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和县?
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县
孕育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恬淡豁达,有“西楚霸王自刎乌江”的悲壮豪迈,还有“渡江战役第一枪”的惊心动魄。这座城的历史文化,在教科书中可窥见一斑。
▲ 和县文庙 资料图
这里是长三角百强的和县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有它的身影,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安徽省季度经济综合运行考核位居前列。蓄势聚力,这座城打造出近悦远来的“强磁场”。
▲ 和县经开区 资料图
时代更迭,使命犹在。
为什么是和县?
▲ 和县县城一角 资料图
政清人“和”
发展,首先从思想上破局。
一个地方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凝聚起来的共识。将视线拉至长远,如何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归根结底依靠的是干部的作风状态。而和县也有着自己的实践。——为了营造更加清明的政治环境,和县大力整治“四风”隐形变异问题,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真正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为了营造唯实唯先的干事环境,和县严格落实“慢进是退、干部让位”考核机制,多渠道、全方位考准考实干部,在排除负面清单的情况下,推动干部任用“一票认可”。——为了营造“亲”“清”有为的营商环境,和县坚持并完善项目要素保障和企业服务定期会商机制,清单化、闭环式帮助企业解难题、优服务、促发展。▲ 和县召开“转作风、提效能、优环境”动员部署会
▲ 和县蔬菜大棚 资料图
如何破题?“思变”是唯一的答案。在2023年和县新春第一会中,和县县委书记马永提出:今年的重点目标是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8%,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10%、18%,完成技改投资56亿元以上、增长4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净增30家。如何发展?制造业强县成为了主攻方向。从一个高地走向另一个高地,从蔬菜之乡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发展的坐标轴中,和县主动跳出舒适圈,矢志如山辟新地,描绘出一条向上的抛物线。
“和”而不同
发展,要从优化产业结构上找出路。
纵观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排名靠前的县(市)都是利用当地的资源、技术、地理区位优势,因地制宜、产业先行。
于县域经济而言,发展模式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因“县”制宜,找准发力点尤为关键。于和县而言,发展二产并不是从头去做,而是结合自己的区位环境优势、自然资源禀赋、生产要素特点,在大产业链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定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到底该如何布局呢?和县用三个问题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步伐。
招什么?和县的策略是——
聚焦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两大“风口”产业,主攻有机硅、聚氨酯等新材料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招引,持续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大项目、好项目。
总投资50亿元的天能年产2000万kVAh高性能蓄电池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信义玻璃智能产业园项目……一个个符合主导产业定位的“巨无霸”项目在和县先后落地、开花、结果。连续15年,和县重点项目推进获省级表彰。
怎么招?和县的路径是——
健全县领导领衔推进重大招商线索机制,建立重点招商项目“揭榜挂帅”机制,灵活采用“龙头+配套”“平台+基金”“老乡+老友”“专家+专班”等方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同盟军。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位在招商战线上奋斗多年的和县老兵,谈到多年的经验时介绍道,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园区,招商的“口碑”都非常重要。要换位思考、想企业所难,使出浑身解数,让好的项目留下来。
如何落地?和县的方法是——
强化项目洽谈落地“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明确每个项目征地拆迁、土地报批挂牌、资金到位、开竣工的具体时间,明确任务书、列出时间表、绘好路线图,确保项目按时有效落地。
位于和县经开区的宇邦年产2万吨光伏焊带生产项目,是上市公司宇邦新材“走”出苏州的第一个生产基地。项目从手续申请到项目建设用地获批仅用时30天,较传统模式一半的时间都不到,速度的背后是和县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之举。
▲ 华星生化绿色智能化制剂加工中心 资料图
打造“新格局”,开辟“新赛道”。
如今的和县,正一改过去留给人们“蔬菜之乡”的单一印象,产业发展不断向中高端攀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10.8∶36∶53.2调整为2022年的8.9∶43.6∶47.6。
响“和”景从
在苏皖两省交界处,一座乌江大桥横跨河面,串联起南、北两个“乌江”。同饮一江水,同吃一粒粟,两地人早已胜似“一家人”。
——从历史的维度来说,宁和两地人缘相亲、地缘相近、业缘相融,让两地间的关系密切到如同亲戚手足。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深化合作、深入对接、深度融合,方能让两地同心同向,携手书写新的华章。
▲ 江北乌江新区 资料图
响“和”景从,当“长三角”相逢“双城记”,将碰擦出怎样的光芒?
在安徽省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年下发的一份交通专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县人为之奋斗的缩影。
“南京至和县高速公路安徽段项目的开工建设,创造了当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3个‘第一’,即:第一个以县为主体推进实施;第一个通过双招双引采用BOT模式建设;第一个实现年内开工建设。”专报中如是记录。
这个项目有多重要?这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和县直达南京主城区的车程将从原来的一个半小时变为40分钟,缩短了一半多的时间。
▲ 南京至和县高速公路示意图
三个“第一”有多难?这样的建设模式,在安徽省范围内首开先河。用专报中的话说就是:近年来,和县在推进毗邻地区交通互联互通工作中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和县模式”。
“硬着头皮也要干,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回忆起这条高速,和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葛国庆道出了过程中的不易,和县甚至还组队去此前实践失败的兄弟县区交流学习,学习人家失败的“教训”,让前车之鉴成为后事之师。
深度融合往往离不开交通的战略协同,更离不开资源的共享。无缝对接更近“宁”,区位资源多相“和”。
对于和县人而言,一直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两年来,和县党政代表团的足迹覆盖了江苏、浙江、安徽多个地区。
看地域,无论是两百公多里外的湖州市长兴县、还是邻省的常州市溧阳市,无论是同样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滁州市天长市,还是隔江相望的南京市浦口区……和县党政代表团都先后前往,增进交流,观摩先进,寻求合作。
看内容,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人才创新和引进机制建设以及县域医共体建设……学习考察活动内容涵盖方方面面。
随着两地党政代表团、部门交流合作的不断增进,宁和长效合作机制正在建立,两地已从“有界”变“无界”,从地缘相亲的“邻居”变为携手共进的“伙伴”。
一组来自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的数据显示,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内70%的企业都是来自于南京以及长三角地区。
研发在南京,转化在和县;总部在南京,生产在和县;龙头在南京,配套在和县……这样的联合创新合作模式,正不断推动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实现两地联动发展。
04
“和”谐共生
长江自宿松县汇口镇进入安徽境内后,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五市12县,至和县乌江镇附近流入江苏省境内,全长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
从太空视角俯视,在坐标系中,以和县为原点,建立X、Y两条坐标轴,可描绘出八百里皖江的脉络图。不难看出,这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是八百里皖江汇入江苏境内的重要关口。和县乌江镇更被誉为“八百里皖江第一镇”。
▲ 鸡笼山 资料图
于这一坐标系中,和县还坐拥天门山、鸡笼山、如方山等三座历史名山,香泉湖、半月湖、如山湖等三个风景名湖,可谓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
对于这样具有天然生态环境优势的县域来说,如何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和县的实践是:
一方面,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巩固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提升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探索“生态+”的业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和”以致远,谐为共生。
全省首个县域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马鞍山市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和县)经济带发展规划》,成为了和县“ 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生动注脚。这一规划,以三年为近期,五年为远期,为和县实现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擘画了蓝图。
实现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从历史的维度,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讲好和县故事;从发展的视角,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江文化特征,着力打造长江文化的“新时代坐标”。
▲ 和县浮沙圩 资料图
将视线拉至驷马新河入江口,江堤外侧的零点公园成为了新地标。沿着江堤一路向前,新建成的浮沙圩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的城市之窗,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打造滨江生态客厅,以生态传承历史文化。
逐绿前行,驰而不息,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在一个个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举措中,我们看到了和县逐绿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以当地传统支柱型企业盘景水泥为例,仅2021年以来,该企业就投入了2亿元对3条熟料水泥生产线进行了工艺改造和排放烟气监测。
这一力度,前所未有。
▲ 和县县城全景 资料图
在历史奔腾的长河中,“和”的意义囊括了世间万物,体现在经济、人文、社会、生态多个方面。一如饱含着丰厚“和”文化底蕴的这片土地,晒出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更开启备受期许的新征程。
祝福你,和县
明天,会更好!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与和县的难忘故事
编 辑 / 赵欣欣
校 对 / 戴国文审 核 / 秦 俊审 签 / 陈 峰总监制 / 杜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