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群工作者线上对对碰①:如何创造开放流动,自由生长的社群|活动回顾

善导 善导公益发展
2024-08-23

背景回顾

作为公益领域的协作者,善导在过去多年致力于运用“协作”(Facilitation)等团体推动的技术去推动组织、社群和社区形成有效共识来促成改变。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内,只有合作才能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只有通过有效的对话才能开启持久的合作。因此,我们逐渐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促成“有效对话”(Dialogue)上面。我们希望以“对话实验室”作为一个载体来凝练、呈现,并向行业展示关于对话的实践。


对话实验室是什么


对话实验室是善导公益发展的一个探索性项目,旨在创造一个让对话发生的场域,让关心同一件事的相关方得以进行自发性的共同思考,从而透过有效对话达成更深入的相互理解、形成整体的感知,促进互助与合作。


近期,对话实验室邀请到来自不同机构的六位资深社群服务工作者,就主题《社群工作者对对碰:连接的道与术》进行不同的真实案例和经验分享,旨在展现多样的思路及探寻思路背后的假设,共同构想在社群运营和发展上所共同追求的价值,深入探索对其发展的图景和行动策略。
本文为4月1号主题活动第一期访谈文字实录,感兴趣的朋友也可移步文末链接进行当天直播回看,同时获取第二期和第三期活动相关信息。


对话双方

希瑞: 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副秘书长Heaven: 善导公益发展协作者(曾负责社群运营)主持人:陈志君(大头),善导公益发展总干事


本期看点

从不同角度浅谈善导与SEED的鲜明特点?中心化运营策略与去中心化策略带来的差异?对社群运营工作者的建议?



首先, 从两位大咖口中了解一下善导与SEED社区的社群吧


希瑞: SEED是一个聚集正在做公益与社会创新的青年的社群或者说平台, 成员们在这个平台内可以进行交流、分享、互助, 目的是让彼此的公益与创新实践越做越好。我们对于加入SEED的成员会做一个筛选, 每年招新30个成员左右,包括志愿者以及合作伙伴在内,现在社区内一起有400多人。


如果要给SEED社群三个主要标签的话, 我觉得有以下三点:

(1) 多元:因为成员的背景非常不同,来自各个领域、地域、背景,但大家又有很多共通的底层相似性,很“和”,和而不同; 

(2) 思辨:  SEED的成员都有一个强烈的特质,就是较强的学习与反思能力,大家都会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与发言;

(3) 连接:可能因为社群成员都有比较相似的特质,再加上SEED对入选社区有所把关,大家更能相互信任,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所以在合作时比较容易连接,互帮互助。


👇 延伸阅读:

《2022 SEEDerShip丨招募申请Q&A答疑帖》


Heaven:我加入善导时是在2018年,那年善导开启了协作者社群O计划。O小组是给对“协作”感兴趣的小伙伴提供共学和实践的场域,是一个自由生长的社群, 有三四十个小组左右。


O计划社群其实经历了一个转折:由最初计划的每一个O社群配备一个协作者跟进运作(去中心化) 到最终演变成都需要社群工作者来跟进(中心化)。在这个过程中促生了“协作者的乌托邦”APP, 大家在这个APP上自由发言与分享看法,打破了地区的边界,知识与信息自发地流通了起来。


如果要给善导三个关键词的话,第一个是 “边界模糊”,因为善导对想要加入共学小组的成员没有特定筛选要求;第二个是“自主生长”, 因为善导的人力有限, 不会对社群有过多干预与引导, 所以需要社群自主生长;第三个是“学习实践社群”


👇 延伸阅读:

《O计划升级发布!欢迎你随时来发起!》



本文插画来均来源于网络


“你”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呢?

Q

大头:可以分享一下在你的眼中,对方的社群有什么特别鲜明特征吗?  比方说 Heaven,在你的印象中, 有什么事情是特别SEED的? 其实挺有趣的,自己对自己的印象与其它人对你的印象会不太一样。

Heaven: 我跟SEED的接触不是特别多,如果按照我的个人印象,感觉就是可以到处游学,比方说可以去美国。包括之前在泰国,再就是下一年在香格里拉,我有跟SEED的成员做相互交流,所以感觉SEED就是一个比较高端大气的社群,在当地都有在做深度社群学习。

Q

大头:  是的,SEED给我的感觉也是比较“潮酷”。那希瑞呢,认为善导是一个什么样的社群?

希瑞: 刚听到Heaven说的这些,我想到我跟善导的关联, 感觉是有互通的。我也在善导的社群里学习协作,所以我也是善导社群的一员。善导是一个聚焦在协作与学习的社群。在社群里如果有些好的案例,都会有人分享,所以我觉得善导是我对协作专业问题相关信息的获取来源渠道,我如果想获取一些专业信息,我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善导。



作为社群工作者, 你最关注的点是什么?

Q

大头: 好的,从二位的介绍当中我们也对这两个社群有了一些认识。在大家刚才的描述中, 其实有提到有价值或者讲出来会比较自豪的部分。这些部分是有一些工作思路与文化在背后支撑的,而这个过程中,工作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位作为社群工作者,在社群运营当中是怎么工作的, 或者最在意和关注的点是什么?

希瑞: 我觉得主要的工作思路,一个是相信。不是说SEED给大家提供啥,而是大家相互之间会促生一些什么价值。再往下说,就很自然想到活跃度。每一届与其他届成员之间会需要认识与了解,那我们会想促进更大范围内成员的活跃度、连接度,这是我们的一个工作思路吧。


Heaven: 我想到促进互动的确是一个思路。我相信参加者来的时候带着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刚在说促进互动的时候,其实背后更多地在思考如何促进相互支持,资源如何在这个社群中流动起来,不太需要依赖外部的专家。所以相互支持是我挺关注的一个点。第二点与这个也比较相关,就是如何“多中心”或者“去中心”。善导可能是其中一个中心,但其中有其它不同的中心。这些中心存在更丰富与交杂的关系,一起促进社群自由生长。



怎样看待“佛系运营”与“明确规划”这两种模式?

Q

大头: 这让我想起一个词“佛系”。善导看起来在社群运营方面比较佛系,相对来说, SEED会更积极做一些明确的活动规划,包括线上与线下,这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两个社群有差异的地方? 你们怎么看待这两种模式?

希瑞: 确实不太一样。依托社群(活动和项目)来回应小伙伴需求的价值点是我们的工作的价值所在。我们会做一些活动和项目,其实这是给大家提供价值的一种方式。我们会举办一些活动,比方说伙伴日常见面、研讨会、导师支持计划等等,就是希望大家可以从SEED举办的活动和项目中获得一些可以帮助个人成长的东西。


Heaven: 我觉得这跟O计划的发起背景相关。当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开展了公开课,小伙伴参加完活动后需要有人跟ta们互动实践,但有的小伙伴回去以后没有人可以帮助ta们,O计划基于这种背景出现了。O计划提供工具与微课给社群伙伴,但更看重伙伴利用这些工具为自己的学习与成长负责。善导不会对社群有太强的引导与规划,所以这看起来是一个“佛系”的事情了。 



是否对社群中的用户做分层管理?

Q

大头: 漏斗是做社群的一个框架,很多人认为这个就像社群成员不同层次的需求。想知道SEED是否有对用户进行分层的管理工作?

希瑞: 我们曾经有过这个想法,但我们没有用过。从活跃度来说,是会有梯度的。但不会某些事情只为某一部分人去做,基本是按照需求,双向匹配。对于大家的需求,我们会有一些粗颗粒度的区分。比方说干货型的工作坊,还有些偏连接,大家相互认识的;或者聚在一起产生集体影响力;我们做内容的话就是提供一个载体给大家,基本上都是按照不同的类别。


Heaven: 对我来说有两种思路:善导是按学习者的需求去提供一些东西。比方说对于一些刚来学习协作的伙伴,ta们会面临一些挑战,我们会请现有伙伴来做经验交流与分享。像希瑞刚说的,需要打开一些不同的场景,针对这一些需求,我们会请前辈来做分享。而当个人的需求被看见,就有机会可以被相互匹配与支持。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是否会存在矛盾?

Q

大头: 由于有中心化与去中心化这两种相对的状态,感觉SEED的社群运营是比较倾向于中心化,善导偏向于去中心化, 在社群运营时是否会存在矛盾?

Heaven: 我感觉善导与SEED追求的东西在底层是一样的, 但是策略很不一样。SEED主营业务就是在做社群,所以它就是强有力地去运营。但善导会倾向于先去找最有生命力的点,从这一个点再去发展。


希瑞: 其实在一个社群中,存在很多的小团体,有的时候可能算是坏事,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好事。一个水平线中需要有能量高点,而那几个小团体就是能量高点,ta们的能量可以往外发散,也可以把整体的能量值往上拉。比方说我们在大理做open day,有很多人一起来参与,那天有一小部分人牵头带动氛围,然后把所有人的能量都拉高了,所以在我们的社区当中,我们会抓住这些高点。还比方说我们的年会,我们会叫全职和志愿者以及其它成员伙伴都一起来参与,很多项目都会吸引到我们的伙伴,大家都投入了,主人翁精神以及认同感会更强烈。



运营社群过程中有过低谷或者焦虑吗?

Q

Heaven: 我有一个问题特别想问希瑞, 希瑞是否有很消耗自己能量的瞬间? 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因为我本质是一个内向型的人,在前两年我运营社群时,需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做到一定程度时,我会比较没有了与ta人建立关系的意愿。想问希瑞是否在工作中也有过比较低谷或者过度消耗能量的瞬间?

希瑞:  因为我是从2020年全职在公益机构工作嘛,这中间也有很低谷的时候,但不是因为社群性质的工作而造成的,可能与公益机构整体的状态有关,比如说人力(较少),或者身上的责任感,与之前在商业公司工作是不一样的,应该是这些东西产生的消耗。刚刚你说的那点我也感同身受,因为我的人格测试也属于性格内向型,不过需要我去跟大家沟通的时候我还是可以完成,只是说不会是我一个特别舒适的东西。让我走出第一步其实很难,但在后续与人去沟通就会有缓解,不过的确感觉社群工作可能更适合偏E(外向型)的人。

Q

大头:  那大家有没有感觉比较焦虑的时候? 

希瑞: 有的,比方说发起一个活动但是没有人响应,这种情况下就会让人感觉是不是我们的活动不够吸引人, 就会觉得比较焦虑。


Heaven: 我想起,善导是一个机构,所以有时候会存在“机构”对“个人”的状态。对我来说,我希望大家都以伙伴的方式去平等地合作,但从伙伴的角度就一直会有一个不平等的关系存在。

Q

希瑞: 那这种情况我没特别理解到,什么是指机构对个人的一个状态?

Heaven: 比方说,我们会发展伙伴一起来跟我们做现场的协作,有的被发展成机构的工作伙伴,就会涉及合作,这意味着所有的关系都需要伙伴去理清。在这两种身份之间过渡,就会经历模糊的一段时间。 

Q

大头: 希瑞你也会有这种身份转变的经历感触吗? 我记得你一开始也是从志愿者身份加入的,对吗?  

希瑞: 我是从社区成员转变成的全职。如果从社区成员的身份来讲,感觉转变身份后的区别感觉不是很大,可能因为我没有经历过纯志愿者的身份,从志愿者身份转变到全职身份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区别。在SEED是存在有志愿者与全职之间的张力的。SEED招募志愿者是单独招募的,志愿者服务或者参与某个项目达到一定时长且无其它疑议时,可以成为社区成员。在某些项目的推动中,志愿者与全职会有一些效率上的差异,这个中间的确会有一些边界模糊。



社群运营危机状况的管控与处理?

Q

大头:  我很好奇,在社群运营的过程中,是否有出现过一些风险或者危机情况需要去管控与处理的? 

希瑞: 我们作为社群运营者,其实是作为兜底的人,会关注讨论的动态,也会有一些制度与条款会给到社群成员去签署。加上社群成员都会比较有共识去维护社群,如果有讨论风向偏移时会有成员自主出来维护。


Heaven: 其实我感觉没有什么危机处理的情况,可能还是跟我们的组织结构相关,作为一个学习社群可能还是比较纯粹一点。



是否对做社群的朋友有一些忠告?

Heaven: 我觉得还是要看到自己的盲区,当我们强调自主性与生长性时,可能会自动忽略掉某些限制这两个性质生长的东西。回到一个动态平衡的时候,这部分限制因素其实也同样的重要。


希瑞: 嗯, 假设我们还没有开始做社群,一定要想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社群,为什么社群是一个可以帮我们达到那个唯一目的的最合适的方式。所以我觉得其实在社群一开始构建的阶段还挺重要的。在一开始还不太确定方向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一些尝试与测试等。



本次对话后新的思考?

希瑞: 我觉得“对话”其实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我觉得还是蛮不错的。还有看到其它社群时,让我感觉做社群要保持它的开放性与流动性,同时敦促自己多思考。


大头: 嗯, 我对“开放”这个词也挺有感觉的,比方说这种以“开放”为主导的社群到底会走向哪里。你的分享其实也是我们做“对话实验室”的初衷,我们通过与一些不同的经验进行对话,进行自我梳理,找到新的可能性。所以今天非常谢谢希瑞和Heaven两位,让我们今天有两个小时高密度的对话,那我们今天的对话到这里就结束啦,非常感谢!



近期活动预告:

“对话实验室”社群工作者线上分享第一期至此结束,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当天直播回放。而后续接着还有两期精彩碰撞,期待与大家一起参与下期对话。


第二期: 银杏基金会* 出色伙伴

时间: 2022年4月19日周二晚上7:30~9:00

对话者:张燕(银杏)小正(出色伙伴)


个人简介:

张燕:银杏基金会项目总监,曾负责银杏基金会社群建设5年,现负责支持社会创业家可持续发展。

小正:出色伙伴产品经理,通过协作理念与技术赋能志愿者,搭建志愿者参与式管理体系。


第三期: 北辰青年* 叠家(Family+)

时间: 2022年4月29日周五(具体时间待定)

对话者: 堇然(北辰青年) 黄励(Family+)


个人简介:

堇然:加入北辰之前有过六年创业经历,倒腾着一个以「热爱」为关键词的青年文化空间。目前在北辰青年负责YESGO行动的用户体验管理。YESGO行动是一款沉浸式社交体验营,在三个月里,通过真人RPG游戏、城市探索、艺术表达、TED演讲、一日创业等形式让一群人一起探索人生方向。


黄励:理工女,二宝妈,公益人。不甘于孤独育儿,2015年创办叠家,探索家庭合作教育的可能。叠家以自组织的方式运作,目前主要是发起“周末自然学校”,父母孩子以大地山野为校,通过合作教育和周末游学的方式,一起学习、成长,过一种对孩子、家人、自然友好的生活。


活动详情海报:





-End-






联系我们





——支持我们——
善导十多年来培训了超过500名各地区/议题的协作者,期待未来联结更多伙伴,共同践行参与、公正、平等、多元、赋权等公益行动者理念。如果您认同我们,诚邀您参与每月小额捐赠计划,您的支持将帮助我们未来更好地发展和陪伴协作者社群伙伴、催生本土知识和前沿实践、支持资源稀缺的协作者学习与行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善导公益发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