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锚定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看马鞍山如何破局?

任德玲 柴胜松 望天门 2024-04-11

创新,不仅是驱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也是衡量城市活力与吸引力的重要标尺。
5月25日,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会议。市委书记袁方出席并讲话。
▲ 5月25日,马鞍山市召开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会议 邵纪明 摄
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在全省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为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增添强劲动能,为全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贡献马鞍山力量。
转型与重整交织,突围与赶超交融。凝眸这一幕——从低效制造到高端智造,带来的是质量升级、产业提效。注视这一刻——发展动力加快“转”变,让产业结构更优、发展动能更足……城市蝶变新生,不断上演“速度与激情”。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创新,只争朝夕,见于方寸。

01马鞍山的创新底气何在?

2018年4月,马鞍山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2022年初,马鞍山正式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2023年4月,马鞍山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且看一组数据,2022年,马鞍山城市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百强第47位,全省第三;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马鞍山排名第42位,全省第三。

▲ 2022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一直以来,马鞍山持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逐步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



从经济发展历程看


马鞍山,闻名遐迩的“钢铁之城”。一直以来,马鞍山牢固树立“工业强市”“制造强市”理念不动摇,以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方向,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加速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演进。
▲ 马钢智园航拍 唐焱 摄

可以说,“迭代升级”的理念贯穿于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始终。那么,毋容置疑,科技对于传统产业的“再造与赋能”十分明显,这其中,创新便是成为了那把“金钥匙”。


从城市文化底蕴看


因钢设市,曾经的城市建设者便是来自于五湖四海,开放包容形成了城市的特质。而创新的过程中,人、思想、资本、技术在企业间、学术界之间自由流动与角色互换,便需要以这样的城市特质为介质,这本身也是促进创新“裂变”的最大优势。
▲ 马鞍山航拍 资料图

除此之外,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马鞍山与南京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融,相似的基因铸就了区域联系的长三角科技和产业创新一体化的最初雏形。

02创新型城市建设,马鞍山“新”在哪?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强劲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高质量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马鞍山究竟“新”在哪?于马鞍山而言,又将带来哪些新机?



创新要素的耦合-流动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从人才层面来看,人力资本集聚的地区,更易集聚专业化人才,产生规模效应。近年来,马鞍山积极开展工业企业紧缺急需人才引入计划,全面梳理企业人才需求,建立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市场化配置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助力企业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特色产业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马鞍山已连续两年入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单。

▲ 马鞍山“青创会客厅”活动品牌

资金更是创新的基础。
从资金层面而言,政策、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无疑是创新创业的沃土。以上榜国家级创新型县的当涂县为例,该县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进步奖等项目,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等政策奖励。

▲ 当涂县城区航拍

成熟的创新生态成为聚合各类创新资源的关键。
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环环相扣,在国家级创新型县当涂得到了实践。
“我们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激励和引导作用,持续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发平台投入补助,力争财政科技支出比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5%。常态化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鼓励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智汇当涂’行动,落实人才政策回溯评估机制,优化人才‘引育留用’生态链。”当涂县委副书记、县长魏邦军说。



创新成果的转化-扩散


在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过程中,高校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实现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另一方面,高校还扮演着重要的技术中介人的角色,为企业寻找和解决技术问题,推动各种产业的协同创新,从而推动全社会科技创新的进步。

▲ 图源:安徽工业大学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高校的科研成果是一个重要的资源。
“近年来,我们与政府、企业共建了‘安徽省工业企业智能化共性技术工程中心’‘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等省部级平台9个。除此之外,学校还与马鞍山经开区协议共建马鞍山大学科技园,通过建立学校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库,从而形成高端科技创新平台的集聚,增加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在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水恒福看来,通过协同创新,学校构建了开放融合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地方创业创新发展。

▲ 钢矿院


创新成果能够得以扩散与转化,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建设。
而坐落于马鞍山的中钢矿院,拥有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其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此外,还拥有12个省部级研发平台,已连续8次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将目光拉近,他们的身上凝聚着“新”的力量。
“为了给平台建设提质,中钢矿院加大技术创新的考核比重,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进行考核;对所属二级单位自主研发项目,经公司评定后,将研发投入资金的60%视同利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中钢矿院总经理徐修平娓娓道来。
立足优势学科和产业特色,目前,马鞍山已联合安徽工业大学、中钢矿院、宝武马钢等优势创新单元,优化整合创新资源,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
“我们以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和共性技术瓶颈为重点,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宽层面延伸,面向企业征求技术难题,分行业分领域,继续为高校与企业搭建平台。与此同时,坚持需求牵引、应用导向,强化精准服务,健全示范应用体系,着力研发优质的创新产品,同时加强供需对接,在最大范围内推广城市创新产品。”马鞍山市经信局副局长万瑞说。



创新文化的酝酿-成熟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园区是文化的载体,创新文化是城市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充分运用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加快闲置低效用地清理,为园区产业集聚和提升提供空间要素保障;结合重点能耗企业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分类施策,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提效资金投入、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结合生态环境提升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在慈湖高新区推出的各项举措中,创新思路已深深融入园区提升能级的始终。

▲ 慈湖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


赋能高质量发展,园区为企业提供舒适的创新创业环境。慈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荣正发表示,“近年来,慈湖高新区打造创新平台、培育新兴产业,完善优化‘创业大学-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业孵化全生态链条,强化双创载体品牌,不断提升双创服务质量。”
而企业作为其中的核心主体,不仅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更成为“创新文化”的关键要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导地位,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是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

▲ 泰尔重工

“作为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之一,公司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建立‘冶金传动系统、智能装备技术、高温材料和激光技术’系统研发体系,持续开发高质量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担当起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重任。”围绕着企业的创新文化,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燕飞道出了心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引领未来,对于一江之隔的同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同样一直在路上。去年,该企业投资5000余万元在马鞍山建设的研究基地已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了公司创新文化的真实缩影,为企业新业务孵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同兴环保

在创新文化的培育下,小微企业“破茧成蝶”,规上企业“强筋壮骨”。“我们坚持‘培育+引进’双轮驱动,建立完善市县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库,实施梯度培育,构建了规上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鼓励规上企业做大做强。”马鞍山市经信局副局长万瑞说。
实践中,数据往往成为最生动的注脚。
截至目前:
——马鞍山高新技术企业增至87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7家,创历史新高。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保持年均10%以上增长,占GDP比重3.23%,居全省第三。
——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198.4人,居全省第三。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8.6件,居全省第三。

03如何抢抓机遇,走好创新之路?


马鞍山将实施数字化赋能、企业梯度培育、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优化六大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在全省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为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增添强劲动能,为全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贡献马鞍山力量。



全力打造高水平

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



在今天召开的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会议中,市委书记袁方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科学体系,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地位、历史方位、目标定位,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走在全省前列的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成为全省科技创新重要战略支点和全省新兴产业重要集聚地、长三角重要人才高地、长三角科创资源重要汇聚地。



实施六大工程


袁方强调,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关键性突破,赋能高质量发展。

要突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实施数字化赋能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新产业,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完善科技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注重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加快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要突出与高校和大院大所的深度合作,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支持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要突出承接长三角科创资源,实施区域创新协同工程,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加强“研发飞地”建设,不断提升创新效能。

要突出创业城市建设,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深入推进“诗城英才”计划和人才工作“登高”行动,扎实开展“才聚诗城高校行”“我为人才办实事”等活动,办好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

要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容错免责机制,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样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重点做到“三个一”


袁方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凝聚各方力量,调动一切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创新的生动局面。

要强化“一盘棋”推进把科技创新纳入季度考核,完善指标体系,压实工作责任。

要强化“一把手”主抓,像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一样抓科技创新。

要强化“一揽子”保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编 辑 / 赵欣欣
校 对 / 戴国文审 核 / 邬 刚 审 签 / 陈 峰总监制 / 杜维斌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