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纸上”到“地上”!马鞍山这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杨正文 望天门 2024-04-11

一个“驿站”,有多大?

“可以是一块65寸的显示屏。”5月24日,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主任池本军这样定义“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马鞍山创新服务驿站”。

一头连着具有强烈研发需求的企业,另一头连着来自不同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今年以来,这块位于马鞍山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的“显示屏”,已见证了6场技术需求对接活动,帮助10余家马鞍山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务机构进行产学研对接,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马鞍山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

近年来,马鞍山不断创新举措,推动科研成果从“纸上”到“地上”——针对“转化难”等问题,出台《马鞍山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弥补人才“短板”,出台《马鞍山市支持“研发飞地”建设实施办法(试行)》。为推动长三角创新资源共享公用,出台《马鞍山市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管理办法(暂行)》……

为推动建立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高效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马鞍山在搭载体、出政策、建机制上下功夫,不断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通道”,让技术成果走向产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


01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借智引智:技术经纪人搭起“科技鹊桥”
除了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的科研人员,还有一群技术经纪人”。他们既能读懂科学家的硬科学,也能与投融资机构谈笑风生, 在技术到产业的“深谷”间架起桥梁。
近年来,经常往返于上海与马鞍山之间的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鸣,就是其中一位。
“其实,相较于技术经纪人,‘科技驿丞’这个称谓更适合现在的我。”姜鸣说,近年来,他主要服务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马鞍山创新服务驿站,经常往返于上海与马鞍山之间,为马鞍山科技创新“牵线搭桥”。

▲ 马鞍山市科技局与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签订沪马科创共同体协议。

一头连着知识成果,一头连着技术产业,技术经纪人作为沟通桥梁,既了解科研产业化的痛点,也了解市场需求。如何提高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率?技术经纪人最有“发言权”。
“普通石塑地板在房屋内使用地暖的状态下,非常容易发生变形、开裂。”这是和县经开区安徽艾雅伦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明贤面临的“技术苦恼”。在一次服务企业活动时,姜鸣搜集到企业的研发需求后,立即对接上海的科研资源,与该公司的研发需求进行匹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该领域有很深厚的技术积累,在我们的积极撮合下,双方数次进行了线上对接。”姜鸣告诉记者,5月12日,安徽艾雅伦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面对面交流,就“耐热不易变形石塑地板”现场进行技术需求对接,并达成合作意向。 

▲ 马鞍山创新服务驿站走访雨山区企业。

“哪里需要技术撮合,哪里就有技术经纪人。”马鞍山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主任池本军告诉记者,马鞍山不仅引进外来的技术经纪人,还开办技术经纪人(经理人)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本土技术经纪人。
安徽晨光高耐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许清,参加了马鞍山市科技局2019年举办的“长三角科创圈技术转移人才体系——马鞍山市首期技术经理人实训班”,并获得上岗证书。2020年初,许清就为其所在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对接了激光熔覆技术。双方于2020年3月签约合作。当年5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就提供了成套设备,让企业进行技术验证。
如今,马鞍山不仅有姜鸣这样的专职技术经纪人,也有许清这样在企业工作的技术经理人,他们共同为企业与科研机构牵线搭桥,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融入长三角,技术成果能够走出去、引进来是关键。”池本军认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经纪人能撮合科技企业、科研人员、高校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更能激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源头活水。

▲ 马鞍山市科技局组织部分县区科技部门及企业与上海大学座谈交流,对接技术需求。

据了解,马鞍山市科技部门近年来以龙头企业需求为导向,成立市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捕捉专班,收集可转化成果信息,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大院大所主动对接,直面科研一线,帮助企业提前介入研发环节,提高成果转化率。

今年以来,已收集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300余项科技成果,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发布。同时,帮助20余家马鞍山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务机构进行产学研对接,建立合作联系,达成合作意向。



02高校科技成果“风光出嫁”——
就地转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领域,高校的研究成果可谓是“香饽饽”。
本来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在专利转化方面,还存在着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难”、企业技术“获取难”等问题。
如何推动科研成果从“纸上”到“地上”,尤其是就地转化,是高校和企业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一种氮化硅粉体“风光出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据了解,氮化硅是一种重要的结构陶瓷,被广泛应用于熔炼、铸造、机械轴承、化工阀门等领域。氮化硅粉体是制备氮化硅陶瓷的基本原料,粉体的纯度、粒度和分散性是影响氮化硅制品性能和下游应用的关键因素。
位于马鞍山经开区的一家企业对该材料有强烈的研发需求。在马鞍山市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双方一拍即合。经过9个月的研发试验,2023年3月经企业验证,研究成果基本符合研发预期。目前,双方正在进行拓展研究,以期能够快速实现产业化。

▲ 安徽工业大学。
近年来,马鞍山积极推动安徽工业大学与本地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校企研发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安工大技术合同登记首次突破2亿元,位列省属高校第三,在本市就地转化成果超过三分之一;转化科技成果53项,转化金额1604.4万元;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23项,签订技术合同245项,合同金额1.34亿元。


03人才在外地,贡献在马鞍山——
研发飞地:“大树”底下也“长草”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不过,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往往是大树底下‘不长草’。”市科技局区域创新与基地建设科科长孟宏星坦言。
如何招来高层次人才,建设“研发飞地”成为一种选择。在南京组建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就是一个“思路一变天地宽”的生动缩影。
2018年,为充分利用南京的人才资源,中钢天源组建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年1月,该公司通过“2022年度马鞍山市‘研发飞地’”认定。
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院长助理钱有军介绍,借助江苏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势、南京科技人才集聚优势,有利于中钢天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累计申请专利3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78项;授权专利近200项,其中发明专利57项。
▲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
除了中钢天源,安徽伟创聚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牵手苏州大学,设立苏州大学功能复合材料实验室;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市松江区,设立泰尔重工激光研究院……
在外建设“研发飞地”虽不是马鞍山的首创,但在确保“飞地”项目、人才为本地产业服务方面,马鞍山下足了功夫。

2022年3月,马鞍山市正式印发《马鞍山市支持“研发飞地”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明确“研发飞地”认定条件,对利用“研发飞地”新引进博士、高级职称等高层次人才的企业最高给予40万元奖补。

政策加持下,应运而生的“飞地”模式、与日俱增的“飞地”企业、落地开花的“飞地”项目,让人才各得其所,让高贤大展其长。目前,马鞍山市已有14家新型研发机构,未来将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在马鞍山落地转移转化。


编 辑 / 陈敏娟
校 对 / 戴国文
审 核 / 邬 刚 
审 签 / 陈 峰
总监制 / 杜维斌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