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协作系咩嘢——善导TAF会议协作工作坊
对于参与式讨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一个协作者,我们怎么去协作大家参与式讨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怎么设计会议流程?协作者在会议中的权利有哪些?在刚刚过去的TAF参与式议事培训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学员,一起完成了4天关于这些问题的学习。
6月14日-17日,善导TAF会议协作工作坊在善导办公室举办。来自不同机构、不同议题领域的16位伙伴,在善导协作者大头和Heaven的带领下,共同研习了如何用协作(Facilitation)的方法开展一个会议,也从会议本身进行延伸,探讨了各自机构内部的决策文化。
从我变成我们
第一天上午,协作者Heaven通过空间游走、寻找学习伙伴、建立家庭组等方式让参加者迅速打开自己,在学习的场域中找到自己的伙伴。
这不仅仅是一个相互介绍的过程,于这四天的我们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社群建立的过程。我们希望来到工作坊学习的各位伙伴不只是认识彼此,也能够在这里找到相互支持和陪伴的土壤,激发团体内部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能动力。
协作者的基本素养
在开始正式的学习之前,协作者Heaven收集了大家对接下来四天学习的期待,并且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让大家了解彼此在过往工作中的会议经历,以及对参与式讨论的认识。
△ 通过站位了解大家的会议经历
有参加者提到,在过往的会议中也尝试过收集大家的想法,但当分歧和争端出现的时候,却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陷入僵局。对此,协作者大头回应:
诚然,在参与式讨论中,每个参加者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见解,而协作者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让讨论得到充足的空间,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到和理解。
这需要协作者具备七个基本的能力:聆听、简要表述、提问、追问、厘清、归纳和整合。
在第一天下午,协作者Heaven带领大家分别练习这七个基本的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协作者告诉大家怎么做,而是大家在体验和练习之后,自己思考、总结和相互分享的结果。
我们相信在过往的经历中,参加者已经有了这些基本能力的基础,而协作者要做的是通过带领大家进行实践和练习,将其进行提炼和整合——每个人都可以是知识生产的主体,学习社群中的每个人都可以相互激发,而非依赖于外部的知识输入。
△ 参加者体验中
协作者工具箱
第二天上午,大头和Heaven作为协作者的角色,带领学员们进行开会讨论,共同策划最后一天学习结束后的庆祝环节。
由于会议的产出切实关系到最后一天的议程安排,学员们真的需要将共同策划的庆祝方式付诸实践,因此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异常投入。头脑风暴、写便利贴、整理归类、提取中心词……大家在协作者的带领下,一步一步达成最后的共识。
△ 现场学员团队共创中
对于协作者来说,工具是将自己的理念和价值付诸实践的重要一环。这种“团队共创”的工具,让协作者得以将个人的修炼带入到会议中,推动团体的共同参与。
通过对整个会议过程的体验和复盘,学员们也学习“钻石模型”——团队讨论会经过“发散-中间经历动荡-收敛”三个大阶段。作为协作者需要去感知团队讨论的进程,在“发散”期间帮助与会人员尽可能地生发出更多的想法,“动荡”期间则帮助大家厘清和理解的思考,“收敛”期间带领团队达成最终的共识。
△ 现场学员复盘团队共创的过程
与此类似的工具还有很多,在现场,协作者Heaven也让大家去讨论协作者工具箱中还可以装下哪些东西,最后将大家讨论的成果放在一个框架中进行总结。协作者的工具可按照“工具、社群、基本素养、实践任务”四个维度进行划分,它们相互结合,共同将协作者平等、尊重等基本理念落地在每一场团队讨论当中。
协作者视角的会议
如何设计一个会议的流程?如何明确会议的目标?在会议中协作者应该提出哪些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在第三天,协作者带领大家去讨论这些问题。
协作者大头在分享善导以往工作中的经典案例的同时,也激发学员们去回看自己过往的会议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重新进行设计。
△ 协作者大头和Heaven
谈到会议目标设计的时候,一位学员提到自己一次会议协作的经历:原本按照流程设计,每位参加者只有3分钟的发言时间,可是由于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够明显感受到一位参加者的愤怒,因此所有人都同意给他长达7分钟的发言时间,让他完整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
“如果我们选择忽视他的情绪,而是按照既定的流程推进,可能会影响到后面的流程进展。”
因此,协作者在设计会议目标的时候,不仅仅关注“理性目标”(即我们要有哪些具体的讨论结果),也需要关注 “体验目的”,关注团队的状态需要有哪些调整。
△ 学员调整自己的状态
关于如何从整体架构上设计一个会议,现场的学员也给出了过往的积累,提出了各种设计问题的逻辑和框架。
在第三天下午,所有学员分组练习,结合过去三天所学习的内容重新设计一个会议,并以协作者的身份带领其他学员进行讨论。
在场的学员来自不同的议题领域,因此大部分学员们的实践的主题跟自己的议题密切结合,如“如何做好短期支教”、“如何调节团队冲突”、“如何让志愿者在服务中有更好的体验”等。
在工作坊中,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有更多的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在实践之后的反馈环节,协作者Heaven往往会第一时间询问实践者的情绪,“紧张”、“焦虑”、“不安”、“平静”……这些都是大家第一次将理论付诸实践之后的感受。
如果我们在工作坊中没有提供给学员们踏出第一步的机会,可能在回到自己工作的场域之后,也很难将所学运用到自己实际的工作当中。
△ 实践环节-学员尝试未做协作者带领一个会议讨论
会议讨论中的权利关系
一个团队如何开展自己的会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团队内部的权力关系。
在第四天的学习中,协作者Heaven和大头带领大家去回顾自己团队内部中哪些伙伴相对来讲具有更高的权力,TA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力的,探讨在会议讨论中主流和边缘的关系,也反思自己的团队文化。
“主流的声音能够提供专业和有经验的见解,边缘的声音在则能够提供独特的思考……”
“主流和边缘的关系是流动的,在某些场合我们的声音是主流的,在某些场合我们可能是边缘的存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power,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它,我们是让权力分散出去,还是将权力集中起来……”
△ 学员展示团队对主流和边缘的思考
当我们把一个会议放在团队发展的视角下来看待的时候,“如何开展一个会议”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关于我们如何有效率地做出一个决定,也关于我们的团队要建立起怎样的文化,是power-over(权威型文化),还是power-sharing(伙伴型文化)。
四天的学习很快过去,最后一天的下午,学员们根据第二天团队共创的结果,分别带领活动,为四天中所有的收获举行庆祝仪式。
我们相信通过四天的学习,大家回到各自的工作领域之后,对协作在团队发展和塑造社会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有更多的思考,也期待大家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多积极的改变。
学员评价
对协作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来之前以为会议协作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后来发现工作坊中间提到的基本素质,团队共创钻石模型,以及一些思维框架是自己以前听过或者在自己的教学和带读书会的经历中使用过的。但以前并没有把这些内容和协作关联起来,也没有思考过背后的理念。这次工作坊从协作背后的价值出发,把协作的技巧,思考问题的框架,对人的关注和赋权系统的串联了起来,在我的认知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由内向外的框架。
——诗婧
是认识了什么叫“协作”,怎样成为“协作者”。从而令自己反思自身的特质和能力,是否匹配,哪里需要提升,如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还有收获就是一些协作背后的理论和逻辑,打开眼界,非常宝贵。例如:钻石模型、会议目标设计。
——洁莹
第一次接触协作,了解了协作背后的一些知识,觉得很惊喜!同时在过程中听见别人不同的看见与想法,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自我觉察到关于自己的想法。
——马娜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粽子
图片:粽子
编辑:姿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