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中国哲学史》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封面 订购期刊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本刊投稿邮箱:zhgzhxshyj@163.com


本刊是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它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关中国哲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以及海外中国哲学史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论等。



中英文目录


摘要


先秦哲学研究


从“认知心”到“统合心”

——早期儒家心论思想新探

孙  伟


内容摘要:在早期儒家认知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游走无隙的是心论。从孔子通过经验学习、理性思考以及日常实践循环往复到达的“乐之”境界,到孟子通过具体而微的道德实践扩充善端成为“性”之本体,再到荀子通过“虚壹而静”的经验学习与理性思虑而最终实现的“大清明”境界,早期儒家的“心”在认知过程和实现形而上境界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或体现为认知心,或体现为道德心,或体现为形而上之心。“心”的这些面向并不是静止的,它们在动态的转化之中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早期儒家心论的丰富图景。

关键词:心  学  思  集义  虚壹而静



《老子》的自然:语义指涉与二重哲学意涵

李耀南


内容摘要:《老子》的五处自然皆是主谓结构词,自然之自、然在每一语境之具体指涉各各不同,自然的语义与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亦相分殊。道、德之自然具有“施受同体”的特点。人、地、天遵循对象性效法逻辑,道遵循自为对象的效法逻辑。道之无限的自然体现在道与其自身的存在关系和道与天地万物的存在关系两个层面,但这不是道之无限自然的全部意涵。万物与百姓只有存在论而不是创生论上的有限的自然。君王无为是百姓自然必备的前提,百姓的自然是其意志、感性理性心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展开,百姓的自然可以接受君王的“辅”,却拒绝“为者败之”的“为”。《老子》划定了百姓自然的边界,百姓所有的自然都是被允许的。

关键词:自、然的指涉  无限的自然  有限的自然  百姓自然的界限



从“庄语”到“巵言”

——庄子语言观念的生成脉络及其意涵

王玉彬


内容摘要:在庄子看来,“言”是人召唤与接纳万物的基本方式,在人类思想与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万物既以“浑沌”为其本然态势,因之而起的“言”也呈现出“未定—无常”之常貌。如果“言”不能知止于此,就会逐渐衍化成试图在浑沌中固化价值、凿出秩序的“庄语”。通过“有用—无用”之辨与“是—非”之辨,“庄语”试图定性乃至重构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从而形成了对万物的限制与宰制。正是为了解决语言因隐于“荣华”而使人无法合理观物、应物的生存难题,庄子提出了寓言、重言与巵言。寓言、重言是以人之是非、古今观念为基底而生成的语言策略,意在弱化言说对象的是非对抗心理、因顺言说对象的尊古崇圣心理,以期实现平等而有效的沟通效果;巵言则是依乎天理、因物为正之言,由之敞开的是一个“咸其自取”的生活与意义世界。

关键词:庄子  言  庄语  寓言  重言  巵言



汉代经学研究


弃其天伦:何休篡改《公羊》发覆

李若晖


内容摘要:《春秋繁露·顺命》的部分内容见于《谷梁传》而不见于今本《公羊传》,引起学者争论。由《春秋繁露·观德》与《顺命》篇的文辞在结构与内容上的严格对应,可证《顺命》之文当出董学。进一步分析《观德》与《顺命》二篇的内容,可知“鲁庄公之不得念母、卫辄之辞父命”皆属“天伦”。“天伦”只见于《谷梁传》而不见于今本《公羊传》,《五经异义》引“《公羊》说”言“武王为天诛纣”在今本《公羊传》中也没有对应的文字。之所以如此,当是何休删削了《公羊传》庄公三年的“天伦”之文,并篡改其经义为“诛不加上”。

关键词:《公羊传》  董仲舒  何休  天伦



王者无外与天下有界

——汉代今古文经学视域下的复仇辨义

高瑞杰


内容摘要:儒家复仇说虽然有宣扬孝道、捍卫公义的一面,但又有破坏秩序与规则的危险,其间所展现的人情与秩序的张力,使今古文经学家对此多有辩难。今文经学强调复仇不共戴天,孝道与天下的普遍性和王道秩序的绝对性达成统一,虽然亦有诸种复仇限制,但注重人情的宣泄是其显著特征;古文经学出于对礼法规范的捍卫,强调复仇行为与伦理秩序的紧密勾连,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今古文经学的义理张力,表面上看是对天下是否有边界存在分歧,而实质上当归诸于二者对文明秩序理解的差异。古文经学设定了天下的边界,保证了天下秩序的封闭性与伦理社会的有效性,呈现出文家主导下的复仇观,更可能是在宗法天下体系走向郡县国家模式之后衍生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复仇  伦理秩序  天下



佛道教研究


名物之辩

——论僧肇的语言世界观

王一鸣


内容摘要:僧肇在《不真空论》中使用了两种含义的“真”。本文意在辨析,僧肇一方面继承了中观学派对以无条件、永恒为“真”之标准的传统印度语言世界观的批评,另一方面同时提示了一种以“缘起”为“真”之内容的佛教语言世界观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语言与存在的差别,尤其是语言与实践的差别,他认识到建立一种佛教语言世界观的不必要性,因为这种语言世界观的建立虽然有助于客观地认识世界的真相,但是却不能有助于在实践上达成摆脱烦恼的效果,在这一意义上,这种佛教语言世界观也不免于沦为一种“戏论”,这最终导致他放弃了建立这种佛教语言世界观而直接诉诸一种实践的境界。

关键词:名言  事物  实体性理解框架  缘起性理解框架



南北朝佛教“体用”观念的树立

王  帅


内容摘要:中国哲学“体用”观念的树立,起始于六世纪初的南朝佛教撰述。梁武帝、沈绩与宝亮等佛教思想家在形神论语境中缔造了这一哲学范畴。而在北朝佛教地论学派的撰述中,体用观念整体上带有明显的修道论色彩。梁武帝与沈绩以“体”为中心,以“用”为附庸,体用之间无所谓平等。但是,在地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法上所撰《十地论义疏》中,体用与本末一样,指向不同的修道位次,体用平等关系由此浮现。法上更在缘起论语境中开出体用说的存在论意义。南北朝佛教体用观念的树立,为体用成为中国哲学的关键性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体用  梁武帝  沈绩  宝亮  地论学派



从“道德义”的阐释看道教哲学的内在化转向

——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线索

孙亦平  洪修平


内容摘要:《道德经》注本众多,有关“道德义”的内涵通过注家的诠释而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中,尤其是在儒佛道三教的交互影响中,道教通过引进佛教的“非有非无”和“毕竟空”等思想和方法,从哲学层面对“道德义”内涵进行了开拓。从唐代孟安排《道教义枢》的道德六义,到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更举七义以通释”,通过对“道德义”的阐释,打通了道德的本体义与修道者主体义的连接,从而将对外在宇宙世界的探索更多地转向了对人内在身心修炼以获得生命超越的关注,推进了道教哲学的内在化转向。“道德义”的内在化转向是道教哲学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曲折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

关键词:道德义  道教哲学  三教关系  内在化转向



橘朴的通俗道教研究述论

赵东旭


内容摘要:橘朴的道教研究有两个特点:社会立场与内在视角。社会立场针对的是精英立场,内在视角针对的是西方视角。橘朴提出了“通俗道教”概念,开辟了日本道教研究的新路径,那就是从民众出发、从本土出发,重新理解道教,运用道教资源改造社会。通俗道教概念具有丰富的启示性,它提示我们宗教问题的本质是群众问题,活用中国本土资源,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修正现代国际关系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橘朴  通俗道教  社会立场  内在视角  本土资源



宋明哲学研究


法度与民情:王安石与苏辙解

“道法自然”之殊见

薛冰洋


内容摘要:在注《老》史上,解读“道法自然”历来有一分歧:一说以“道”为至高依据;一说以“自然”为最终依据。王安石和苏辙的《老子注》亦体现出这一区分。王安石认为“道法自然”以“道”为万物之本;“法”乃道体在现象界展示自己的方式,即所谓“法度”;“自然”意为“道”成法度乃自己如此。苏辙将“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效法“自然”,将“自然”置于“道”之上,“自然”既是万物生发的内在力量,也是人真实本性的自然呈现,其发展趋势具有自发的秩序性。王、苏二人之解读分歧肇始于“道”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建构起各自的政治实践活动,王安石强调“尽法”,而苏辙更强调“复性”;在此基础上,两人以人为中心阐释出政治秩序构建的两种不同模式,即落实在政治治理中的推崇“法度”和关照“民情”。

关键词:道法自然  《老子注》  王安石  苏辙



朱熹对《论语》“小人怀惠”的解读及其问题

——从安大简《仲尼曰》“仁而不惠于我,吾不堇其仁”看

乐爱国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对于《论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解读,既有解为“以位言”,也有解为“以德言”。就“小人怀土”“小人怀惠”而言,“以位言”的解读实际上并不反对百姓“怀土”“怀惠”;而在“以德言”的解读中,虽然都讲君子小人的对立,但皇侃《论语义疏》只是反对“唯安于乡土”、“唯知安利惠”,邢昺《论语注疏》只是反对“唯利是亲”,尤其是,朱熹《论语集注》“以德言”的解读明确反对“溺其所处之安”,反对“贪利”,实际上并不完全反对“怀土”“怀惠”。可见,无论是“以位言”的解读还是朱熹“以德言”的解读,他们解“小人怀土”“小人怀惠”实际上都没有完全反对“怀土”“怀惠”,因而与安大简《仲尼曰》“仁而不惠于我,吾不堇其仁”强调“仁”与“惠于我”的相互联系而不是要反对“惠于我”是一致的。

关键词:朱熹  《论语》  “小人怀惠”  安大简《仲尼曰》



论朱张“未发之说”之辨与“己丑之悟”的关联

田智忠


内容摘要:代表朱子“中和新说”的文献中暗含有对张栻“未发之旨”的回应。朱张之间的互动从张栻向朱子寄送《吕氏中庸辨》开始,直到朱子给张栻的书信《诸说例蒙印可》为止,贯穿了朱子“己丑之悟”的整个过程。张栻“未发之旨”的要义包括“心之昭昭分为已发”和“喜怒哀乐之中与寂然不动不同”两点,而这极有可能是触发朱子与蔡元定1169年中的问辨,进而触发朱子“己丑之悟”的原因。

关键词:吕氏中庸辨  未发之说  己丑之悟



何以安身?

——从工夫视角看王艮安身论的确立

张  星


内容摘要:王艮何以必言安身工夫,并围绕安身来诠释《大学》“八条目”之工夫次第?学界多将王艮所论“身”理解为身体本体,并以“身本”观念界定其思想。本文认为,王艮的本末一贯之身并非指本体而言,而是实践意义的理学工夫语,表达由工夫理解并实现本真生命的方式。安身论则是他在生活世界中实践修身工夫的体悟结果,并通过诠释《大学》来表达。是故,有必要将王艮思想还原到工夫实践-生命存在-经典诠释等多种维度和张力之中,一以贯之地呈现其理论和实践的互动过程。王艮的个案研究不但彰显了修身工夫的丰富内涵,展现了阳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于发掘中国哲学中工夫实践与经典诠释的关系也有着特殊意义。

关键词:安身  身本  工夫  《大学》  诠释



文质论视域下的大同与小康

——以王夫之为中心

常  达


内容摘要:面对《礼运》中大同与小康关系的内在紧张,学者们多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进行取舍,而难以将二者的历史性与价值性统合起来。王夫之则在宋人的基础上,利用文质论的两种构造,将大同与小康的关系分为历史状态与政治法度两种层面。这一做法不仅在最大程度上弥合了大同与小康的差异,还将二者分别代表的“礼之质”与“礼之文”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社会理想——大顺,并以“仁”代“礼”成为新法度的核心。

关键词:王夫之  大同小康  文质



近现代哲学研究


出佛入儒:熊十力量论思想的三期发展及其评价

颜  峻


内容摘要:量论是熊十力思想拼图中重要且零散的一部分,从牟宗三到当代学者都做过补充、完善的努力,但是学者极少论及熊十力的量论存有前后不同的阶段及不同的呈现状态,所以,并不能笼统的把各个时期的量论思想互相填充。熊十力的量论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新唯识论》为代表,依于佛学量论而自出机杼;第二时期以《原儒》为代表,彻底跳出了佛学量论的思维框架,创发出儒家量论的基本框架;第三时期以《明心篇》为代表,建立起知识-道德圆融不二的认识论-工夫论体系。熊十力量论体系虽不完善,但后人也难以真正为它补全。

关键词:熊十力  量论  明心篇  唯识学



会议综述


“新时代中国哲学的处境、问题和使命”学术研讨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2022年年会综述

郜  喆



书  讯


《与时俱化:庄子时间观研究》

魏孟飞


《从官能、性理到工夫——朱子心论新探》

李  毅


《发现王夫之:晚清以来的船山升格运动》

陈  焱


《公天下与家天下:大同、小康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干春松


《经典与意义:礼与早期儒学的衍变》

刘  丰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郭园兰

实习编辑:倩倩

校对:雨璇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学术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期刊目录|《中国哲学史》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