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高质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成功争取到区、镇500万元资金扶持
丹灶下滘村用好三支队伍
对整治效果进行日常维护
环境好不好,村民看得见、感受最直接。近年,南海各村居掀起了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投入大量资源推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热闹过后,如何让整治效果长效化,避免一阵风,成为摆在众多集体经济薄弱村居面前的共同难题。
下滘村地处东平水道边上。
下滘村位于丹灶镇东部,集体经济收入和人均分红在丹灶众多村居中处于中间位置,但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却走在了前列,多次在市、区的检查中排名靠前,累计获得300万元奖励。
下滘用实践证明,人居环境提升拼的不仅是财力,更需要发动各方力量的参与,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从“一时美”到“时时美”。“现在各个街巷没了杂物堆积,比以前通风多了。”“原来高低不平的巷子都拉平了,老人家出入比以前方便了很多。”“如果看到哪里不干净多提意见,我们一起做好。”夏日午后,在下滘村新龙经济社的一条巷道里,几位村民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七嘴八舌滔滔不绝,眼里透着光亮。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下滘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最直接的反映。“村口这里原来是一个简陋的校车亭,从这里进村,只有一条村路。通过节点微改造,我们对村口景观进行了重新设计,村口标识变得更醒目,校车亭变成了开阔的遮阳棚;原来被围蔽起来养鸡鸭的闲置地重新打通,改造成了小公园。”下滘村“两委”干部何思敏边走边介绍,对改造节点如数家珍。“这里整条路都是新开的,以前被低矮砖房阻断,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才一一打通,实现了村道的内循环。”“这里以前是一片危房,拆除后我们引导村民改造成了小菜园。”
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离不开下滘村积极争取各种政策资源,在自有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撬动改造资源。“我们借力高质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成功争取到区、镇500万元资金扶持,成功推动了新龙经济社的雨污分流改造,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何思敏说,这也成为了下滘近几年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动力。
下滘村内的墙画。
下滘地处丹灶金沙东部,畔邻东平水道,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农业是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全村集体收入2300万元,人均分红不到3000元,在丹灶众多村居中处于中间水平。虽然集体经济与发达村居有差距,但下滘村一直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积极发挥村一级财政的撬动作用,以村级资金推动了一批公园建设提升、基耕路改造。“我们要求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同时用好市、区、镇各级的资金支持,为经济社末端的人居环境改造项目落地提供支撑。”下滘村党委书记郭明钊表示,除了借助外部力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还离不开经济社自身的内生动力。近年,下滘通过推选了一批有威望、有号召力的社长,对于激活经济社一级的内生能动发挥了很大作用。“虽然我们集体经济薄弱,但有很多村民在外经营厂企,通过把这些企业老板叫回来,也为村社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南房虽然是下滘村最小的经济社,却是人居环境整治难度最大的一个。其中,拆除巷道村民私自搭建的棚子,成为了整治重点。“旧房子多,村民几十年来养成了搭建棚子摆放杂物的习惯,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很难。”南房经济社社长黎伟洪介绍。为了表明改造决心,他决定从家里人入手,率先拆除了自己父母家的棚子。在他的带动下,社委、党员纷纷行动起来,在全经济社掀起了一轮整治热潮。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式整治,下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头经济社是变化最大的一个,有一些外地的亲戚,因为疫情几年没来过,最近回来一看,都说认不出来了。”何思敏说。如今走在村头,宽阔平整的村道两边是新种植的绿植,绿植之间整齐划一地划出了一排停车位,改变了以前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以前进村只有很窄的一条村道,只能通行一辆车,高大的龙眼树把整条路覆盖了,阳光透不进来显得阴暗潮湿。”何思敏说。
通过集中整治提升,类似的变化在下滘9个经济社随处可见。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人居环境要求久久为功,还需要建立常态化机制,让整治成果得以延续,防止反弹,而这也是最难的。
人居环境整治大大提升了村民幸福感。
“对于下滘来说,持续的资金投入并不现实,需要建立更持久的监督管护机制,而这离不开各方力量参与。”郭明钊说,为了实现人居环境提升常态化,下滘从发动党员力量入手,在古镇经济社党支部率先探索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14名党员全员认领“环卫党员先锋岗”“监督党员先锋岗”“尚善党员先锋岗”等岗位,共同参与村社护岸提升工程、河涌整治等管理问题,让“小支部”发挥出了“大能量”。
目前,下滘全部98名党员,有一半参与了恒常服务,主动承担起房前屋后、“门前三包”等工作,并通过党员的带动,辐射不同群体自觉维护良好的环境。
为了进一步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去年12月下滘出台了人居环境自治公约,并从今年起实施了《下滘村“干净整洁文明户”评选方案》,通过成立人居环境巡查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其他“两委”干部任副组长,各经济社党员干部、妇联执委等组成考评小组,每季度在村内各经济社居民区实行全覆盖检查,对达标和不达标的做好纪录,整理好数据在村里设置的红黑榜进行公示。完成整治的闲置地上都放上了人居环境整治前后对比图展示牌。“考评会在不同经济社之间交叉进行,各个经济社社长在巡查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经验交流。”郭明钊说,针对检查结果,由村社安排资金对达标入选的“干净整洁文明户”进行奖励,奖励标准为每季度每户每人50元,而对于不合格的户,则通过红黑榜把存在的问题圈出来,不仅个人得不到奖励,连同其直系亲属的奖励将全部取消发放,直到整改后达标为止。“村民最开始会不接受,但他不接受也不希望自己没有奖励,也不想上黑榜。”郭明钊说,这些奖励来自村和经济社的自有资金,不涉及村民分红,这种奖惩方式也减少了村民的阻力。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更多的变化正在下滘发生。“我们感觉做了事,村容村貌变化大了,人的风气、观念和思想都会跟上来。”郭明钊说,这种变化体现在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的志愿服务中来。
事实上,为了发动更多力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下滘积极用好三支队伍,除了党员队伍,还包括以舞蹈队成员为主体的志愿服务者,以退休老人居多。另外,还有以村里四五十岁的村民为主的向阳人居环境整治先锋队,主要负责对村里公共区域“四小园”定期维护监督,对整治效果的日常维护 。
走在村内,沿路的“四小园”一个接一个。
“三支队伍基本覆盖了村里的主要群体和力量,形成了志愿服务的闭环。”郭明钊介绍,为了进一步激发村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近年下滘还建立了文明积分机制,村民可以通过到幸福院打卡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文明志愿服务这两种方式获得积分,积分会在“暖心储蓄银行”里面储蓄起来,市民每个季度可用文明储蓄积分兑换一次奖励。
通过一系列举措,志愿服务的队伍不断壮大,村民对于环境的自觉维护也不断增强,各经济社对人居环境改造提出了更多需求。
“以前是村里要我改,村里出资金出规划给资源,才能推动项目的落地,现在反过来了,经济社自己成为了环境整治提升的主力。”郭明钊表示,如今村里的角色正在慢慢转变,更多是考虑如何为经济社的项目赋能,先要经济社自己有意愿有想法,再给平台和支持。
算好平衡账,做足“绣花功夫”。对于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居来说,人居环境不靠砸钱砸什么?下滘村给了自己的答案。
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下滘村有着自己的平衡账,“这项工作总是要做的,与其撒胡椒粉式的多点开花,不如集中资源做好一个点,通过示范点争取更多资源。”郭明钊说,村委会要做好经济社与上级政府的连接器,通过村级财政撬动更多好的政策和资源落地。
志愿者、村民齐出力,打造村内“四小园”。
循着这个思路,下滘村一步一脚印,不断把人居环境整治做深做实,从公园提升、基耕路改善到四小园建设,下滘是少数由村委会作为主要资金投入方的村居。郭明钊介绍,村里花这么大力气去做,就是朝着拿到各级政府奖励的目标去做的,只有获得奖励才能让工作有动力持续推进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社享受到实惠,村民看到了变化,获奖增加了集体荣誉感,村民对于人居环境提升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形成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