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年前,总理提出研究“雾霾形成机理”,答案现在有了

刘佳 千篇一绿 2021-03-31


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的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 


气象条件近几年趋于不利,是京津冀和周边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诱因。 


2020年春节期间,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出现了重污染天气过程,印证了上述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的结论。



◆ ◆ ◆
南方周末记者 刘佳
2017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经提出,重奖“能够把雾霾的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良策”的科研团队。三年过去,两千多名科研人员参与的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治理攻关项目已经完成。
2020年5月的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披露,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的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
这三年,全国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怎么样?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发布会交出“成绩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超过10%,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超过30%,三个区域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均为近三年最好水平。
2016年10月14日,被雾霾笼罩的北京。 (新华社/图)


◆ ◆ ◆

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排放

贺克斌介绍,在“2+26”城市,除了SO2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都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强度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到5倍,在采暖季排放量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约30%。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存在的大量钢铁、焦化、玻璃等企业,主要生产工序不可中断,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减排。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只是气温增高和台风等极端天气频发,也给大气污染“雪上加霜”。贺克斌解释,气象条件近几年趋于不利,是京津冀和周边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诱因。
京津冀和周边地区是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半封闭的地形,属于弱风区,秋冬季经常出现“暖盖”现象,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在当前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比较高的态势下,一旦出现相对比较长时间的高湿,极端条件的时候,整个区域环境容量会进一步减少一半以上,就会诱发大范围的重污染过程。”
“在春节期间,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出现了重污染天气过程,印证了上述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的结论。”贺克斌以2020年春节举例,北京出现了两次各持续三天的重污染。在这期间,北京的气候符合空气湿度高、静稳、逆温这三个条件——相对湿度58%,是近十年同期最高,特别在重污染过程当中湿度超过80%;静稳,风速每秒1.7米;逆温,混合层的高度小于900米,重污染过程当中甚至小于300米。
整个气候条件变差,造成综合结果使整个区域环境容量总体减少了1/3左右,特别是北京南部的减少幅度达到了50%左右。在化学转化方面,高湿条件下的污染物二次转化程度上升,北京和周边PM2.5二次组分的比例60%,部分重污染时段达到70%以上。
此外,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气氧化性偏强,导致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浓度快速增长。监测结果表明,区域内PM2.5浓度和占比都在显著下降。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大气的氧化性总体上处于高位,并且重污染地区二次转化速率提升。
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处于同一个空气流场当中,大气污染相互影响也非常明显。区域传输的平均贡献可以达到45%,个别的污染过程里,甚至还会到70%左右。重污染期间,污染物主要沿着西南、东南和偏东通道向北京传输。
贺克斌表示,总体来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虽然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然不足以抵消特定气象条件下环境容量的大幅度缩减,从而导致出现较长时间的重污染过程。

 ◆ ◆

新变化:VOCs综合治理攻坚将启动

2020年是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根据《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0%,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7%、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
刘炳江坦言,2019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虽然稳中有进,但2020年蓝天保卫战仍然面临挑战和瓶颈。
虽然今年全国PM2.5普遍下降,但京津冀及周边“2+26”城的PM2.5浓度仍然较高,2019年达到57微克/立方米。
臭氧污染也逐渐显现,臭氧浓度上升逐渐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2019年7-9月,全国多个省份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导致臭氧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标天数明显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气象条件,将对完成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刘炳江认为,结构调整难度也较大,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间和减排潜力越来越小,未来工作重心将逐渐转向结构优化调整。“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用地结构偏粗放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每一个项目都是难啃的骨头。”
在决胜之年,蓝天保卫战攻坚行动的重点与以往也略有不同。
刘炳江介绍,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和2019年相比,变化最大的是夏天要实施VOCs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主要是针对臭氧浓度逐渐上升的问题,目前相关文件正在征求意见,很快将下发。此外,既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京津冀和周边地区以及汾渭平原的农村散煤治理、钢铁产业超低排放,“公转铁”、淘汰国三及以下的营运柴油货车等任务,各地都要按目标完成。
责任编辑 视觉 | 汪韬
↓↓ 更多大气污染相关解释
这些年来,重污染期间的PM2.5浓度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疫情期间都宅家,车、工地、企业也停了,为啥还雾霾?答案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