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教主的诱惑 | 故乡原典1.03

2016-11-02 鹿鸣君 呦呦鹿鸣

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
读对原典,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呦呦鹿鸣读原典第1.03篇

上一篇是《 因为长相 》,今天继续。


我们发现,有若同学是一个很有味道的人:


圣人孔子去世了,学生们实在太怀念他老人家,于是,长得像孔子、小孔子36岁的有若同学,被捧上孔子座位,有点黄袍加身的意思。




孔门弟子三千,同学们像侍奉孔子一样侍奉他,其中很多同学比他年长,很多同学比他学问更深。儒家是最讲究礼仪的,作揖、拜、叩,可想而知那种尊崇感。当年刘邦当了皇帝后,儒生仅仅是设计了一个打折版的礼仪,就让他大为感慨:“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有多快活,有多神气!”


有一天,同学们进来,向有若连问两个问题:有两件事好神奇,孔夫子有一天预言某人有5个儿子,然后就真的实现了;孔夫子有一天预言某天下雨,就真下雨了。你说孔子为什么未卜先知?


有若呢,“默然无以应”,沉默不答,然后,被同学们赶下座位:“你下来,这个座位不是你该坐的。”


看了他的故事,第一感觉是非常滑稽:这一捧一摔,痛呢。


如果细细一想,又会发现,故事中藏着一个伟大的人格。面对学生们这个明显有特殊用意的提问,孔门地位最尊贵的有若,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要不要造神?他有可能这样答:


“夫子是上天派遣的先知,知过去未来,他是神,他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你们看到的这些,只是他一个诸多神迹之一。”


在那个时代,这种逻辑是有可能性的,世界上其他一些并行的文明,就是这么干的。随后,他可以顺势宣布:成立孔教!立孔子为教祖,而有若,则自然而然地握有“教主”大权:


“高举两个凡是的伟大旗帜:凡是孔夫子说过的话,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孔夫子的指示,我们都矢志不渝地遵循。”

“孔夫子,是唯一的神。而我,则是唯一可以和孔子相通的人。”

夫子说过‘攻乎异端’,我们一定要把所有异教徒剿灭!设立武士团,进攻!追随孔子,追随我,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以异端的名义,烧死布鲁诺。所幸,这是欧洲



以十字架的名义,十字军骑士团东征,这是中世纪


以天父上帝的名义,开启半个中国的杀戮,这是太平天国


一直到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也是这么干的。杨秀清和洪秀全,争的就是这个位置,然后,血流成河。


但是,有若选择不造神,沉默,一句不说。


孔子说过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孔子的弟子也常常对老师提出批评意见,比如子路,师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比如子贡。


他牢牢记在心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若选择遵循老师的原意,及时控制住了同学们的造神倾向,即便自己为此失去已经获得的江湖地位。


儒家能够延续数千年,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刻。


让我们来看看有若在《论语》中还说过什么话: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前一句接近了孔子“中庸”的精髓,后一句,强调了“义”和“礼”,也抓到了孔子的思想内核。因此,有若在《论语》中有“前排就座”的地位,看似有点奇怪,实则自有逻辑。


关键时刻的不作为,彰显了有若内心的伟大。这就是“沉默是金”。


以上,是说有若的伟大贡献,那么,有若有没有错呢?回到《论语》的第二句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的学者解释认为,这段应该分为两部分:后一部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实是孔子的话,前一部分是有子的话。有若犯了什么错误呢?通过这句话,有若将孝悌的目的定在“不犯上作乱”上。


如果读完所有孔子的言论,我们会注意到孔子的脉络是这样的:仁,是人群相处之道,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善意——仁道本于人心(孟子说:仁者人心)——人心最初的发生就在于父母兄弟之间,就是孝悌,将孝悌推广于人群之间,就是大道。


也就是说,孝悌是修身的基本。但是,有子却将他作为“不犯上作乱”的工具。这有利于向各国国君推销儒家学说,却未免将儒家工具化,格局变小,而且,还一不小心,埋下“当顺民——奴才化”的种子。


其实,孔子是反对这个趋势的。就在《论语》中,就有记载: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怎么和国君相处,孔子说:“不要骗他,可以触犯他”。这是“犯上”,孔子并不反对。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大臣者,以道事君。”义字在前,道字在上,该犯上就犯上,该作乱就作乱。


再不然,“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陪你们玩了总行吧。


如果说,孔子是一位爱学习的快乐老人,有若,则是一位克制的校长。嗯,下一篇,我们可以谈“孝”了。


怎样读《论语》?程子说 :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前面的原创,点击阅读:

因为长相 | 原典1.02

六个段位 | 原典1.01


呦呦鹿鸣:

独立

荐书

可靠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