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科教师、基层全科医生评职称有了专门标准
俗话说“能力有高低,术业有专攻”。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时,常用到的一个标准就是“职称”,那怎么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为人才创新创业松绑,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呢?近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元春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我市职称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破除所有制、地域、身份、学历资历、岗位等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完善评标标准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
职称改革重点是三个倾斜
在过去的职称评定中,不管你是在大学还是在医院,或者是在科研院所和乡镇基层,都需要有论文,有外语,有计算机等等。大家都知道,对很多事业单位职工来说,职称就意味着一部“通关升级史”,如果没有职称,也就等于无法晋升。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可以说它是推进人才评价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到重庆来说,该如何深化,如何破题呢?
陈元春表示,我市职称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分别于2001、2009、2015年进行了三轮职称改革,不断破除所有制、地域、身份、学历资历、岗位等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完善评标标准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一轮职称改革重点是三个倾斜,一是向科技创新人才倾斜,改变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单一、偏于理论研究的倾向,加大了创新成果的指标权重。要把他们的成绩、他们的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里,写在田间地头。二是向企业人才倾斜,企业人才申报评定高、中级职称不受单位所有制、岗位和评审通过率限制。三是向基层人才倾斜,建立了乡村学校全科教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等基层人才评价机制,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组建专门评委会,制定专门的评价标准,完善服务基层最低年限、离开基层后职称转评确认等政策措施。
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
陈元春表示,从去年开始,他们就已经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分类细化评价标准,分类设置各专业高中级资格申报条件。尤其是分层分类设置论文条件,有的专业将逐步淡化论文要求,主要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不搞“上下一刀切”。近年来,已有一批职称新政策出台,如将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改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探索了向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下放评审权,完善特殊人才、海归、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建立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技师)“双师”职称评定“立交桥”,畅通非公经济组织职称申报渠道等等,进一步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活力。
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可创新创业
通过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横向上打开了职业壁垒,纵向上打破了“天花板”,而除了专业人才的创业创新,对于原来在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或者兼职创新,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允许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选派、挂职创新创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和离岗创新创业,并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通过设置创新型岗位和流动岗位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陈元春表示,具体来讲,在工资待遇方面,对人才的激励报酬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与此同时,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收入水平。近期我市还将出台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为单位做大分配“蛋糕”提供政策空间。
此外,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带项目、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经单位同意,3年内保留享受基本工资待遇。下一步,还将细化离岗创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政策。
“鸿雁计划”引进海内外英才
据陈元春介绍,除了激励本地人才,“引智”也是我市搭建人才高地的重要内容。今年上半年,重庆专门出台了引进海内外英才的“鸿雁计划”,重点锁定在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特色效益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将引进人才分为A、B、C三类,对这三类人才分别按其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额度的2倍、1.5倍、1.2倍奖励,奖励标准最高分别不超过200万元、100万元、30万元,并对他们的居留签证、社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
编辑 | 曈酱
往期热点
扫码下载重庆商报上游财经
第一时间关注最有价值的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