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老人影响全世界半个世纪!昨天他又创下一项新的世界奇迹!
商小妹说
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妥妥的吃货
怎能不爱吃米饭呢?
说起米饭,就不得不提
上世纪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
他通过发明杂交水稻提高了
我国水稻产量和抗旱抗病虫害能力,
一举解决了我国日益严峻的粮食供应问题。
今天一早,又被这个男人刷屏了
据科技日报消息,10月15日,记者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15日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了该省科技厅组织的测产验收。
平均亩产1149.02公斤
即每公顷17.2吨
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该示范基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是全国第六期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示范点之一。该地区全面无霜期达205天,活动积温达4371.4摄氏度,年降雨量在594.4毫米左右,属轻度盐碱土地。
据了解,测产专家组,由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土壤肥料总站、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市农牧局土壤肥料站等单位的7名专家组成。
专家组对该基地种植面积达102亩的“湘两优900”百亩高产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专家组在现场考察基础上,随机抽取了3块地进行人工收割、机器脱粒、实打实收,总收面积3.126亩,三块地亩产分别为1181.00公斤、1129.68公斤和1136.38公斤,平均亩产1149.02公斤。
据在现场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宋春芳介绍,品种整个生育期表现良好,10月5日初步实收测产数据显示,亩穗数19.5万,成穗率78.6%,每穗粒总数304粒,结实率90% ,千粒重25.5克,穗粒数273.6粒,预测亩产理论产量在1357.4公斤。
在前段时间
另外一条关于袁隆平的消息
也刷爆了网络
袁隆平研发的“海水稻”试种成功
最高亩产620.95公斤
你或许不了解这有多大意义
简单来说:现在海水也可以种粮食了!
往大了讲
世界142.5亿亩盐碱地
中国15亿亩盐碱地
都可以“变废为宝”,种植粮食
如果在一亿亩盐碱地上推广海水稻
按亩产300公斤保守估计
年产量至少能养活8000万人
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你或许更不了解的是
就在前不久
这个朴素的87岁老人
刚刚攻克了水稻去镉技术
大米去镉是个什么?
如果你知道1931年震惊世界的
日本富山县“骨癌病”镉米事件
就知道大米镉污染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
轻则咳嗽骨折
重则痛不欲生,自杀解脱
而这一未引起国人足够注意的镉米污染致病
被袁隆平悄不声息地化解
“这样的男人,放在古代都能封神。”
87岁的袁老
却从不在意这些虚名号、大派头
他留给人的身影总是步履匆匆
弯腰穿梭在稻田之中
穿35块的衣服,买10几块的领带,我们似乎早习惯了他填饱全球十几亿人肚子的成就,而开始慢慢将其遗忘,甚至还有人觉得我们早已丰衣足食,他干这些就是“吃饱了撑的”。
但其实在国外
他是满世界跪求的国宝级男人
连走在非洲街头都会有人认出
亲切地喊他“父亲”
或许,我们真不该将他淡忘。1953年8月,袁隆平被分配到偏远的山村教书,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来到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待,就是16年。期间,他眼看一个个因饥荒水肿的病人倒下,他心疼得辗转反侧,却又无能为力。
一幕幕残酷场景,让他下定决心,发挥自己的才智,培育出亩产800斤、1000斤、甚至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
可这一世界性的难题,谈何容易?日日夜夜苦苦寻觅,他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杂交水稻”。欣喜若狂的他精心培育试种,却以失败告终。
1964年,他又好不容易找到6株雄性不育植株,但依然没有得到希望的结果。
袁隆平不忍放弃,他捡回来几兜秧苗,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但辛苦保留下的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袁隆平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1970年,试验田所在县城发生7.2级地震,人们纷纷撤离,但袁隆平就是不肯走,“我的试验田就在这,我往哪走?”
阵阵余震里,他在田边搭了个棚子继续研究,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研究出了“野败”,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正是有了“野败”
才有了养活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
那时不比现在
饥饿还是全球性的难题
全世界有8亿饥饿人口
每年有1万多名儿童活活饿死
全世界都在寻求解决饥饿的良径
“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美国、日本等当时科技发达的国家,从1926年开始急不可耐投入大笔资金、设备,研究杂交水稻的培育,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
当他们听闻中国人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先是质疑、震惊,确认这一消息后,赶紧打听是谁,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名乡村老师。这对他们的“打击”不言而喻。
年轻时的袁隆平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亲自引到袁隆平走上主席台,随之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全场起立掌声雷动。
各国的专家一致认为:袁,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
而在国内,袁隆平也获得国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转眼1988年
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这国外人眼中的“东方魔稻”
让他们吃惊又羡慕不已
美国、德国、法国等等几乎全世界国家
都在排队请袁隆平讲课指导
世界粮食奖创立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诺曼·博洛格在世界粮食奖颁奖仪式上与袁隆平握手致意,亲自给他颁奖。
2006年,他还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被提名诺贝尔奖。
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章,但老头子本人却没有被各种荣誉堆得高高在上,坚持在一线做科研。
有次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成名后的他依然低调,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拉小提琴
打排球
玩象棋
输了还像孩子般耍赖皮
学游泳
救人是唯一的动力
连今年被曝光的“豪宅”
也堆满了科研仪器
被他全部用来搞科研
没有一点住宅气息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里,钱够用就行,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东西。”
1998年,湖南一家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但他却坚持不注册。
偶尔出差逛街,也买几十块的便宜衣服,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但在科研方面,他却“大手大脚”,毫不抠门,早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他的1.5万美金,他就全都拿出来,成立杂交水稻基金,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我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为了这个有些浪漫的梦
他如今一把年纪
还在学英语
只为跟国际最前沿的科技接轨
或许他就是有些人说的
“吃饱了撑的”
但吃饱后的老人
不是躺着刷娱乐新闻
而是心中记挂着千千万万挨饿的人
87岁的高龄,还能搞科研
接二连三攻克难关,出创新
把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
给世人带来一次次震撼惊喜
他才是我们心中的真男神
来源 | 科技日报、微信号“环球网”、艺非凡
编辑 | 曈酱
往期热点
扫码下载重庆商报上游财经
第一时间关注最有价值的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