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OP26中国代表团:应对气候变化,以实则治丨抉择2021

林方舟 千篇一绿 2022-08-17

记得加小千为星标  ★  不遗失彼此。


 ◆ ◆

约50人的COP26中国代表团、不同领域的官员和学者,在英国格拉斯哥亲历了种种抉择,而这只是中国在“碳中和元年”行动的一瞬。中国的理念是“以实则治”,一旦作出承诺必须拿出时间表、路线图。喊喊漂亮口号,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老实人吃亏”。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抉择)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31日,英国格拉斯哥COP26开幕式。 (新华社记者 韩岩/图)


 ◆ ◆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约50人,这是2021年中国向国外派出的最大规模国际会议官方代表团。


2021年10月31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在格拉斯哥开幕。缔约方大会(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简称COP,每年年底在不同国家召开。


四万余确诊病例,这是会前一周,会议东道国平均每天新增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和过往不同,中国代表团除了“老面孔”,还多了一位疾控专家,指导团员们做好防护。回国后,代表团进行了28天隔离,零感染。


2021年被誉为中国的“碳中和元年”,相关话题火出圈,河南、山西的洪灾则敲响了极端气候的警钟。COP26是疫情以来最大规模的线下国际会议,多国领导人出席,上万人参会,被国际舆论认为“可能是人类避免气候灾难的最后机会”。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地球上的每个人、每个国家。尽管有争端、有分歧,各国最终还是决定携手向前。而如何前进,摆在各国面前的道路有的激进,有的反复,有的“佛系”,而中国的抉择是:以实则治。


 ◆ ◆


“耳后都磨出了茧子”


代表团成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政策和谈判处副处长姚薇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已有8年多,2021年,她明显地感觉到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碳工作的热情迅速升温。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一系列行动随之开启。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公布,提及“气候”和“碳”的共有25处;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9月,中国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和双碳一样,气候变化更是热议的国际议题。受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年召开的COP26延期,但频繁的线上磋商并没有停止,姚薇平均每周都至少会参加一场视频国际会议。


临行前,中国代表团成员大都注射了第三针疫苗。在英国会场,他们全程佩戴N95口罩,每天早中晚还需更换一次。即便发言时,也没有摘下口罩。“闷倒是还好,最难受的是特别勒耳朵,耳后都磨出了茧子,回国后好久才消。”代表团成员、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翔说。


疫情时期的线下大会依然异常繁忙,由于2020年会议延期到2021年,大会要一起解决两年累积的近百个议题。受疫情影响,中国代表团的规模比以往少了一半,其中谈判代表只有二十多位,每人要担起好几个议题,从早到晚连轴转,经常忙得饭都顾不上吃,每天能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已是幸事。


COP26代表团顾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COP26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更是肩负重担。姚薇算了算,光是双边和多边会两人就共参加了一百多场,差不多每天有10场。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6日,公众在英国伦敦参加集会,号召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更多行动。 (新华社/图)


 ◆ ◆


压力下的选择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3日晚,拖堂一天的COP26落下帷幕,197个缔约方通过了长达20页的大会1号决议《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当时全场代表纷纷起立,掌声雷动。”姚薇回忆。


赵英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各国必须聚焦务实行动,不能把谈判好不容易达成的成果变成一纸空文。


把温升控制在1.5℃以内、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的谈判、发达国家落实气候资金承诺……大会会前设立的目标部分达成共识,部分留作后议。控制甲烷排放、减少燃煤使用,新的议题也有了进展。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各缔约方同意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前工业化水平升温2℃以内,并努力达到升温1.5℃以内的目标。而在格拉斯哥,“必须把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以内”的呼声极高。


在各种场合,中国都强调要坚持《巴黎协定》的“2℃以内,力争1.5℃”的温控目标。在高翔看来,中国的理念是“以实则治”,并不反对各国提出更高目标,但作出的承诺必须拿出时间表、路线图。喊喊漂亮口号,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老实人吃亏”。


类似的抉择还体现在煤炭议题上。


《格拉斯哥气候协议》是历史上第一份提及减煤的联合国气候协定,此前有人评价,“谈气候变化不谈减煤,就像谈减肥不谈节食”。在取得重大突破背后,也反映出各国不同的抉择。


正式案文公布前,对煤炭的表述还是“逐步淘汰”,最后关头,措辞改为“逐步减少”。中国也赞成该主张。虽然有国家表示遗憾,但最终案文还是采纳了该意见。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减少煤炭消费比重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尊重各国国情、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20年中国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50%以下,而英国仅有2%。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绝对数字来看,十年来,中国煤电落后装机累计淘汰了1.2亿千瓦,相当于1.8个英国目前的电力装机容量。


高翔认为,“以实则治”背后是中外文化、政治环境的差异。中国的风格是言必行、行必果,按部就班地推进长期计划,最终必能实现目标,以至做到更好;而有的国家政客因选举的政治需要,顺应当下舆论立了目标,但在国内执行时,很可能困难重重。


这种理念亦体现在国内双碳行动中。在碳中和出现过热迹象后,202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为双碳工作把握节奏,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 ◆


“不加入,不代表我们不去做”


中国的务实,还体现在甲烷议题上。甲烷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升温的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


当地时间11月2日,COP26会议期间,一百余个国家和地区联合签署了欧美主导的全球甲烷承诺,同意以2020年为基准,到2030年将全球甲烷排放量减少至少30%。COP26主席夏尔马称,这可以在2050年之前减少0.2℃的温升。


中国并不在此列。


随后的11月10日,中国与美国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甲烷成为重要内容。中国提出,计划制定一份全面、有力度的甲烷国家行动计划。


为何中国没有加入全球甲烷承诺,却在中美双边文件中谈及甲烷?


“中国的理念是言出必行,作出一项承诺前,都是经过深入研究,确定可以做到后,才会去作承诺。”姚薇说,相较于美欧等发达国家,我国甲烷排放管控的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底数还没有摸清,尚无明确行动方向,承诺甲烷减排的量化目标还为时尚早。


选择不加入全球甲烷承诺,意味着要承担国际舆论压力。事实上,加入该承诺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不乏许多发展中国家,甲烷减排能力很薄弱甚至家底不清。而且该承诺其实并无法律约束力。但即便如此,“对于中国来说,一定会基于科学决策,先弄明白怎么回事,再判断能否加入。”高翔说。


“中国不加入,不代表我们不去做。”姚薇称。早在COP26之前,中国就在多个场合提到甲烷减排。例如,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4月22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中国提出将加强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


距离2060年还有长达四十年,碳中和的这场马拉松刚刚起步。如果用关键词总结“碳中和元年”中国的抉择,姚薇和高翔给出的是“务实”和“坚定”。



编辑 | 汪韬  视觉 | 郭璇
记得加小千为星标,不遗失彼此。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更多阅读↓↓↓
疫情以来最大规模的线下国际会议开幕,难的不只是防疫
碳中和情报局 | 国际经验看,国内哪地可先碳达峰?哪地是困难户?
碳中和“冒进”、运动式“减碳”,应如何纠偏?| 碳中和情报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