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剥离技术在柔性电子制造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激光剥离技术(LLO)通过脉冲激光辐照致材料烧蚀实现器件向终端基底的转移。相比于化学剥离、机械剥离和离子束等其他高能束剥离,激光剥离技术具有能量输入效率高、器件损伤小、设备开放性好、应用方式灵活等优势,已成为柔性电子器件制造的新兴关键技术。
大尺寸柔性显示器的制造需要实现大面积基底的可靠剥离,对激光剥离技术提出了更快的剥离速度、更稳定的剥离效果等要求。将激光束整形为线形/矩形光束或直接采用未聚焦光束以增加激光作用区域来提高剥离效率是较常采用的解决方案。
(2)柔性能量装置制造
能量收集装置可以将温差、振动、形变等转换为电能,从而对各类电子设备提供持续的能源供应。目前大多数柔性能量收集装置多采用有机压电聚合物,需做成多层结构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工艺复杂性和制作成本居高不下。
(3)柔性传感器制造
目前应用于电子传感设备触控层最广泛的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薄膜是一种脆性材料,并不适合于柔性触控层,采用压电薄膜实现具有嵌入式感测功能的柔性触控层已成为该领域的努力方向。
(4)柔性存储器制造
以闪存、铁电存储和电阻式存储等为代表的有机材料柔性存储器可以通过旋转涂敷或辊轧工艺直接制备在柔性基底上。为了防止有机基底受热损伤,制造过程需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而通常低温薄膜的质量会远差于高温薄膜。
(5)晶圆级封装
发展柔性电子产品,需要超薄和高密度封装技术的支持。临时键合-解键工艺是柔性电子设备晶圆级封装技术的关键,采用激光剥离技术,可以通过调节激光输入功率和光束整形对剥离效果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无残留的载片解键合。
严格控制激光能量的输入及添加合适的牺牲层是推动SLLO技术发展的关键。虽然该技术尚处研发初期阶段,但其在微小器件单元及阵列转移上所体现出的精准可控优势,使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芯片制造领域具有极大的推广可能性。
激光诱导前向转移(LIFT)技术通过激光脉冲辐照透明基底表面的薄膜吸收层,控制吸收层熔融液化,以烧蚀液滴射流动力推动功能层的转移。
传统LLO技术为实现器件剥离,会避免使用高粘性材料,但LIFT技术却恰好利用了烧蚀膜层的熔融液相动力,因此在转移高粘性材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相比传统LLO技术,LIFT技术具有更精准的转移选择性,非常有利于实现高分子聚合物小尺寸图形和微结构的转移。另外,LIFT技术所需的激光能量强度大致只有常规LLO技术的二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对材料的剥离损伤远小于LLO技术。
目前主流的激光剥离技术采用准分子纳秒脉冲激光,其主要剥离机制是热作用,会引发剥离损伤,涉及激光束能量分布不均及扫描不稳定造成的损伤、激光辐照热应力的释放损伤、膜层应力分布不均或残余应力损伤等。研究人员针对这些热损伤问题,提出采用脉宽小于10-11 s具有“冷”加工特性的超快激光源来改善纳秒脉宽激光源的热损伤。
北京工业大学季凌飞研究员课题组凭借在超快激光非线性效应及材料激光高精制造方面的多年研究积累,探索超快激光应用于LLO技术的机理与可行性。该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由于脉冲的累计作用,超快激光作用的热效应仍然存在,但适当的热效应可以提高剥离效率,这是因为适当的热效应可以促进烧蚀材料气化,加快高密度等离子体的形成。高密度等离子体对激光的吸收系数远大于介质的吸收系数,可以防止功能层对激光能量的冗余吸收,将激光能量集约在几纳米的空间尺度上。
基于超快激光的剥离技术具有高效、零损伤、高度选择性等优势,有望成为柔性电子器件和Micro-LED巨量转移与组装技术瓶颈的关键突破点。
(b)产业应用方面
总之,电子产品小型化、智能化、高性能和可挠曲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不断挑战着制造行业的加工精度极限,相信随着研究人员对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过程越来越全面的揭示,激光剥离技术,特别是超快激光的引入,将会在激光技术、材料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支撑下不断拓展功能、扩大应用领域,为柔性电子领域新型功能器件制造技术提供核心动力。
End
推荐阅读
Advanced Photonics最美封面你来定— 投票就有机会获得华为5G手机!
首发前沿光学成果,放送新鲜光学活动
如需转载,请直接留言。
商务合作:朱先生 13918384218
免责声明
本文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20个工作日之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