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丨《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点击封面,一键订购

投稿方式:religion@cass.org.cn

1980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宗教学术理论刊物。本刊秉承学者办刊的编研传统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在注重宗教学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关注新兴学科、特色学科、跨学科研究,以及现当代宗教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较高的学术声誉与影响力。



目录

·特稿 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专题·

数字化时代“信息茧房”风险与互联网宗教治理

 郑筱筠 / 001


·理论前沿 宗教社会学新论·

超自然象征的伦理功能:蒂利希对杨庆堃的影响

黄剑波 梅汝阳 / 009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中的宗教问题

——兼论“宗教”概念在近代社会研究中的生成

张影舒 / 016

晚清土耳其穆斯林的来华及其社会活动

王志斌 哈宝玉 / 023


·专家论坛 东亚宗教研究·

19世纪在朝鲜半岛译介的中国天主教文献

[韩]赵显范 著 宋贞子 译 / 031

韩龙云的佛教维新论及其近代意识

李海涛 / 039

安倍晋三遇刺背后:当代日本的宗教状况及发展趋势

王皓月 / 047

近代日本神道思想研究的几种基本形态

唐小立 / 056


·现状研究 宗教热点剖析·

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崛起的宗教因素分析

 张崇富 / 063

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形态、风险及其治理

李 凌 / 070


·国际视野 宗教跨文化比较与传播解读·

人本敬畏与神本敬畏

——兼论儒教与基督教的道德心态

李向平 张建民 / 078

庞思奋“复合《易经》”模型辨析及其对中国易学研究的启示

谭德贵 吴 迪 / 086

从“随方毗尼”到“师弟不二”

——二战后创价学会在美国的发展

王 盈 / 095

从“对神的理智之爱”看斯宾诺莎与犹太思想的联系

林 婧 / 103


·学术专题 民间信仰研究·

转译的神灵:大理白族金圭寺村“六月六”祖师节研究

张桥贵 杨东霞 / 111

论文昌信仰的民间教化基础

——以山西民间信仰石刻资料为中心

宁俊伟 何佳鸿 / 119

藏外佛教斋供仪式文献对《西游记》成书的影响

杨天奇 / 126


·深度解读 宗教哲学与思想·

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

——基于郭店楚简的考察

张晚林 / 134

朋霍费尔以“人格”概念为中心的基督论

黄 瑛 / 141

渎神罪在欧洲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样态

 黄礼登 / 149

“取代论”及其对梵以关系的影响

王喆慧 傅有德 / 157


·学海扬帆 宗教文化艺术阐微·

神格的复合与重构

——西藏阿里札达东嘎2号窟壁画法界语自在文殊像的图像学解析

廖 旸 / 165 

从泼寒胡到跳於菟

——祆教习俗文化土族留存考

赵洪娟 / 173

《劫波经》中的胜者传记及其插图分析

——以大雄传记为中心

 王 萱 / 181


西藏阿里札达东嘎2号窟法界语自在文殊与相关神祇造型

廖 旸 供稿(封二)

耆那教《劫波经》胜者传记插图艺术

王 萱 供稿(封三)

日本京都加茂神社

刘岳兵 供稿(封四)

本期英文目录 

王 旭翻译


内容提要

特稿 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专题


数字化时代“信息茧房”风险与互联网宗教治理

郑筱筠


内容提要:数字化时代的互联网宗教治理是我国互联网空间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数字文明建设进程中,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强互联网宗教治理,化解或降低互联网宗教风险,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这是时代之问,对之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笔者拟围绕着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茧房”风险与互联网宗教治理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空间治理理论,从国家治理逻辑、依法治理逻辑、综合治理逻辑、技术治理逻辑和网络空间行为主体治理逻辑五个维度,提出建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治理的实践体系,高效精准治理互联网宗教,可以有效将“数字风险”转化“数字机遇”,防范化解互联网宗教领域重大风险。

关 键 词:数字化时代  “信息茧房”风险  互联网宗教  治理逻辑

作者简介:郑筱筠,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理论前沿 宗教社会学新论


超自然象征的伦理功能:蒂利希对杨庆堃的影响

黄剑波 梅汝阳


内容提要:蒂利希的超自然象征理论深刻形塑了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的功能判断,这至少反映在三个层面:第一,蒂利希的宗教类型说及其象征理论,影响了杨庆堃对儒学特质的判断,也奠定了其作品中宗教发挥伦理功能的象征机制;第二,蒂利希关于儒学和独立宗教之间实现象征合作的历史判断,主导了杨庆堃对中国政教关系模式及其内在动力机制的分析;第三,帝制中国通过神灵敕封来实现宗教治理、构建伦理认同的政治技艺,也仰赖于蒂利希所说的——超自然象征的社会心理基础。

关 键 词:超自然象征  伦理功能  蒂利希  杨庆堃

作者简介:黄剑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梅汝阳,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中的宗教问题

——兼论“宗教”概念在近代社会研究中的生成

张影舒


内容提要:通过对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活动的梳理,分析总结当时的知识精英阶层探讨宗教问题的理论背景、实践出发点、关注角度以及相关特征等,从而以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把握“宗教”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进入汉语学术界之后的知识生产与解释实践。并从社会调查的具体宗教问题入手,勾勒出知识精英阶层对中国本土宗教现象的理论生产,及其背后产生的社会意涵。

关 键 词:社会调查  “宗教”概念  知识生产

作者简介:张影舒,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晚清土耳其穆斯林的来华及其社会活动

王志斌 哈宝玉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在以西方传教士为代表的外国人来华的浪潮中,欧亚大路上的穆斯林随之也来到中国。本文以来华土耳其穆斯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相关档案和报刊资料,从游历者和经师两个方面对土耳其穆斯林来华的史实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认为土耳其来华的人员有以单纯经商、传教为目的的,也有以行乞为生的。来华穆斯林的主要人群是游历者和经师,通过对他们的追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晚清来华土耳其人的多层面相,正确看待土耳其穆斯林在中土文化交流交融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加深我们对中土两国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再认识。

关 键 词:清代  土耳其  穆斯林  游历  经师

作者简介:王志斌,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哈宝玉,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教授。


专家论坛 东亚宗教研究


19 世纪在朝鲜半岛译介的中国天主教文献

 [韩]赵显范 著 宋贞子 译


内容提要:从17世纪起,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便开始印行汉文天主教书籍。其种类繁多,蔚为大观。在自17世纪以来中国同西方世界的文明交流史中,中国的天主教文献是极为有趣和重要的资料。虽然以天主教的宗教性内容为主,但同时也介绍欧洲文化。在译介成汉文的过程中,以中国人的视角予以再阐释。在朝鲜半岛的宗教人士也并非将汉文直接译介为朝鲜文,而是为了便于信徒的理解做出相应的改动。本文选取将中国天主教文献译介为朝鲜文的最具代表性的《圣经直解》《圣教要理问答》《周年瞻礼广益》,介绍这三部教理书在朝鲜半岛的译介过程。由此发现朝鲜半岛的天主教在教理术语的译介等方面受到了中国天主教的较大影响,并且还以朝鲜半岛天主教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译。

关 键 词:天主教  圣经  教理书  圣人传

作者简介:赵显范,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教授,韩国宗教学学会副会长。

译者简介:宋贞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韩龙云的佛教维新论及其近代意识

李海涛


内容提要:韩龙云生活在整个东亚都在寻求变革以图强的时代,面对韩国佛教自身的颓废和日本佛教的强势介入,他奋力疾呼,写下《朝鲜佛教维新论》,倡导韩国佛教之革新。韩龙云认为,相比于宗教与哲学,佛教具有宗教而哲学的双重属性,从而更为符合世界文明发展之方向。因此,他以佛陀本怀、佛法究竟为基础,强调韩国佛教要在修行与制度方面进行革新。修行之维新重在破“假”显“真”,强调要回归真参禅、真念佛的佛教修行传统;制度之维新重在简化、应机与统一,强调要革除旧弊、化烦为简,以积极进取之姿态增强佛教之势力。韩龙云的佛教维新论充分体现了近代化进程中的世界意识、文明意识、自主意识与教育意识。

关 键 词:韩龙云  佛教  维新  意识  韩国

作者简介:李海涛,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副教授。



安倍晋三遇刺背后:当代日本的宗教状况及发展趋势 

王皓月


内容提要: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遇刺身亡。行刺者山上彻也向警方坦白犯罪动机是因其对新兴宗教“统一教会”不满,而安倍晋三正是该教团的庇护者。此次刺杀看似是孤立事件,其背后却反映了当代日本社会中宗教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生了诸多问题,面临不少的危机。不仅日本经济在衰落,日本传统宗教甚至传统新兴宗教也开始走下坡路。在后疫情时代,日本人的不满和失落蔓延,可能为新的宗教发展提供土壤。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日本宗教未来如何创新发展,其规模也难以再创二战后新兴宗教大发展的盛况。在这种趋势之下,日本的各种社会矛盾与宗教问题结合在一起,诱发宗教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加大。尤其是在政教关系方面,日本宗教与政治的复杂勾结对日本国家的未来走向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中日关系产生的冲击尤其值得关注。

关 键 词:安倍晋三  刺杀  日本宗教  趋势  问题  统一教会

作者简介:王皓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编审。



近代日本神道思想研究的几种基本形态 

唐小立


内容提要:明治维新以来,洋学兴盛,日本思想界对神道的研究呈现出新的气象。研究者积极导入多种西方学科的视角与方法,使近代日本的神道研究也呈现出多种形态。然而在近代日本国家神道的体制之下,对神道进行自由的学问研究绝非易事。久米邦武带有批判性的研究一经发表便遭到反动思潮的弹压,但与此相对,与政府方针一致的井上哲次郎一门的国家主义神道研究却率先得到推进。在主流研究之外,也出现了别具风格的神道研究,以津田左右吉、村冈典嗣为个中翘楚,津田在批判性上更加彻底,而村冈则展现了同情的姿态。尽管近代日本的神道研究呈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学科的特征,但在其多彩表象之下,依然蕴含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的基本立场。

关 键 词:近代思想  神道研究  国家主义  日本思想史

作者简介:唐小立,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状研究 宗教热点剖析


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崛起的宗教因素分析 

张崇富


内容提要:本文从宗教的视角分析了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崛起的因素。本文认为大量的外来移民和难民的涌入带来了欧洲宗教人口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了欧洲公共空间伊斯兰教的可见性的出现并被视为欧洲身份的威胁;而圣战恐怖主义袭击的蔓延致使欧洲的社会敌视指数居高不下,欧洲多元宗教共存治理的失败更加深了欧洲社会的对立和仇视。本文认为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正是利用了欧洲社会中仇视和恐惧心理,以反移民和反伊斯兰教为政治动员的工具,迎合了部分选民的心理,故而在欧洲政坛迅速崛起。

关 键 词:欧洲  右翼民粹主义  移民  伊斯兰教

作者简介:张崇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形态、风险及其治理

李 凌


内容提要:与当下互联网宗教研究聚焦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宗教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本文采取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从信息哲学出发,将信息视为宗教存在与传播的主要形态和媒介载体,深入剖析展示了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的语音、文本、图像、视频、虚拟现实等形态结构,揭示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中介化、智能化和个体化等特征及其蕴含的信息操纵、信息失控和信息极化等风险,提出强化主流声音、增强技术供给等治理方略。

关 键 词:互联网宗教信息  传播形态  不确定性  媒介  智能化

作者简介:李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际视野 宗教跨文化比较与传播解读


人本敬畏与神本敬畏

——兼论儒教与基督教的道德心态

李向平 张建民


内容提要:敬畏作为宗教知识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可由敬畏关系而衍生出特定宗教的道德心态。儒教是一种人本敬畏,基督教则基于神本敬畏。比较而言,儒教的人本敬畏以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三大敬畏为主要框架,构成性善论的信念预设、成圣希贤的价值目标、修身涵养之道德行动而形成强调“诚”的道德心态;而基督教的神本敬畏则以上帝或唯一至上神的敬畏为法则,并以性恶论的信念预设、因信称义之价值目标、遵守律法之行动形成强调“信”的道德心态。通过儒教与基督教两种敬畏框架及其道德心态比较,可以更深入而具体地理解儒家道德心态的主要特征,为其现代转型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文明互鉴。

关 键 词:人本敬畏  神本敬畏  道德心态  圣人  义人

作者简介: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分会会长;张建民,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庞思奋“复合《易经》”模型辨析

及其对中国易学研究的启示

谭德贵 吴 迪


内容提要:近年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对东方、乃至对中国本土研究界产生主动积极的反向影响。香港浸会大学的庞思奋(Stephen R.Palmquist)教授将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应用于中国《易经》六十四卦的研究,将《易经》六十四卦重新构建成为一个四层模型系统,并称之为“复合《易经》”卦序模型。以庞思奋为例的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既有助于我国易学研究的进展,还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关 键 词:庞思奋  《易经》  康德  理性建筑术

作者简介:谭德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



从“随方毗尼”到“师弟不二”

——二战后创价学会在美国的发展

王 盈


内容提要:通过梳理二战后创价学会在美国的发展历史后发现,“随方毗尼”的传教原则使得学会的美国分支得以调整自身以适应美国社会,从而成功生根美国,却也造成了美国分支与日本总部之间的离心问题。最终依靠建构“师弟不二”,也即“师”池田大作与“徒”美国信徒之间不可分割的精神系,得以克服。

关 键 词:创价学会  美国传教  随方毗尼  师弟不二

作者简介:王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从“对神的理智之爱”看斯宾诺莎与犹太思想的联系 

林 婧 


内容提要:斯宾诺莎是一位有着犹太背景的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本质上与传统犹太教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从自身的犹太根源中获得了营养,尤其受到了迈蒙尼德等中世纪犹太哲学家的启发。本文从斯宾诺莎的世俗化犹太人身份着眼,通过对照分析迈蒙尼德《迷途指津》与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相关篇章,考察二者论“贞爱”和“对神的理智之爱”的内在相似之处,揭示斯宾诺莎并非与犹太思想传统完全切割,而是吸收了中世纪理性主义犹太哲学的精华,并在世俗化处境中对其加以改变和推进。

关 键 词:斯宾诺莎  迈蒙尼德  犹太  对神的理智之爱

作者简介:林婧,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


学术专题 民间信仰研究


转译的神灵:大理白族金圭寺村“六月六”祖师节研究

张桥贵 杨东霞


内容提要:擀毡祖师苏武在大理白族金圭寺村是一个转译的神灵。面对村内全面衰败的擀毡业,金圭寺村不同行动体合力推动“六月六”祖师节在村落中的影响,重构节日意义与内涵,扩展和转译了擀毡祖师苏武的神力。研究擀毡祖师苏武崇拜以节日形式在当下的复兴与意义重构,有助于探析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村落共同体建构的多元实践,从而为汉文化在边疆地区的在地化重构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实践提供典型例证。

关 键 词:擀毡祖师  祖师节  转译  村落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张桥贵,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杨东霞,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论文昌信仰的民间教化基础

——以山西民间信仰石刻资料为中心

宁俊伟 何佳鸿


内容提要:在文昌信仰的民间教化方面,首先儒者将文昌帝君引入儒门之中,成为针对儒家士子具有惩戒力量的监察者,客观上起到净化人心及社会风气的作用;其次对于文昌帝君的某些同传统儒家文化所不能契合之处采取搁置不论的态度,而将有益于儒家养成士子的思想进行发扬光大;第三,在碑刻中对于文昌信仰中的元典大量引用,直接加深了对于民众的教化效果,使得文昌信仰同儒家文化发生直接的关系,而这些方式在客观上都成为了教化民众的基础。

关键 词:文昌信仰  山西  民间信仰  石刻资料  教化

作者简介:宁俊伟,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何佳鸿,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藏外佛教斋供仪式文献对《西游记》成书的影响

杨天奇


内容提要:未为历代汉文大藏经收录的佛教斋供仪式文献中,发现了一大批明洪武年间已经出现的与《西游记》有密切关系的新资料,包括唐王入冥与回阳还受生钱、唐僧取经的时间和原因、取经诸人与取经历程、雷音寺取经与《大藏总经目录》等内容。将这些资料与诸本《西游记》内容作比较,可知《西游记》的成书明显受佛教斋供仪式文献的影响。世德堂本对佛教斋供仪式内容的增加,又影响了此后成书的诸本《西游记》。

关 键 词:藏外佛教文献  斋供仪式文献  世德堂本  《西游记》

作者简介:杨天奇,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深度解读 宗教哲学与思想


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

——基于郭店楚简的考察

张晚林


内容提要:作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与神圣者的无限性区以别,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觉悟到永恒的神圣者,进而依赖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过开发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达于天,且使天成为了道德性存在,而不使天物化或虚化;同时,亦使心、性具有神圣性,而不是一种心理学之物质存在。心、性、天通而为一,这就是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

关 键 词:七十子后学  受造感  天  心  性

作者简介:张晚林,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湘潭大学儒家文明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朋霍费尔以“人格”概念为中心的基督论 

黄 瑛


内容提要:基督论是基督教思想史中的核心问题,“人格”是基督论讨论中的核心概念。近代基督教思想家受启蒙哲学思想影响,探寻历史人物耶稣的史实性,耶稣被塑造成了一个具道德“人格性”的道德楷模。但近代的“人格”观念忽视了这一概念在古代的三一论、基督论讨论中获得的超越个体主义的维度。朋霍费尔回到古代教父哲学中的“人格”概念,在批评近代基督教思想的“人格性”基础上重塑了基督论,也在当代基督教思想史的背景中重新定义了“人格”概念。

关 键 词:朋霍费尔  人格  人格性  基督论

作者简介:黄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渎神罪在欧洲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样态

黄礼登


内容提要:亵渎神祇的行为在欧洲从古至今都可能被评价为是犯罪,所不同的是渎神在古代和中世纪被视为是针对上帝的行为,而从近代以来被理解为针对他人信仰的行为。在基督教内部,对渎神行为的刑法规制经历了(天主教)逐渐法典化的过程;在刑罚后果上,从最初对资格、权利的剥夺到中世纪发展出更为残酷的刑罚形式,在现代又重归文明。在世俗层面,渎神罪的罪名从中世纪才出现,但惩治渎神行为的实践却贯穿古今,同时世俗权力还一直作为教会刑法的支持力量。经过启蒙运动洗礼,欧洲国家以保护宗教和平、宗教自由等视角设计了其世俗刑法中的相关罪名,世俗刑法与教会刑法对渎神行为的规制自此各不相干、并行不悖。

关 键 词:渎神罪  教会刑法  宗教和平  宗教感情  启蒙运动

作者简介:黃礼登,法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取代论”及其对梵以关系的影响

王喆慧 傅有德 


内容提要:由于梵蒂冈和以色列都兼具宗教实体和政治实体的性质,使得宗教在这两个国家的交往中,特别引人注目。本文通过对具有明显宗教属性的“取代论”不同类型的分析,认为“惩罚性取代论”和“温和的取代论”是影响梵以关系的主要因素。“惩罚性取代论”在梵二会议之前对梵蒂冈和以色列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梵二会议之后,“惩罚性取代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与“温和的取代论”一起影响了两国的关系。

关 键 词:梵蒂冈  以色列  惩罚性取代论  温和的取代论

作者简介:王喆慧,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傅有德,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海扬帆 宗教文化艺术阐微


神格的复合与重构

——西藏阿里札达东嘎2号窟壁画法界语自在文殊像的图像学解析

廖 旸


内容提要:作为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的代表性视觉艺术遗存,约12世纪凿建的东嘎2号窟窟内绘塑与建筑空间共同营造出庞大的神系,其窟顶壁画设计为立体的法界语自在曼荼罗,主尊文殊形象(部分残毁)与目前进入学术视野的文本描述以及大多数存世图像有所不同。本文尝试指出并阐释该形象的特异之处,揭示此多面多臂化身形象的复合神格,丰富对于文殊菩萨图像志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理解特定时代佛教的发展、西藏跨文化交流交往中的包融与创造。

关 键 词:东嘎2号窟  法界语自在文殊  欲天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廖旸,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从泼寒胡到跳於菟

——祆教习俗文化土族留存考

赵洪娟


内容提要:祆教习俗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中原多有留存。现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土族保留有寒冬十一月之时赤臂裸膀、鼓舞跳跃、泼水清洗、除邪趋吉的跳於菟习俗,与祆教“泼寒胡”习俗在内涵、形式、意义等方面极为相似,同时该仪式中还有敬拜二郎神、跳火堆等与祆教文化相关的多个仪式环节。於菟具有苯教特征,苯教与祆教关联密切。土族族源以吐谷浑说为主,吐谷浑位于丝绸之路中段的“青海道”,与昭武九姓往来频繁,泼寒胡之俗被带入该地区,与当地文化融合并以某种形式留存下来亦是可能之事。此问题的探讨对进一步理解文化的交融互动及中华民族大一统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泼寒胡  跳於菟  土族  二郎神

作者简介:赵洪娟,青岛科技大学教授。



《劫波经》中的胜者传记及其插图分析

——以大雄传记为中心

王 萱


内容提要:《劫波经》是耆那教白衣派的重要经典,其中的胜者传记讲述了24位祖师的生平事迹,是文本的核心内容。自13世纪起,《劫波经》出现了带有细密画的插图抄本,并很快成为耆那教绘画艺术最为流行的创作题材。而在《劫波经》的所有插图中,胜者传记插图数量最多,占比最重,内容最为丰富。因此,胜者传记的图像是研究《劫波经》乃至整个耆那教细密画的关键。本文基于对文本和插图的整体考察得出结论:胜者传记以“五吉祥事”为叙事结构,在确保24祖传记完整性的同时重点突出了大雄传记的内容。图像高度依附文本,具有风格化、扁平化和模式化的三大特征。

关 键 词:耆那教  《劫波经》  胜者传记  图像  大雄

作者简介:王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博士研究生。


日本京都加茂神社  刘岳兵 供稿

实习编辑:倩倩

校对:雨璇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期刊目录丨《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