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上海谁更有钱?上海人输了

2018-03-14 鹿鸣君 呦呦鹿鸣

这是每天一千字第9季第26篇打卡 

这两天,各地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出来了,这些数据单独看,很枯燥,放在一起看,就很有意思。比如:

上海人和北京人,谁更有钱?


第一感觉是上海更有钱,这里可是金融中心,商业基因传承。只是,可能是我在北京和上海都工作过的缘故,隐约有点感觉不大对,还是需要数据说话(本文很长,也可直接拉下去看数据表格):


1.人均存款谁更多?

有没有钱,存款是实打实的第一数据。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144086亿元;常住人口2170.7万人。


从上海市统计局可以找到《上海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刚好是两天前发布的:

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2461.74亿元。

常住人口总数为2418.33万人。


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算:北京市人均存款是66.39万元。上海市人均存款是46.51万元。66.39万VS46.51万,北京人均存款多20万元,完胜上海。


2.个人存款怎么样?

然而,这样算是不厚道的。毕竟,“本外币各项存款”既包括个人存款,也包括机构存款,还包括财政存款,虽然最后钱都还在各自城市,还可以人均,但不精确。


具体到个人存款,是多少呢?统计局不公布,得从人民银行找。先找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这里披露了一个2017年的数据:


12月末,上海市本外币个人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1%,增幅较上年末回落4.9个百分点。全年新增本外币个人存款554.88亿元,同比少增1167.24亿元。 


只是公布去年新增数字,总数多少,没有直接说,但是可以算。554.88亿元/2.1%=26422.86亿元。 


回到主题,我们再找中国人民银行北京总部,找到一个excel表《2017年12月份北京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住户存款30377.23亿元,比年初增871.38亿元。


这个数字,总数和新增数量都超过上海。所以,北京不仅比上海有钱,而且增速还更快,将来会更有钱?再分别来一个平均数:

北京:住户存款30377.23亿元/常住人口2170.7万人≈14万元。

上海:个人存款26422.86亿元/常住人口2418.33万人≈11万元。


所以,14万>11万,北京还是胜过上海。

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我一个朋友时,他冷冷地说了一句:“北京大爷还是你大爷……”


3. 看看车子、房子、年收入

要不要这么直接啊?不过,到这里,能不能得出结论说北京人比上海有钱呢?还是不能。一个人的资产是多元的,包括房产、汽车、股票、股权等,不完全等于个人存款。


对的,比比上海人和北京人的车子和房子吧:

北京民用汽车563.8万辆,私人汽车467.2万辆;

上海民用汽车361.02万辆,私人汽车274.41万辆。


2017年底,上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北京市没有公布2017年的数据,但我找到了2016年的数据: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2.38平方米。考虑到增速,恐怕数据是接近持平的。


房价怎样呢?暂时没有找到数字,不过,我想了一下,这方面貌 41 35972 41 15043 0 0 3751 0 0:00:09 0:00:04 0:00:05 3752不大有具有说服力的数字,新售房屋价格和二手房价格都不等于房产价格,不同地段差距也很大,北京太大,二环和六环差天上去了。我们姑且不严谨地认为上海北京差不多吧。


我们结论:在车子上,北京人完胜上海人,超过很多。


那么,输了个人存款、输了总存款,输了车子,上海就这么输了吗?还不能说。我个人也很难接受长三角的龙头、远东的东方明珠、中国商业城市老大,竟然不如北京。北京多冷啊。


所以我们还需要再找一些数字。 


比如,人均收入

数据可以分别从北京上海两地的统计局找,我又翻了一遍,找到了:

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8元。 

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230元。 


两地人均年收入都接近6万,但上海人比北京人年收入多1758元,占的比例很小,很难说明问题,不过,上海增长8.6%,北京则增长8.9%,北京的势头更快。


继续,我们还可以看花钱。花钱我们需要看“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北京: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7425元,城镇居民40346元,农村居民18810元。

上海: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792元,城镇居民42304元,农村居民18090元。


上海人人均消费一年比北京多2367元,不过,这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在农村,北京人支出比上海多。这似乎不符合一贯的上海人在开支上精打细算的作风。当然,每个月上海人要缴纳的社保比北京高不少这种消息我会告诉你吗?


我们再说一个数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海:11830.27亿元;北京:11575.4亿元。也是差不多。晕,从人均年收入、人均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没有比出高低。 


接下来我们拿出杀手锏——GDP:

北京:28000.4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12.9万元。

上海:30133.86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12.46万元。

总数,上海胜,人均,北京胜!


比到这里,我已经有点受不住了,有点没完没了啦。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得出一个标准答案。我把上面搜集到的数字合在一起,做了一个表格:


4. 外资去哪了?

换一个思路看看。比如,从大家认可度上,找找数字对比吧,看看大家更喜欢去哪里投资。 


先说上海的数字,这里有一连串,请做好心理准备: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35.34万户,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5606户,减少0.1%;

外商投资企业8020户,减少2.5%;

私营企业27.87万户,减少1.0%;

个体工商户6.07万户,增长19.0%。

上海市全年新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950项,比上年下降23.4%;合同金额401.94亿美元,下降21.2%;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70.08亿美元,下降8.1%。

全年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61.53亿美元,下降1.1%,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95.0%。 


过去一年,上海新设立企业数量都在减少,不论是外资、内资,还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增加不少,这什么情况?下降下降下降,我只看到这些词。但是全国数据不是这样的,商务部部长钟山最近说:

“一些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有抱怨,有一些新的诉求,他们对中国的贸易发展也有信心。去年我国吸收外资136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再创历史新高。”


全国新高,而上海降低?难道外资的抱怨都集中到上海了?北京的统计公报并未公布新设企业的数字,但是我从另外的新闻信息中得到这样的消息: 

新华社记者北京市商务委了解到,北京外资企业数量持续增长,2017年新设外资企业1309家,同比增长2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43.3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入资232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95.4%。


内资企业数据不明,但是,从外资企业新设数量和实际利用外资的资金总额,北京都完胜上海!这就是传说中的用脚投票?


5年轻人去哪了?

说说年轻人吧。昨天,我有一位前同事来我办公室小坐。她是在香港读完的硕士,已经工作几年,“我刚刚拿了新的身份证,深圳的。”啊,我很诧异。因为她并没有在深圳工作。原来深圳推出了落户政策:落户深圳补贴分别是:学士1.5万、硕士2.5万、博士3万。正是这个补贴,将她吸引过去落户。“将来再换工作我恐怕要考虑深圳的公司了。”


这时,我才注意到各地正在兴起一轮人才争夺战:


郑州:“零门槛”落户,博士、35岁以下的硕士、学士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在郑首次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

武汉:“零门槛”落户,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

长沙: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及本科毕业生,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首次购房,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杭州毕业后一年内在该市用人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硕士每人补贴2万元,博士每人补贴3万元,对于外国人才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

 

年轻人一个城市的未来啊,抢人就是抢钱,唉,真庸俗,好吧,抢人就是抢希望。这个时候,上海在做什么呢?好像并没有。我还很清楚地记得一个案例:北京大学一位2016届应届毕业博士生,来上海三甲医院工作,竟然被告知无法达到标准分,无法落户,不知道他最终解决了没有,嗯,祝他好运吧:

有关部门如果看到这篇文章,请尽量可以帮助解决一下他的问题,额,前提是这篇文章发的出来而且还活着的话…… 


6. 独角兽去哪了

上海有位老市长,徐匡迪,在民间影响力不小,我常常听一些朋友提起他的名字。2015年,他在第六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说,“上海太精明不高明,拒绝了马云,老市长着急啊:

为什么阿里巴巴能够杭州发展起来,我认为杭州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地方,他们曾经到过上海,上海的委办都不同意,税务局说税怎么收,营业税怎么收,我就听你说,你说卖多少就交多少,他没有想到银行是可以联网的,但是银行系统和财政税收是两个系统。商品质量检测,如果卖假货谁来打击,上海的各个业务部门都很精明,但由于太精明了,不高明,最后这个商机到了浙江。 


说点个人体会,有个事当时我有点不爽,现在释怀了:因为一个新增项目,我曾到上海某区申请另外再注册一家体育文化公司(抱歉,真不敢说哪个区,不然我就死啦死啦了连现在的也没有了),拿到工商局的核名通知书后,因为我办公地点在另一个区的缘故,我申请了这个区一个政府园区的集中注册(注册、监管、纳税在该地,但不在该地址办公,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孵化器、联合办公大多这种路数)。园区副总经理很认可,面谈时说:哎呀,先生,我们区,缺你这种定位的公司,欢迎啊。但是,迁延两个月后说:很遗憾,注册审批手续在我们区不大好往下走了,除非你承诺一年纳税超过100万以上。我当时整个人是懵的:我是谁,我在做什么……后来我了解,恐怕不是这位副总故意为难我,上海那段时间,从注册到开户到核税,每个环节设卡,是普遍的,理由包括防止乱开票之类。我当时知道,北京在大兴大火之后,停止了所有的集中注册,理由是“安全生产隐患大清查”,这治理水平真心粗暴,但是,北京大爷那是起火了领导急了,上海这是为啥?

我刚刚还看到一批新闻,最近,上交所将积极拥抱新经济定位今年重点任务,深交所势将成为中国科创企业的首选上市地,港交所对同股不同权、未盈利企业上市再做明确安排。可以总结为: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纷纷向独角兽抛出了橄榄枝。 


可惜,独角兽在哪里扎堆呢?不是上海,而是北京:1、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Insights有一个全球科技创业“独角兽”榜单,以10亿美元公司为考核基准,中国共有55家企业上榜,其中,北京最多。2、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一家研究所发布的《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31家,其中65家在北京。3、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中,总数120家中54家在北京。4、创意黑马发布的《2018中国独角兽T100》中,北京有51家独角兽,占据一半以上。


在上海,最近的新闻是上海最著名的互联网独角兽“饿了么”卖给了杭州的阿里巴巴。 


综上,我感觉,上海正在错过下一个马云,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当得出这个结论,顿时心塞,我难过啊,我在北京呆过多年,在上海也呆过多年,当我选择了我喜欢的上海,却不期然自己去找资料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好吧,我要坚定信念,傻傻坚持,燃烧吧,进击吧……毕竟,以上只是得出现象和结论,是“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还没有仔细分析,而真正的答案,永远藏在“为什么”里。下次得空继续,也恳请呦呦鹿鸣的朋友们指教。

 

总经理亲自管理的基金更靠谱吗?不一定 | 养基日记001

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孩子不爱阅读,要打爹妈屁股 

皇上,其实您没那么多江山 

这是呦呦鹿鸣“每天一千字”第九季第26篇原创打卡。第十季即将启动,准备加入的朋友请识别下方鹿鸣读书圈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