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人在江边打拼了大半辈子,多亏了他们,武汉的水岸线美了……

长江日报融媒体 长江日报 2019-08-05

4月18日,位于晴川假日酒店旁的扬子江旅游码头拆除。这个最具有武汉旅游轮渡特色的码头,依依惜别武汉核心区。


晴川假日酒店是上世纪80年代武汉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物,扬子江码头也成为武汉人出行的一个重要码头,是一代武汉人磨不去的记忆。


晴川阁下的武汉扬子江游船有限公司码头,码头上曾长期停靠着扬子江乐园号游船 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然而近几年来,武汉长江和汉江的核心区的港口码头数量非减反而增加,非法码头无序发展一步步蚕食江滩资源,严重制约江滩公园的建设和提升。


2018年12月15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会上发布了《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总体方案》,部署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工作。


码头少了,一条优美的水岸线显现了出来。但背后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武汉人都该了解……


1

难以接受,却选择主动配合


2月20日,武昌区打响了拆除码头“第一枪”,拆除武汉港务集团汉口港埠分公司武北码头。


武北码头有70年历史,这个码头承担货物装卸、水上货物过驳、水上大型吊装等业务,业务遍布长江中下游,延伸至汉江流域,是个标准的货运码头。


2月20日,武汉港务集团汉口港埠分公司武北码头拆除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从龙王庙到王家巷,原来一字排开11个码头。截至目前,其中8个货运码头已全部被拆除。


站在干干净净的堤边,微风拂面,河水清清,一望无际,赏心悦目。


4月17日,航拍汉阳南岸嘴、汉江晴川桥、龙王庙一带,干净整洁大气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记者在去年11月20日来探访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


从沿江大道龙王庙到武汉关,2公里路程内密密麻麻排着近10个码头,几乎每个码头都在江边停有趸船,船身油漆斑驳,船上大都有铁皮房屋,十分破旧,靠近码头岸边还有码头公司建设的低矮楼房。


码头职工对这些码头有着割不断的情结,现在要拆除搬迁,从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但为了提升城市滨江生态景观,职工从不理解到主动配合,牺牲小家为大家,从船上搬迁到岸上,为江滩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


3月24日,华中水下工程有限公司拆除鄂航六码头,将百年趸船迁到新洲双柳处理。值完最后一班的守船员张亦建,和老船合影后扛着行李上岸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2

抹不去的那些美好记忆


4月10日上午,王家巷轮渡码头的一艘趸船缓缓迁离岸边,向江夏方向驶去,王家巷码头的百年历史落下帷幕。


谢幕前夕的王家巷轮渡码头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进入21世纪以来,武汉桥梁进入高速建设时期,汽渡优势被弱化。停运前,武汉汽渡每天最多只有10多辆汽车通过,往返人员只有1000人左右,主要是一些电动车主。


童小汉和妻子做的是小本生意,骑电动车搭轮渡去店里、去汉正街打货最划算。如今轮渡停运,他们说下一步怎么办还得好好想想 长江日报记者陈智 摄


时间回到1978年,武汉的长江上只有一座长江大桥,公交线路只有50多条,武汉人过江多半依赖轮渡。武汉是在全国内陆内河率先开通过江轮渡的城市。


1983年6月6日,武汉市首条汽渡航线汉口三阳路—武昌月亮湾通航。在长江二桥正式通车前,渡运俨然成为武汉过江交通的绝对主角。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武汉3条汽渡线,日均渡运车辆1万辆,月收入150万元。


“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水运文化和武汉的城市形象密不可分,武汉轮渡见证了武汉城市的发展,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武汉人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从轮渡窗户向外看武汉江景 长江日报记者陈智 摄


3

他们愿为城市发展顾全大局


3月20日上午,位于汉阳区琴台大剧院附近的中科院水生所码头搬家,从汉江下游的古琴台搬迁到月湖桥上游江滩。


中科院水生所码头存在100多年了,中科院水生所两艘船都历史悠久,趸船是1997年就建造,科考1号船是1992年下水。科考1号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航行,可以航行到c航区,主要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考察,还负责江豚白鱀豚等考察工作,为科考工作立下功劳。


中科院水生所码头搬家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3月31日,位于王家巷附近的武汉海事局公务码头港14码头被拆除,开往长江二桥下游公务码头集并区。这是武汉市港口码头岸线优化调整拆除的第一个公务码头。


港14码头以及武汉海事局的趸船在此有很多年了,主要是供海事局水上执法大队停靠船舶的地方,这些船舶主要用于水上搜救、水上交通执法。


武汉海事局公务码头迁离,不少市民驻足相送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不仅中科院、武汉海事局,中铁大桥局也积极支持武汉码头优化调整。


4月19日上午,中铁大桥局晴川码头趸船离开武汉,前往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船舶分公司。中铁大桥局晴川码头于上世纪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建成,为建桥施工船舶停靠基地。


晴川阁附近的码头 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公务码头是这次优化调整的重点,尤其是中央在汉单位的公务码头。还岸于民,对落实长江大保护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他们纷纷表示愿意积极配合、顾全大局。


4

“舍小家为大家,应该的”


曾经武汉的汉江水面,自晴川桥至长丰桥一带,常年停泊着近百艘用于居住的趸船、水泥船和木船,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水上群落。


船主吴又平的“水上人家”是其中之一,硚口区政府领导和指挥部同志多次上门做工作。想通道理后的吴又平很惭愧,跟妻子和儿子商量后,主动将码头拆除。


拆除后的这一区域进行了景观提升工程,如今建成供市民休闲锻炼观景的公园。


2016年7月汉江晴川桥下的“水上人家”(上)如今已变成公园(下)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苗剑 摄


4月3日,有38年历史的汉江船厂从集家嘴迁走了,拖到汉川处置。在汉江船厂生活和工作了16年的船长袁恿腾,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汉江船厂拆迁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汉江船厂是岳父朱福详创办下来的,朱福详是江苏扬州人,从小学得一手造船技术。部队转业后分到江汉区劳动服务公司。80年代初,单位成立由他牵头的汉江船厂。2007年,袁恿腾接手当船长,2009年船厂改制,成为汉江下游最大的一家民营船厂。目前汉江船厂的修船技术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还是比较有名气的,很多大型船东和中央企业、船舶公司,都找他们。


袁恿腾告诉记者,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老码头、老船厂的功能逐渐衰落,外观也很破旧,与武汉城市城市形象不匹配,与城市社会的发展不相称,武汉启动对港口岸边进行整治,作为这些船厂老板,他应该大力支持,“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己的利益也是应该的”。


2018年7月的武昌江滩(上)和2019年4月的武昌江滩(下)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一声令下

码头之城蝶变为滨江新城

为雷霆万钧的铁腕整治点赞

为背后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们点赞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出品:长江日报融媒体 编辑:王戎飞 校对:彭艳

投稿:cjrb027@qq.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