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为什么一下子被“平视世界”四个字打动了?

@中国新闻网

“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

来源:中国新闻社
中新社记者:聂芝芯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席话,瞬间引起无数中国人的共鸣,“平视世界”也随即成为热词。
  
十多天后的安克雷奇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似乎为“平视世界”定制了现实的应用场景,也为其热度再添一把火。2021年的中美对话现场,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现场——“两个甲子,换了人间”——两个辛丑年的照片对比,社交平台上相关热搜的阅读量达数亿。
  
“平视世界”四个字,为何如此打动中国人?或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国家成长,“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平视世界”刷屏,是普通中国人对个体命运与国家大势同频共振的历史喟叹,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民族复兴情结的集中投射。
  
从经过28载奋斗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序幕、带领中国走向“富起来”,再到十八大后吹响“强起来”的号角,百年光阴,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逻辑主线清晰呈现。
  
翻开民族复兴这幅全景图,以时间轴为经线,以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民生等反映国力的指标为纬线,以重大事件、标志性现象为坐标点,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如何在发展振兴的历程中,一步步实现了对世界的平视。
  
在宏观层面上,举办北京奥运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创下世界减贫奇迹,“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集中亮相,整个国家经受住“百年大疫”考验……这些“硬核成就”构筑起中国人“平视世界”的自信的基石
  
在微观层面上,从“留洋潮”到“海归潮”,从“全民学英语”到“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从崇拜“洋品牌”到“国潮”盛行……这些生活化细节,折射出中国人精神的成长和自信的回归
  
在平视世界之后,如何与世界相处?
  
我们强调‘平视’,要的就是一个平等,既不是俯视,也不必仰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四海之内皆兄弟。
  
习近平曾在国际场合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他提倡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竞争,“开展你追我赶、共同提高的田径赛”,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点点滴滴,折射出中国人民族复兴观里的“放眼四海、兼济天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的“复兴”不是要回到汉唐盛世,不是要重温“万国来朝”的旧梦,而是要使中国赶上世界前进的潮流,“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平视世界”是力量、立场和底气的“内化于心”,亦是状态、姿态和心态的“外化于行”。
  
与时代同频共振,“平视世界”,世界便如你所见。



标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人为什么一下子被“平视世界”四个字打动了?》
编辑:赵晓倩
责编:程春雨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她党龄只有15天,为什么被视为中共优秀的领导者?


中国送给联合国的“生日礼物”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为什么袁隆平申请研究经费常常是“秒到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