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同志是如何保持乐观的?

正和岛 2022-05-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传达室 Author 一致通过的陈老师

作 者:一致通过的陈老师

来 源:传达室(ID:chuandashi123


最近,我的心情很差。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好多地方物流停摆,公司的业务大受影响。原本的销售旺季,反馈上来的数据却惨不忍睹。关键面对这种情况,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选择等待。

真的是一整个emo住了。

消极的情绪就像一片沼泽地,一旦陷进去,沉下去容易,拔出来困难。

我想我还是看看书吧,重温一下江同志的故事。我知道他历来是乐观主义的,也许能学到一点,人生的经验。

一汽的解放牌汽车下线

时间来到了1954年11月,时年28岁的江同志从位于上海的一机部第二设计分局(现为中国联合工程公司),调到了长春市郊筹建中的第一汽车制造厂。

从十里洋场到东北大地,生活上的差别非常大。

在上海时,二分局的办公地点先是在外白渡桥旁边的上海大厦,后是在外滩的太古洋行,都是极尽繁华的地方。

在老同事描述里,他们在上海过的完全是都市白领的生活:

晚上下班坐车到淮海路走走,在西餐馆里,一碗罗宋汤,一块足足一厘米厚的大牛排,外加免费的面包、红茶,总共才七角钱。要娱乐嘛,电影院一张门票才三四角钱。

上海大厦

这位老同事名叫谢启增,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宁,作为技术人员和江同志一起来到了一汽。

创业初期的一汽,不要说罗宋汤和大牛排,就连热水都时有供应不上。“冰天雪地,渺无人烟”的环境里,甚至还有同事夜里在宿舍的门口,遇到了双眼发绿的疑似狼的动物。

谢同志感到非常不适应,情绪低落。江同志经常安慰他说:

汽车厂正在建设当中,目前我们遇到的都是暂时的困难,以后会好起来的。

说这话时,江同志的生活现状其实也不怎么样。

他在上海时就已经当科长了,但在这里不得不和六七个人一起挤集体宿舍。宿舍里环境如何呢?有一位室友回忆道:

房间里床挨着床,行李和洗漱用品都放在床底下,十分拥挤。我记得江同志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Please move the bed(请你把床挪动一下)”。

虽然眼下的条件差,江同志相信困难是暂时的。

原因是什么呢?

一汽是1950年代“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苏联援建、政府投资,未来怎么会不好呢?

乐观不是盲目的,它建立在对事物的分析判断上。

结果,大约只两三年后,一汽的职工公寓楼就拔地而起。而且,一汽对知识分子的待遇格外好。

岚清同志当时也在那里,分到了一套两居室。

他在书里写道:“公寓房中不仅有厨房、有热水、淋浴,还有木质地板。”这样的居住条件当时在全国范围里,也是领先的。

江同志比岚清同志的级别高,他分到的是一套三居室,在66栋6单元4楼。

一汽早期建筑

不要误以为住上了好房子,就不会饿肚子。

1959年,江同志刚上任动力分厂厂长不久,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

一汽是全国重点企业,职工的基本口粮还是得到保障的。江同志在厂里是处级干部,每月还有1斤白糖和两斤黄豆的额外补助。

但他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主要是家里人口多,负担重。那套三居室里住着妻子、两个儿子、岳母连他五口人,还要接济两个妹妹和一个侄儿。

那几年,江同志常常要挑灯夜战开会到很晚,开完会没有宵夜吃,逐渐地就饿出了胃病。只要一饿就胃痛,痛得不行了也只能管周围人要块饼干顶一顶。

另据厂办秘书李桂芳回忆:

夏天单位低价卖香瓜,第一次江同志登记买了几斤,第二次就不买了。我劝他,就买几斤给孩子吃吧。江同志不好意思地说,不买了,日子要算计着过,“贪贱吃穷人”。

当时,江同志有一个非常朴素但明确的愿望,曾与别人闲聊时说起:

什么时候能一天吃上一只鸡蛋就好了。

尽管肚子里没有油水,但在几乎所有同事的回忆里,江同志都是充满能量的:

他牵头办起汉语拼音培训班,跟一拨有大学学历的工程师一起,学规则、做作业,背诵“前音轻,后音重,两音相拼猛一碰”的口诀。

他在寒冬下乡的闷罐车里,又黑又冷的环境下,指挥大家唱起一首又一首革命歌曲。这些歌,有的如今被列在B站一个“专治丧病”的歌单里。

他还张罗下属的结婚,在某个美好的周末临时布置、挨个通知,迅速邀集了十几位同事,并且亲自担任证婚人,为一对新人安排了一场热闹而简朴的婚礼。

投入到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快乐;沉浸于艺术,从美好的事物中陶冶情操;融入到群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乐趣。

这些都是乐观情绪的来源。

与职工篮球队合影。《他改》收录了这张照片

我曾听到过一种说法,说有两种乐观主义。

一种是基于对道路的乐观,认为当下走的路是正确的;另一种基于对结果的乐观,确信事情会有正向的结果。

而江同志的乐观主义,似乎是两者兼具的。

1961年秋天,困难时期还没有过去,不仅食物匮乏,煤炭供应也变得紧张起来。一汽的热电站是烧煤的,煤炭供不上,会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0万员工过冬取暖也成问题。

领导果断决定:热电站改用燃油发电,立即着手进行技术改造,在严冬来临之前完成。

作为动力分厂的负责人,江同志责无旁贷担任“烧油工程”的总指挥。

这一年9月初的一天,分厂外的工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江同志作为总指挥,做了激情的动员报告,大家的干劲一下被鼓起来了。

群众是动员起来了,关键的技术问题却还没解决。

技术科的副科长周怀飞同志觉得工程要求高,相关技术又从未接触过,感到忧心忡忡。

江同志其实心里也不是100%有把握,不过,他对周同志说:

我们思想上不要有负担,只要下决心钻研,一切陌生的事情都是可以学会的。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即使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领导和群众也是会谅解的。

这话一说,周同志的思想疙瘩马上就解开了,技术方案在随后取得了成功。

事实上,江同志也并不是口头上的乐观,他也懂技术,参与到方案制定的具体环节。

真正的乐观主义者,都是行动派。遇到问题不绕道走,积极主动去解决它。

几乎与“烧油工程”同时,还有一个“食堂事件”。

有职工举报,分厂食堂的饭菜经常缺斤少两。调查发现,原来是食堂管理员把饭票往自己的兜里塞,炊事员也有悄悄往自家拿馒头的。

这件事正发生在一汽号召“政治进厨房,领导下食堂”的时期。

一汽食堂老照片

人吃不饱饭,是要出大乱子的。

江同志果断决定,撤掉原来的管理员。

毫无疑问,这是得罪人的事。可不得罪少数人,怎么会让多数人满意呢?

江同志很快重新选定了一位管理员。他叫郭忠臣,很年轻,不会做饭,也没有结婚。对这个岗位,郭同志起初很没有信心。江同志对他说:

你是去抓管理,又是单身没有后顾之忧,要敢抓敢管,我给你撑腰。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小小的食堂管理员也不例外,

江同志选对了一个郭同志,食堂很快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职工又能吃上足量的饭菜了。

一个“烧油工程”,一个“食堂事件”,让江同志在分厂的职工中深孚众望。在一汽的岁月里,他用自己豁达、热情、实干的乐观精神,感染了许多人。

厂办秘书李桂芳后来感慨道:

每每回忆起当年在江同志身边工作的往事,我还激动不已,因为那是一段我一生中永远不能忘却的美好日子。

在离开一汽前的一次群众评议会上,一位老工人还站起来说:

江厂长,你不该在这儿当厂长,你应该去当部长。

在他的眼中,部长或许就是他能够想到的,最大的官了。当然,后来的事实表明,老工人的乐观程度还是不够啊!

好文推荐:



排版 | 米小白
审校 | 奇遇   主编 | 孙允广

正和岛新媒体

(ID:zhenghedao)


面向中国商界决策者的新媒体,解析商界大势,聚焦商业价值,助力企业家持续成功,让新商业文明的曙光温暖世界。


关注正和岛,和270万企业家、管理者一起,看透商界大势与大事。


《任正非:面子是给狗吃的》


《马化腾凌晨4点看产品,马云一年飞行1000小时:成年人的牛逼谈何容易》


《王林:此次疫情,对所有企业都是一场倒逼》


《张瑞敏,自以为非》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