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青年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图片,订购期刊

投稿网址:http://qnyj.ajcass.org/


1979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全国性、学术性刊物。本刊关注对青年群体、青年问题以及与青年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注重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的结合,强调学术规范性,鼓励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本刊也欢迎对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的讨论与争鸣。本刊的读者主要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各地图书馆、媒体,以及党政机关的青年工作者。


目 录



摘 要


“普职分流”背景下青年的职业地位获得

李颖晖


摘要:基于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相关数据,考察“普职分流”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对青年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对高中阶段教育后没有继续升学的青年来说,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比就读普通高中在职业地位获得方面更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工作收入方面;对高中阶段教育后继续升学的青年来说,无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就读普通高中在职业地位获得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应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地位和办学质量,确保其学生保持既有优势并拓展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向上流动的途径。

关键词:普职分流  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地位获得  社会流动



职业回报与社会工作者的留职意愿

刘  莉  何雪松


摘要:职业回报与留职意愿的关系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相关数据,探讨职业回报对社会工作者留职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在回报与内在回报均对社会工作者的留职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90后”社工、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社工和持证社工的留职意愿受外在回报的影响更大;外在回报可通过内在回报影响社会工作者的留职意愿;内在回报与留职意愿的关系受组织氛围的影响。在提高社工薪酬水平的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以增强其职业稳定性。

关键词:职业回报  外在回报  内在回  报社会工作者  留职意愿



职业康复与青年精神障碍者再社会化

曹  迪  吴  莹


摘要:职业康复是促进青年精神障碍者重返社会的有效路径。基于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探讨职业康复与青年精神障碍者再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职业康复通过学习技能知识、重构职业期待、重塑行为方式和转换自我认同,促进了青年精神障碍者的“再社会化”。但管控性制度逻辑、区隔性污名文化、家庭支持匮乏制约着青年精神障碍者的社会融入。在职业康复过程中,管控性制度逻辑表现出维稳与安全的管控特征;区隔性污名文化体现为青年精神障碍者的自我污名化与社会性排斥;家庭支持匮乏导致家庭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影响青年精神障碍者的再社会化过程。研究为探索本土化的职业康复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青年精神障碍者  职业康复  再社会化



罕见病儿童家庭福利资源供给体系的优化

纪文晓  王  宁


摘要:基于2019年“中国罕见病患者综合社会调查”相关数据和相关访谈资料,探讨罕见病儿童家庭福利资源供给体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罕见病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经济收入水平有限、医疗康复成本高效率低、照护时间无保障以及服务资源支持薄弱等问题,亟待国家提供福利支持。从“国家亲权”的视角探讨福利资源的生产、递送和接收体系,主要包括:降低罕见病儿童的诊疗和康复成本,提供经济保障;提高罕见病儿童的诊疗效率,提供医疗保障;对接罕见病儿童照护的相关政策,提供时间保障;提高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同能力,提供服务保障。

关键词:罕见病儿童家庭  福利资源  供给体系  国家亲权



青年农民返乡村居的生计体系及其社会基础

——基于对华北一个村庄的案例研究

熊春文  陈家碧


摘要: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青年流向城市,华北平原王村仍有80%的青年农民常年生活在村中的现象具有特别意义。通过对该村青年农民生计体系及其社会基础的考察,并借鉴韦伯和穆尼的理论框架剖析他们返乡村居的行动逻辑及其社会学意义。研究发现,王村青年农民与传统小农不同,具备更现代的市场意识和更强的农业“天职”观念,同时秉承中国乡土生活传统,这使得他们为空心化、专业化的农业现代化图景注入活力。这条返乡村居之路或许可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方向。

关键词:青年农民  返乡村居  生计体系  行动伦理



技术平台游戏化运营如何驱动公益发展

——基于虚拟捐赠的分析视角

陈晓蓉  杨  铃  张汝立  张昆贤


摘要:从“虚拟捐赠”切入,以“蚂蚁庄园”这一游戏化平台为案例,呈现技术力量与公益发展结合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技术平台中的游戏化运营如何驱动公益实践的发展。研究发现,“虚拟捐赠”推动公益发展主要包括平台吸引用户进行游戏实践和企业助力公益项目落地两个方面。其背后反映了技术平台与游戏化模式的共生共促、“企业—公益组织—个体”三位一体公益新格局的开创。在技术、社会与个体相互勾连的时代,这些研究发现可为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能动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术平台  游戏化运营  虚拟捐赠  公益实践



虚拟空间中的共同体

——对“JK制服圈”的虚拟民族志研究

李钧鹏  茹文俊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为人际互动提供了虚拟空间这一场所,产生了许多被称为“圈子”的兴趣群体,依靠线上互动而兴起的“JK制服圈”即为一例。运用虚拟民族志方法,对这一兴趣群体进行参与式观察,发现除了寻常的兴趣爱好交流,这个“圈子”还出现了特有的商品消费模式,并衍生出一系列服务于商品消费的群体内的非正式价值规范体系。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一个初步的符号互动链模型,以此解释虚拟空间中“圈子”的互动过程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以“JK制服圈”为代表的虚拟空间亚文化小群体与许多现实中的社会群体一样,已经呈现出共同体的特征。 

关键词:虚拟空间  共同体  虚拟民族志  符号互动链  JK制服圈



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与不良同伴的关系

——基于社交网络分析的方法

许博洋  夏一巍  周  由  张  彦


摘要: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与不良同伴显著相关。既有研究多从同伴影响视角考察不良同伴对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诱发作用,忽视了在该互动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的同伴选择效应。基于对3773名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社交网络分析的方法,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与指数族随机图模型对比同伴影响理论与同伴选择理论对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与不良同伴的关系中,同伴选择理论的解释力大于同伴影响理论;网络越轨行为水平差异越小的青少年,越容易结成同伴关系;不良同伴对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该影响效应会被低自我控制、社会纽带以及网络越轨被害抵消。研究结论可为防控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越轨行为  不良同伴  社交网络分析

实习编辑:倩倩

校对:雨璇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学术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期刊目录|《青年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