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学青年| 南京邮电大学赵强教授与他的有机及柔性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

张新蕾 中国激光杂志社 2023-03-18

本文为中国激光第1787篇。

欢迎点击在看、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本期嘉宾:

赵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2007年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8年10月加入南京邮电大学。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子领域的研究,重点围绕有机半导体激子行为调控和光电应用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曾获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您目前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目前,我和团队成员重点研发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与柔性电子器件。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有机半导体的构效关系,揭示“材料结构-光电性能-功能应用”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影响规律,建立高性能有机半导体的设计指导原则,实现其在柔性电子领域的应用,形成有机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的新理论、新方法,力争获得具有突破意义的重要研究进展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重大成果。

您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的背景/动力是什么?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有机光电子”是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热点研究领域,既有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又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非常令人向往。因此,十余年来,我一直聚焦在该领域,专注于“有机半导体激子行为调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发展高性能与多功能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攻克科研难题,突破核心瓶颈问题”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的最大源动力。我们提出了MLLCT发光新机理,解决了聚集态磷光易猝灭这一领域难题,研制了高效率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多种器件效率为同期国际报道最高值;率先研制了基于单一聚合物的多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器,发展了具有保护功能的光学信息存储及打印新技术,为实现高稳定、高密度和高安全信息存储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国际上较早开展时间分辨光学生物传感研究,获得了高信噪比检测结果,解决了“背景荧光干扰导致检测信噪比低”这一难题。

所有科研经历中,哪一段对您的科研工作影响最重要?

2008年,我从日本回国加入黄维院士创建的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即IAM团队。我们从零起步,组建团队、建设平台、购置仪器,在当时空间、经费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工作,逐渐成长起来。

这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尤其是锻炼了自己啃硬骨头、打硬仗的本领,让我在随后的科研工作中获益良多。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我们在金属有机半导体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个奖项也是对我们长期聚焦一个方向,不追捧热点,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精神从事研究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也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有机光电子研究重镇。

就您目前的研究领域而言,您最希望看到哪一方面的问题能有所突破?

基于当前的研究状况,我希望有机半导体材料在柔性电子领域的应用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新形态电子设备的发展,基于有机半导体的柔性电子技术被认为是承载未来信息产业与智能制造业的潜力载体,通过利用有机电子与柔性电子的密切联系,将本征柔韧性的有机半导体附着于柔性基底上制备薄膜电子器件,不仅可以获得与刚性电子器件相媲美的性能,同时能实现可折叠、可卷曲、质量轻、可大面积制备等优良特性。

是什么让您决定成为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

我从开始研究工作至今,一直围绕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光学性能开展研究,应该说是光学领域的一名“老兵”。这次能够受邀加入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辑委员会,我感到无比荣幸。一方面,我可以和光学领域众多优秀的青年学者一起沟通、交流和互动,感受良好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为提升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促进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衷心希望中国激光杂志社快速发展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光学学术交流平台。

您最关注中国激光杂志社的哪本期刊,您认为这本期刊的特色是什么?

我最关注的是Photonics Research,该期刊发表光学和光子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展,不仅发表原创研究性论文,同时也发表优秀综述。期刊的特色是内容涉及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发文范围几乎覆盖光学及光子学所有领域,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光学类期刊。因此,该期刊面向的研究群体是非常广泛的,不仅适用于光学领域的资深学者追踪科技前沿发展,也适用于初学者了解光学领域的发展动态,还适用于光学与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者。

代表性论文:

[1] Zhao, Q. et al., Sci. Adv. 2020, 6, eaaz2386.
[2] Zhao, Q. et al., J. Am. Chem. Soc. 2020, 142, 1057.
[3] Zhao, Q. et al., J. Am. Chem. Soc. 2018, 140, 17484.
[4] Zhao, Q. et al., J. Am. Chem. Soc. 2018, 140, 7827.
[5] Zhao, Q. et al., Nat. Commun. 2018, 9, 3.





End



推荐阅读光学青年|张梦谈纳米材料非线性光学性质的表征与应用光学青年彭滟教授| 将太赫兹技术运用到生物医学检测中光学青年魏磊副教授| 我希望能实现可穿戴的AI智能织物

首发前沿光学成果,放送新鲜光学活动

如需转载,请直接留言。

商务合作:朱先生 13918384218

免责声明

本文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20个工作日之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

最终解释权归《中国激光》杂志社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