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浓度”最高的仙湖社区,如何“得人心”?
俯瞰南海区丹灶镇仙湖片区,仙湖以南,桂丹路以北,南海区氢能中心和佛山仙湖实验室是两大地标。
这里是南海乃至佛山氢能产业发展的主阵地,48平方公里仙湖氢谷的核心地带。辖区面积14.9平方公里的仙湖社区坐落于此。
当一个镇街的产业飞速发展,当地的村居也将直面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仙湖社区就是一个典型。
地处南海西部的仙湖社区,并无地缘优势,却乘着氢能产业战略布局的“东风”,吸引到大量高层次人才来访,近百名博士在此工作、生活,成为市内高层次人才集聚度最高的社区之一。
如何打破围墙的界限,让人才走出实验室,在社区住得舒服,过得开心?这成为仙湖社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使命。
在此背景下,一场推动社区与人才融合的探索正在仙湖社区持续取得进展。
院士搬进社区
很多人至今还记得今年2月10日丹灶举行的一场“院士大会”。这场盛大的科技活动在佛山仙湖实验室举行,有30多位院士出席会议。在“家门口”见证了此次盛会,仙湖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杨家熙既感骄傲,又倍感压力。骄傲与压力,都源于氢能产业的到来和快速发展。
成立于2017年的仙湖社区,是丹灶最年轻的城市社区。也是在这一年,南海成功举办全国首个“氢能周”活动,迎来南海氢能的元年。第二年,南海以仙湖为核,高标准启动仙湖氢谷建设,推动氢能产业集聚发展,并进行示范应用推广。
目前,南海已集聚150多家氢能企业、机构,预计全部达产后将能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其中,一大批氢能科技企业在仙湖社区周边布局。氢能产业的“创新大脑”——仙湖实验室也落户在仙湖社区。
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加上新兴产业和科创元素的导入,让人气在仙湖社区快速聚集。当地常住人口从社区成立之初约9000人,增至目前约1.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接近5000人。
杨家熙和同事们在日常摸查中发现,社区不仅外来人口多,而且学历层次整体较高,尤其是自2019年底成立以来,仙湖实验室至今已吸引近200名在职人员进驻,其中近90%为研究生以上学历,过半数是博士研究生。
如今的仙湖社区,已是市内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社区之一。由此带来的服务人才压力,也层层传递到杨家熙等社区干部的头上。
“在商住氛围方面,我们还不能与东部临广片区相媲美,但企业引人留人需要优质环境,高层次人才对环境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杨家熙说,从这些考虑出发,社区党支部决定先立足仙湖的生态环境优势,再大力完善周边配套服务,为社区居民和人才提供更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仙湖社区并无集体收入,环境配套提升要靠上级投入。于是杨家熙等人积极发挥社区干部的桥梁作用,广泛收集民意诉求,配合丹灶镇政府进行规划配套建设,确保上级资源精准落地。
在南海区、丹灶镇持续投入下,近几年仙湖社区改造建设完成仙湖广场、水舞声光秀音乐喷泉、环湖栈道、山体公园改造等项目,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还有丹灶镇委党校、乡村振兴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布局其中,社区附近则高标准建成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南海实验学校。
通过撬动社会力量,书屋、大型商超也陆续进驻社区。其中,澹如书屋自2021年初开业以来,成为当地居民和人才的公共文化空间。
澹如书屋自2021年初开业以来,成为仙湖社区居民和人才的公共文化空间。
社区建设好不好,人才“用脚投票”。2021年8月,仙湖实验室战略科学家程一兵携妻定居仙湖社区。他评价说:“澳洲以一流的人居环境闻名,对比我此前在澳洲的生活工作环境,丹灶仙湖毫不逊色。”
人才走近社群
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渐入佳境,杨家熙等仙湖社区干部慢慢又有了更多想法。这一次,他们要成为社区人才的“掘金人”,全方位发掘人才资源,推动社区的治理。
“我们不断在思考如何组织社区的人才群体,让他们互助共进,参与社区建设。”杨家熙说,通过凝聚人才的力量,可以培养本土社区志愿者,更好地凝聚和服务社群,这是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一股重要力量。
有了这样的理念,又该如何“挖掘”蕴藏在社区的“人才宝库”?几年积累的“创熟”经验,为杨家熙等人提供了抓手。
所谓“创熟”,就是塑造相熟互助的邻里关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促成矛盾纠纷在社区中化解,降低基层社会治理成本。仙湖社区的“创熟”诀窍是:阵地和服务。
2019年7月,仙湖社区在四个小区建立起“星火驿站”,作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延伸到小区的党群志愿服务点,并依托专业社工机构,在社区发展起一支超300人的党群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
仙湖花园志愿者和居民讨论小区公约。
借助上述平台和机制,去年初成立的仙湖实验室党委成功与仙湖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引导党员带动更多人才走出实验室,走进社区。
去年5月以来,仙湖实验室研究员、博士孟子寒以党员身份,和同事深入仙湖社区,协助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参与政策宣讲,为社区青少年开办暑期科普实验活动,最近还联合社区党员志愿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期间,我和几位社区居民交上了朋友,对工作地的印象不再只有试管和烧杯。”孟子寒说。
与此同时,另一场“人才试验”从2020年起在仙湖社区开启。
这一年7月,仙湖社区成立丹灶首个社区学院,挖掘首批16名优秀人才担任讲师,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免费兴趣课程。
此举旨在进一步激活人才力量,对社区现有志愿服务力量进行补充。实践证明,人才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了很好的柔性沟通作用,有效促进邻里关系。通过参与各类活动,他们也发现自己慢慢被小区所接纳。
仙湖社区学院孵化培养的舞蹈队伍。
经由同事牵线搭桥,社区附近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李保庆成为仙湖社区学院首批讲师的一员,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环境教育的工作经验,他主要面向社区青少年或亲子家庭,开设环境教育课堂。
李保庆的热情和投入,大大超出社区干部的预期。在2021年夏天,他召集了学校七八位教师,甚至从学校渠道申请到科普项目经费,为社区青少年送来7天免费暑期夏令营。李保庆说,来自社区学员对他的认可,让他更有动力为社区多做一些事。
一场“双向奔赴”
眼下,一个人才和社区“双向奔赴”的良好人才生态正在仙湖社区形成,社区希望更好地凝聚和服务人才;人才希望更主动融入社区,收获更多归属感。
现实也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随着仙湖氢谷加快打造国际知名的自主氢能技术先行地、高端氢能产业集聚地和先进氢能社会示范区,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加速汇入,尤其是仙湖实验室二期项目快速推进,未来将有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到仙湖社区。
杨家熙越来越意识到,促进人才融入社区,要拿出更大的力度来推进。
社区党组织通过依托“星火驿站”“社区学院”等平台,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最近,仙湖实验室党委积极起草方案,旨在加强与仙湖社区党支部合作共建,接下来,双方将发动实验室党员带动职工,走进社区开展更多深入合作。
5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官网发布公示名单,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与仙湖社区校地共建仙湖社区学院拟入选2022年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类项目立项。这意味着,谋划多时的仙湖社区学院深化提升方案获得更大的外部力量支持,可以落地推进。
仙湖风景秀丽,环境宜人。
新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下,校地双方共同探讨,让学校广泛发动教师深入社区开展社区规划、建设、技术服务等实践,同时动员仙湖实验室和周边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加入社区学院成为兼职讲师,共同开发社区教育课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教育示范基地。
去年多位院士来到丹灶过大年游古村,今年“院士大会”前夕丹灶选址仙湖广场举办康有文化节开幕式,展现了文化对人才的强大感召力。有见及此,杨家熙也把目光投向了文化领域。
“仙湖是丹灶‘有为水道’的起点,‘有为水道’承载着丹灶厚重的人文历史,正好可以弥补仙湖社区年轻、文化底子薄的短板。”杨家熙说,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的同时,仙湖社区将重点借力“有为水道”沿线仙岗、银河等村居的文化资源和文旅产业,整合文化“软实力”,为释放人才“硬实力”提供支撑。
来自镇层面的支持同样在加码。仙湖社区驻点挂钩领导、丹灶镇副镇长李终胜表示,在社区探索的基础上,丹灶镇将会持续加大投入,完善仙湖周边基础设施配套,传承岭南广府文脉,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努力把仙湖社区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宜创新。
未来的仙湖社区,将会是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未来社区”。
【调研手记】
留才需要有温度的“熟人社区”
有人说,留才无非“三板斧”: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情感留人。
对于仙湖社区的情况来看,留住一众高端人才首先要靠仙湖实验室乃至仙湖氢谷持续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
仙湖社区作为一个新型城市社区,并无集体收入,发展环境则要靠市、区、镇持续投入,社区积极争取,做好配合,努力让社区配套更完善,让人才生活更舒心。
至于情感留人,社区层面则大有可为,要让人才生活在这里感受到“温度”,这恰恰是“熟人社区”的强项。
过去几年来,仙湖社区党支部通过打造阵地和下沉服务,增进居民情感交流,为“创熟”找到突破口。立足“创熟”这一工作优势,仙湖社区党支部又为人才搭建起服务社区的平台,让人才在服务中接触认识社群,了解并慢慢爱上一个地方,关系因此升温。
人才与社区“双向奔赴”,实际上是社区与人才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这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努力为人才付出的仙湖社区,正收获到更多人才的回应。
关注南海丹灶视频号,掌握丹灶最新资讯↓
2023-05-23
2023-05-17
2023-05-16
2023-05-12
来源:南方日报 林洛峰,游伟玉 吴致洲
编辑:佛山新闻网 杜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