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富二代”借600元起家,今天增值1亿倍,秘诀只有6个字 !

2018-01-19 正和岛整理 正和岛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国内房地产调控的双面夹击之下,家居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有一家企业,不仅营收连续四年增长,战胜国际巨头,2018年1月17日还登陆A股,开盘即涨43.99%,市值曾一度高达580亿,是首家横跨港股和A股的家居零售企业,成为家居流通行业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敲钟仪式上,“鲁班”现身,意味深长

它就是红星美凯龙,这家企业的名字有点“土洋结合”,创始人车建新的成长轨迹也与品牌极为契合:出身普通农家,根生于传统文化,却不甘平庸,不断求新求变。

曾有媒体这样评价车建新:“温文尔雅,总是带着笑意,没有行业老大的飞扬跋扈,反而闪烁着若隐若现的天真。”


1

精神“富二代”的六字箴言

1966年,车建新出生于江苏常州。祖上本是扬州人,从爷爷那一代迁徙至常州金坛,几辈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爷爷40岁因风寒早逝,那是整个家族最悲哀的一天,却也成为家族的起点。

车建新的父亲12岁即负担家计,放牛、割草,到工地上做小工、学瓦匠。“勤劳是我们的传家宝,父亲永远是天不亮就起床去干活,母亲操持家务,也非常勤劳,她有句口头禅, ‘西北风也要到大门口去吃’,就是要我们肯到外边去吃苦。”

虽然父母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勤劳、正直、俭朴”却是传给儿女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我是精神上的富二代,靠这六个字开花结果。”车建新总是这样说。

其实,除了六字箴言,车建新从父母身上学到的还有情商和眼界。

那个年代,木匠是个好行当,车建新的父亲在工地上做得不错,成了工头。有次车建新跟人家吹牛说:“我以后只要跟爹爹混就好了。”这话被父亲知道了,一顿臭骂:“你现在就想依靠我混一辈子了啊?我都还没混好呢!”

为了让几个孩子既有一技之长又有所差异,父亲让车建新的哥哥学了瓦匠,而车建新学习建筑木工。从那时起,车建新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危机意识。

车建新的母亲教会他的则是一颗利他的心。拜师学艺后,母亲从未让他干过自家地里的活儿,而是让他帮师傅家里打杂。白天,他殷勤地给师傅端茶倒水,晚上,也给师傅师娘擦地做饭,农忙时还帮着务农,鞍前马后地把师傅一家照顾得妥妥帖帖。

43 34728 43 15231 0 0 4348 0 0:00:07 0:00:03 0:00:04 4347

就这样过了半年多,师傅终于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教给了车建新。一年后,打墨、挂斗、吊线、画图他样样精通。1986年,20岁的车建新就已经带出了5个徒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

后来,车建新自建大卖场遇到钉子户,也是靠这招摆平了拆迁。他用当时的“豪车”桑塔纳每天接送这个钉子户上下班,坚持了3个多月,最后把钉子户给感动了。当然,这是后话。

朴实的父母还教会了车建新创新。父亲在盖房时,将原来内山墙的木质结构大胆改用水泥结构,至少节省了一半的建筑成本。家里分的田比较偏远,但母亲每天总是乐呵呵地去田里干活,每一趟总不让担子空着,去时将猪灰带去做肥料,回来时担回田里的庄稼或土块。她常说“算计不好一世穷”,“算计”就是巧干,就是用智慧去创新。

这一切,为车建新日后的创业之路埋下伏笔。

2

巧妙腾挪与“第一桶金”

建筑木工出师后,车建新又开始学细木工,做家具。开始,他只做碗橱和椅子,放到板车上运上船,再运到60多公里外的常州集市上卖,只是生意一直不算好。

但机会从来不会让做足了准备的人等待太久。1986年底,一家家具店的老板找到车建新,问道:“会不会做组合家具?”为了把握机会,没做过组合家具、也没本钱的车建新还是把胸脯拍得响亮,应承了下来。

老板走后,车建新立马跑到大姨家,软磨硬泡地终于借来600元钱。之后,他又跑到常州第一木器场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后来验货,全部合格!因为高兴,老板还多支付了200元。也正是因为这200元,车建新产生了更大的野心,“家具大有搞头!”

1987年,车建新带着5个徒弟在常州开起了青龙木器厂。慢慢的,整个常州都知道了车建新。生意越接越多,他开了第一个家具门市部,而且开始联系南京的业务。22岁便赚到了人生第一个50万。

1991年,车建新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在南京租下一个军工厂,建了大型家具专营商场“红星家具城”。一次饭局上,车建新听厂长谈到一笔三方债务:厂里欠村里1700万,村里欠银行2700万,银行为了追这笔三角债,决定将1700万贷款转办给厂里。6年内厂里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且前三年还不用付利息。

车建新一听,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兴奋得三天没睡觉,想借机“巧租”厂房,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签一份四方协议,让银行把村里的1700万债务转成贷款借给自己,车建新每年支付厂里800多万租金(原来租的营业用房),抵掉1700万,把工厂欠村里的划清,再用同样的方法把村里欠银行的划清,用自己的租金扩建商场。

方案一出,开始银行、工厂、村里都不同意,他就一家家去说服,让大家清楚以自己的生意,是最有可能还上这笔债务的,给各方减负。最终说动了另外三方。

一番腾挪,车建新的钱还有剩余,又在常州盖了新商场。之后他再把常州商场抵押给银行,借了2000万,到上海盖了商场。这次资源的巧妙整合,成了红星真正意义上的 “第一桶金”。

3

一次战略性的自我对话

之后车建新快速扩张,但由于人才、管理、资金流动都跟不上,所有问题都扛在车建新的肩上,再加上外部市场的竞争加剧,利润变得越来越低。1995年底,矛盾集中爆发,24家连锁店中有14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车建新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家具王国差点分崩离析。

就在这时,常州经贸部门组织了一个民营企业培训班,要到美国参观学习半个月。于是车建新就随团去了美国。在美国,他先后参观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十几家零售巨头。当得知洛杉矶的沃尔玛卖场一天流水就高达2000万美元时,车建新顿悟,也许以大型的Mall作为经营方式才符合时代发展和消费者需求。

但适不适合车建新呢?“我是做工厂出身的,对工厂是有感情的,”纠结的车建新想求助父亲,可惜父亲早已经不在了。

后来,他把自己带入了父亲的角色,完成了一次决定人生命运的对话:

“父亲,我该怎么做?”车建新以儿子身份问道。

已为人父的车建新回答到:“你就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一次“对话”,车建新放下心理包袱,把工厂关掉,开始专心做起了商场。

多年后回首,车建新才发现,失败和成功有时真的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1997年,红星美凯龙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家居Mall诞生。

彼时广告行业还不够发达,做生意最讲究的是位置,但车建新租了一间仓库,没有门面,不但不临街,反而离马路有一段很长的通道。

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车建新的商业头脑发挥到了极致。他先是把临近的2间门面租下来并拆掉,扩大了可用空间,把场地缩进来做成了一个停车场;接着,他在两旁造了2架楼梯直通二楼,以方便消费者;在开业前,车建新在中央路两侧,做了100个灯箱广告用来指路。

“虽然门面有限,但是灯箱一做,一下子家喻户晓了。”车建新回忆道,“我在南京一炮打响。”

2000年,红星开始自主拿地、自主运营商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截至2017年6月30日,车建新经营着214家商场,入驻了28个省级行政区的150个城市。

4

不断升级的“技能包”

车建新是个善于观察,乐于体验的人。一有灵感,他就会把关键词随手记在小纸片上。有时手头没纸,干脆就写在自己名片的背面,在路上或临睡前还会拿出来再思考。

红星美凯龙的很多关键决策,甚至都来自于某次体验后的灵机一动。比如,当年决定开连锁店,是因为陪女儿去吃肯德基,发现连锁模式的商机;红星美凯龙宏大精致的建筑外形,灵感也源自太太的化妆品盒以及陪母亲去寺庙的经历。

当年设计商场时,如何让商场有知名度,让人信任?

车建新首先想到了寺庙,各种佛像建得高大雄伟,无形中制造了一种宏大威严的氛围,使人敬仰;后来,他去看了很多高楼大厦,意识到,一个宏大的建筑,不但有助于知名度的提升,同时也能让人产生信任感。做生意,信任才是真正的流通货币。为此,他的第一步,就是把店建大。

除了大,车建新另一个要求就是“美”。提升品牌,进行包装,成为了他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车建新喜欢保养。但用护肤品的时候,他经常会觉得男士的没有女士的好用,后来就经常会用老婆的护肤品。用着用着,车建新观察到,女士化妆品的盒子、外包装、瓶身都很精美,而这实际上对化妆品的消费很重要。“要让商场外观像化妆品一样美,让人喜欢,这就是商场的最早设计理念。”

到红星美凯龙的第九代商场,更是聘请了巴黎戴高乐机场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操刀设计。

对于设计,车建新向来不吝手笔。“别人找设计,可能只会花1份设计费,给最后中标的那个,但我愿意花5份设计费,叫五个有名的设计师设计,再从五个中得到启发,进行优选。”

一路走来,车建新深知惟有学习才是企业立于不败的法宝。他的“技能学习清单”,就是他的成长史。

早年,他先学建筑木工,后学家具细木工,既懂建筑,又懂设计。建商场以后,要学的技能更多了,譬如:早先南通一家商场的下属无理闹事,要打官司,倒逼车建新去学法律;商场的产品要卖出去,他就去学营销;要做广告,他就学广告;要融资,就学金融;要控制成本,就学财务……不仅如此,在企业里他也致力于建设学习型团队,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高达200多万元。

公司之外,车建新还大力倡导学习型家庭,为此做了两件事:一是为365位管理人员的家庭送上一只书柜;二是从2002年开始,由企业出资,统一为100多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家庭聘请保姆,让他们能有更多时间用于学习,而不为家务所拖累。

5

结语:我是谁?

时至今日,车建新还保留着一个习惯,时刻向自己发问,直击内心。比如,在激情澎湃地决定某个项目时,他会问“我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吗?”;当设定了某个远大目标后,又马上会问自己“我今天起步了没有?”

不仅如此,他每周都要问同一个问题:我是谁?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终极之问,伴随了车建新的三次新生:27年前,他的答案是“一个好木匠”;过了5年,答案是“一个勤劳的生意人”;现在,答案是“一个用心做事的人”。

从手艺人、生意人,再到追求事业的人,这种不断的自我设计、自我超越,就是车建新认知自己的过程。通过不断追问,车建新才能时刻清醒与更新。

最近几年,车建新越来越不像一个商人,而像一个学者、艺术家。现在只要在上海,每天晚上9点,他会和家人一起散步,他说“一个人不管房子有几套,家具有多贵,但‘居’终究只是景,‘家’才是能不能乐居的关键因素。”

所以,虽然家财万贯,但车建新更想留给下一代的却是“体验的智慧”。他花了五年时间写完三本书,记录自己对成长、生活和生命的全部感悟。车建新“克隆”了自己,希望能在企业和家族中一直传承下去。

作者:朱明琪

来源:正和岛(zhengheda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