代表了宗教改革时期再洗礼运动的主流。它们确立了再洗礼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宗旨:这就是依据《圣经》权威,仿效使徒时代的原始教会,建立一个由信而受洗的信徒组成的、遵从基督过圣洁生活的、与世俗世界相分离的真正的基督的教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们表达了建立一个更符合基督教宗旨的、更为公平的理想社会的要求,并在面对统治者残酷迫害和镇压的情况下,形成了反对使用武力和不抵抗的和平教义。这些原则和宗旨成为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再洗礼运动的宝贵遗产,始终为世界各地的再洗礼派所珍视和坚守。
关键词:
宗教改革 再洗礼运动 信徒教会 财产共有 和平教义
作者简介:
刘甜甜,宗教学博士,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
瓦哈比主义与当代主要伊斯兰思潮关系探析
孙晓雯
内容提要:
产生于18世纪的瓦哈比主义可谓伊斯兰主义最早的表现形式。20世纪前期,瓦哈比主义成为现代沙特王国的立国意识形态,并伴随着沙特对地区霸权的追求不断向外传播。也正因为此,表现出明显激进主义色彩的瓦哈比主义常被误认为一种自诞生以来就一成不变的思潮。本文通过分析瓦哈比主义的早期发展历史,瓦哈比主义与伊斯兰现代主义、现代伊斯兰主义及伊斯兰极端主义等思潮及宗教政治运动的互动,探讨瓦哈比主义在近现代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各思潮对瓦哈比主义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提升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其基本主张的影响。
关键词:
瓦哈比主义 现代主义 伊斯兰主义 伊斯兰极端主义
作者简介:
孙晓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后、讲师。
临水夫人陈靖姑和五猖崇拜新考
巫能昌
内容提要:
道教驱邪法师的传统是宋元以来中国南方重要的宗教仪式传统,其中既有天心正法一类的正统道教形态,又有闾山法一类的民间道教形态。文章通过考证民间道教法师传统中影响仅次于王母的女性法神临水夫人陈靖姑,以及各地法师中普遍流行的五猖崇拜,揭示了民间信仰和宋元新道法等因素对民间道教法师仪式传统的影响。
关键词:
临水夫人 五猖 道教 法师 仪式传统
作者简介:
巫能昌,宗教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
宋代禅学与内丹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以宗杲和白玉蟾为中心
冯川
内容提要:
本文探究宗杲的禅学和白玉蟾的内丹学思想,并就本体论、认识观、矛盾论等哲学问题对二者的教理义涵展开比较分析,尝试归纳其同异之处。此外,本文亦于工夫实践层面比较研究宗杲的“看话禅”和白玉蟾的内丹道术,藉此探寻禅、丹二家的修行宗旨和解脱理论,最后从心性论的角度反思宋代以来佛教、道教乃至儒家思想会通的现象。
关键词:
宗杲 白玉蟾 看话禅 内丹学 宗教比较
作者简介:
冯川,宗教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后。
再议明教与大明国号的关系
——试析元末“白莲教”起义与明王信仰
刘泳斯
内容提要:
吴晗在1941年发表《明教与大明帝国》,认为明朝国号来自于明教(摩尼教)。最近二三十年,不少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元末农民起义是白莲教作为主导,与明教无涉。然而,明代已有人指出明朝国号出自韩山童、韩林儿的“明王”之号。元末农民起义中“明王出世”的观念,并非单纯来自西方阿弥陀佛信仰的白莲教,而是弥勒教等各种民间教派信仰混合的产物。朱元璋原本以小明王韩林儿的大宋为正朔,但由于徐寿辉称帝建国号为大宋远早于韩林儿,故为示区别,朱元璋所尊小明王韩林儿政权被视为明宋(“明王”之宋)。朱元璋大明国号,即源于“明王”。
关键词:
明王信仰 白莲教 元末农民起义
作者简介:
刘泳斯,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讲师。
清末民初天主教白话圣经译写及其滞后原因
刘丽霞
内容提要:
较之近代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卓有成效的白话译经,天主教在这方面要相对滞后,直至1968年才出版《思高圣经合订本》。此前天主教内也出现过对白话译经的提倡及实践,但较之新教《官话和合本圣经》,只是个别修会的努力和部分圣经的翻译。本文基于民初天主教部分期刊史料,对天主教内白话译经滞后原因作初步探讨,也兼及与新教《官话和合本圣经》翻译的比较。
关键词:
天主教 白话译经 滞后原因 翻译比较
作者简介:
刘丽霞,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尼泊尔桑库金刚瑜伽母殿铜佛立像新探
马逸风
内容提要:
现存于加德满都桑库金刚瑜伽母殿的两尊大型佛教铜像是尼泊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尼泊尔艺术史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就两像创作年代、艺术风格以及所表现题材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过往研究中所存在的基础信息记录不准确、断代及图像学结论不统一等诸多问题进行厘定与更正,指出两像分别创作于公元7世纪与13世纪,题材皆与释迦牟尼佛相关联。
关键词:
桑库 金刚瑜伽母殿 佛教艺术 离车毗 末罗
作者简介:
马逸风,北京止观美术馆研究员。
建筑、镇地习俗与木橛:关于印藏两地橛型器遗存不均衡的探讨
池明宙
内容提要:
橛是一种常见于喜马拉雅地区的密教法器,其存世量大、材质多样,在造型上亦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藏密传统多以为此类法器源于印度,但在今日印度,类似的橛型器却并未在考古材料中有所出现。针对这种遗存数量的高度不均,本文试从技术史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通过考察橛型器在材质及仪式功用方面的演进,尝试解答其在印、藏两地遗存不均的现象,也能同时深化对两地橛型器在历史与宗教内涵上差异的认知。
关键词:
木橛 金刚橛 佉陀罗木 建筑习俗 镇地
作者简介:
池明宙,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讲师,教师博士后。
纸扎在仪式中的空间构建与功能
——基于福建贤良港民间信俗的考察
张惠芳
内容提要:
纸扎是一种民俗性很强的宗教美术品,在各地的民间信仰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纸扎制作一般就地取材,运用剪、印、画、糊、塑、扎等传统工艺,在纸质材料上进行视觉形象塑造,产品用于民间信仰习俗各种仪式活动中,用后焚毁,用以表达人们的信仰观和精神寄托。本文以福建贤良港妈祖信俗为主要考察对象,将仪式中所用纸扎作为着眼点,对纸扎在仪式中的空间构建及其象征意义、文化功能进行具体阐释,在理论上对纸扎在地方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并展现当地民俗文化景观。
关键词:
纸扎 地方信仰 空间构建 象征 功能
作者简介:
张惠芳,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中心博士研究生,长沙师范学院讲师。
CONTENTS
Selective Acceptance and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Liu Chengyou(001)Exposition on the Three Periods of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Centering on Tang Yongtong’s Three Periods Divis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Zhao Jianyong(009)The Evolution of Early Zen CommandmentsXia Demei(017)
Specialist Forum: Studies on Religions in Britain
Explanation from Western Scholars for the Reasons of Disbanding the Abbey in Britain in the 20th CenturyLong Xiuqing Xie Xiao(025)The Scottish Problem and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ScotlandSong Da(033)A Study on the Theory of “Supreme Monarchy” in Henry VIII’s PeriodWei Heming Chen Ye(041)
Academic Special Subjects: Studies on Religions in Southwest China
Preaching of Indian Monks and Social Memory: A Study of Indian Buddhist Monks in Dali State of NanzhaoZhang Zehong(049)The Missionary Process and Influence of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Yunnan ProvinceZhang Qiaogui Lin Jianyu(057)On the Funeral Ceremony and Identity of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in Nansan, Yunnan and Kokang, MyanmarSong Yecao (066)Gods, Heroes and Upright Officials: Multiple Aspects of the Black God Belief in Guizhou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Liu Jincheng(074)
Studies of Present Situation: Empirical and Data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s in China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ligious Believers on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hristian GroupsLiu Ying(082)Crowding-out Effect of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on Religious Beliefs: Data Analysis Based on CGSS 2015Zhang Pengfei(090)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Scale of Nietzsche’s Belief from the Last WillDai Hui(098)The Anabaptist Movement in the Period of Religious Reform in EuropeLiu Tiantian(105)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hhabism and the Main Contemporary Islamic ThoughtsSun Xiaowen(114)
In-depth Reading: Multiple Religions and Beliefs in Modern China
New Study on the Worship of Lady Linshui Chen Jinggu and Wu ChangWu Nengchang(121)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oughts of Zen and Inner Elixir in Song Dynasty: Centering on Zong Gao and Bai YuchanFeng Chuan(128)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jiao and the State Name of Daming: Analysis of the Uprising of “White Lotus Sect” and the Belief of the King of Ming Dynasty at the End of Yuan DynastyLiu Yongsi(136)The Translation of Catholic Vernacular Bible and Its Backward Reas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Liu Lixia(143)
Academic Exploration: Research on Religious Artifacts
A New Study on Bronze Statues of the Vajrayoginī Temple in Sankhu, NepalMa Yifeng(151)Architecture, Suppressing-land Customs and Pegs: A Study on the Imbalance of Pegs Remains in India and TibetChi Mingzhou(159)Spac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Paper Binding in Ceremony: A Study on the Folk Customs of Xianliang Port in Fujian ProvinceZhang Huifang(167)
European Religious ArchitectureProvided by Wei Heming(Cover Two)Sculpture Arts of the 16th Grotto of Ellora Caves in IndiaProvided by Li Ling(Cover Three)Bronze Statues of the Vajrayogini Temple in Sankhu, NepalProvided by Ma Yifeng(Cover Four)
ContentsTranslated by Liang Henghao
往期回顾
▼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