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志:西方社会对中国文明存在哪些误读?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中新社记者:吴旭
全文字数:2872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东西方文化本质差异是什么?
龙安志: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思维方式不同引起的。西方的思维方式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亚洲哲学则寻求非二元性。
西方社会中,都是关于对立、两极分化、排斥、驱逐和冲突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思想中,只有黑与白、对与错、好与坏、人与自然、他们与我们等等。这种二元性或者双重性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很多方面。
亚洲哲学寻求和谐、平衡和集体意识,并且深刻认识到人类不能战胜自然,只是作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存在。我们看到,在汉语文化中,有“阴”“阳”的概念。在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也都有这对概念。《三十六计》中说“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这些都试图解释事物间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作为一个统一体,相互联系、互动和协同。强调不要单方面判断和拒绝,要拥护和发展多边关系,寻求共识。
这些古老的亚洲哲学思想相互借鉴、融合,被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不仅为贸易服务,也为思想交流。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逐渐失去与哲学和价值观的联系,这些哲学和价值观在许多方面都比我们的现代成就更深奥复杂。现在,是时候找到我们的根源,让这些传统回归,因为它们可以指明未来的道路。
龙安志:西方思维方式追求对立 亚洲哲学寻求平衡
今天,我看到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复兴,尤其在许多年轻人身上。就像如果根很深,那么任何风暴都不能吹倒一棵树。但如果树根很浅,这棵树在暴风雨中就很脆弱。同样,源远流长、传统的价值观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恢复能力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就要看看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核心支柱。道家要求适应突发变化和自然之力,佛教思维意味着要同时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事物的实质取决于看待它的角度,从而将消极变为积极;儒家思想赋予了中国人应对任何情况和危机的组织能力,能够充分利用组织的宽度和广度来应对所有情况和危机。这是所有中国人“集体潜意识”中始终存在的三个方面,也是西方国家的人所没有的韧性。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中国的发展变化为东西方文明共存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龙安志:我在中国生活的40多年中,中国为克服挑战进行了许多改革,制定了很多政策,我都观察并参与其中。面对危机或挑战,中国人民始终如一地团结合作,政府精心协调相关政策。经验一次次证明,中国领导人能以清晰理性的头脑应对危机。人民与政府协同合作、共克难关,似乎已深植于双方潜意识。
中文的“危机”一词包含两个汉字:“危”代表“危险”,“机”代表机会。中国历史上,这个国家和人民对每次危机和挑战都做出了回应。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战胜了“危”。更重要的是,他们每次都转“危”为“机”,实现重建、增长和进一步发展。
过去四十年,中国面对消除贫困、促进教育和发展经济的艰巨挑战,取得空前成就。到今天,中国已完全消除绝对贫困,成为经济增长与国家发展的典范。中国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应对污染和气候危机,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和绿色金融的全球领导者。中国还重视智能化基础设施,借此实现商业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已将许多发展中国家聚集在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
北京延庆一座油氢合建站员工在为冬奥赛事车辆加注绿色氢能。中新社发 胡庆明 摄
此外,还要特别提及政府快速应对危机的能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组织机构从基层延续到政府核心。这种政府组织体系强大而有韧性,它建立在中国人民的共同特征上,这些特征已成为其文化和应对危机的固有组成部分。这些文化因素使中国人民面对危机时具有韧性和反应能力,将每次危机转化为新机遇,此次新冠疫情也是如此。危机过后就是重建,中国将在各个层面进入医疗卫生改革、社区保健服务、技术研究发展的新时代。
中新社记者:您创作“寻找中国”系列作品记录了许多中国故事,在您看来,中美该怎样文明交流互鉴?
2016年2月,美国洛杉矶杭廷顿图书馆举行中国新年游园会,河南少林寺武僧团在游园会上表演精彩武术。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RECOMMEND
2022-02-23
2022-02-23
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