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结婚生娃和去核电站参观,哪个更安全?

数据叔 大数据 2019-06-22


导读:核电站安全吗?飞机比火车安全吗?5G的辐射对人体有害吗?因为害怕家暴就不结婚,这科学吗?


我们该信专家吗?还是信网友?


本文的目的在于提问,而不是给出标准答案。因为在数据叔看来,保持提问状态就是保持思考,而标准答案会终结思考,也就会失去对事物的好奇心,变得懒惰而懈怠。




01 核电站安全吗?


HBO纪录片《切尔诺贝利》最近热播,也带火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本书。《切尔诺贝利的悲鸣》2015年11月在中国出版,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还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但似乎诺贝尔文学奖的热度也比不上纪录片。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纪实文学,是由一个又一个真实“故事”构成。数据叔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消防员的新婚妻子,讲述她看着年轻的丈夫躺在病床上一点一点惨死。没错,一点一点的,惨死。


我还记得我是在一个清晨安静的公交车上,在去体检的路上,看到这个故事的。当时情绪上的冲击甚至让我的身体感到不舒服,好在没有影响后来的体检结果。如果不是不好意思,我会在公交车上大哭一场,尽管承受苦难的受害者,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说,都距离我足够遥远。


▲《切尔诺贝利》剧照


纪录片有画面,还能看到受访者的表情、面容,听到他们的语气,这是影视这种载体相对于图书的优势。纪录片有更强的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我相信,人们在看纪录片的时候,一定会像我当时在看书的过程中一样,脑子里就会不停地冒出一系列问题:


核电站安全吗?此时此刻的、离我最近的那个核电站安全吗?核电站如果一旦出现事故,后果是不是都严重到不可控?


数据叔当时上网查各种资料,对比各方说法,暂时得出的结论是,在发电这件事上,核电站效率最高,低污染;也很安全,安全到极少发生重大事故;越新的核电站越安全。


有一天,数据叔在微信群里看到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开放参观的消息,可惜因为开放日有其他事情,去不了。消息发布者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设身处地、亲身经历的方式,让公众更多了解核电站,消除对核电站的偏见和误解。(顺便说一句,红沿河核电站仍然会定期开放参观,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相关消息。)


几年后的今天,《切尔诺贝利》的观众们也提出了各种问题,展开了各种讨论。我想反驳那些危言耸听的核电站威胁论,于是再上网查资料,发现了环境保护部核电安全监管司司长汤搏的一篇文章[1]。汤搏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我事先根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什么是安全?


我们对安全都会有一种直观的感受,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也未必准确,所以那不是科学定义。而在核电站问题面前,我们谈论的安全应该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定义。汤搏先生给出答案是:


我给安全三个定义:


  • 第一个定义,当一件事情带给我们的利益足够大,而其代价可承受的话,我们则认为其是安全的;

  • 第二个定义,安全是利益和代价的平衡,没有一件事情只有利没有弊;

  • 第三,安全是可接受的风险。


所以,核电站是安全的;生活中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安全的。


另外,数据叔发现,每一个好问题的提出、追寻答案的过程,都将指向对事物、对道理更深刻的认知。我们应该保持提问状态。


这让我想起我最近正在读的《学会提问》这本书,数据叔的感觉是,学会了提问,目的并不是问到别人懵B,而是不被他人“带节奏”的真真假假的各种信息搞到懵B。




02 飞机比火车安全吗?


说起安全,很容易想到飞机和空难。


基思·斯坦诺维奇在《对伪心理学说不》中提到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一个朋友开车20公里载你去机场,因为你要乘飞机作一次750公里的旅行。分别的时候,你的朋友很可能会说,“一路平安”,这个临别赠言其实是具有悲伤的讽刺意味的,因为你的朋友在回家的20公里路上死于车祸的风险,要比你飞行750公里的风险高出3倍。


从新闻的角度来说,车祸频发,一场车祸很难引发持续关注,而每次空难几乎都是全球性的大新闻。尤其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不需要你主动去“打听”,这些大新闻会第一时间填满你的社交网络,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我们很容易陷入《学会提问》中提到的“可得性启发”,指的是我们只根据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2]


作者写道:


尽管乘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但在出现一场空难以后,常常有很多乘客几个月都不敢乘飞机出行。


毫无疑问,飞机比公路交通安全,但跟铁路比呢?


这个提问除了跟近期的俄航起火事故有关,也跟年复一年的春运和近些年来,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有关。每年春运,火车站和车厢里都挤满了人,但最终大家都平安到家了。那么火车真的没有飞机安全吗?


这里我们还是要再问一次“什么是安全”?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这种说法,评判的标准是事故伤亡人数与运输总里程的比值。比如,1992年《纽约时报》做过一个统计,民用航空每1亿英里的死亡人数仅为0.006人,低于铁路客运的0.029人,更低于自驾汽车的0.849人。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做一次长途旅行,比如从北京到上海,坐飞机出行出事故的概率远远低于开车。


但如果不按运输里程,而按照事故中伤亡人数与运输总人次的比例计算,有网友根据已公开的数据做了统计,在2000-2011年的中国,每运送1亿人次,铁路的伤亡人数是3.01人,民航是5.52人。[3]


这样得出的结论是,火车比飞机更安全。频繁的中短途旅行,选择火车是靠谱的。


不同的统计方法给出了不同的结论,我们该相信哪一个?数据叔觉得,我们应该保持这种提问的状态,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哪一个。




03 因为害怕家暴就不结婚,有道理吗?


有一天友人发了一张“大型反催婚现场,结果还是被怼.jpg”,催婚的父亲用火车出行安全举例,试图讲述一个不要“因噎废食”的道理。



上文提到过,火车是非常安全的出行方式,火车撞死人的概率极低。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吃饭被噎到也是极少遇到的事。


但从数据叔的友人引用的数据来看,女性婚后遭家暴的概率接近25%,每4个人中就有1个。再看上文给出的火车事故数据:每运送1亿人,伤亡3人。两者差了上千万倍。


所以,用火车事故类比家暴是不合适的。因为害怕家暴就不结婚,并不是因噎废食。对于谨小慎微的人来说,24.7%的概率已经足够高,那么他们做出不结婚的决定完全算是理性的选择。



04 5G的辐射对人体有害吗?


除了核电站,最近风口浪尖上的另一个热词是5G。5G的各种宣传和科普已经很常见了,非专业人士get到了信号好、速度快等优点之外,5G的辐射也是频繁提出的问题。


当然,各类科普文章中也都苦口婆心地告诉你,5G的辐射很微弱,根本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即便你就住在信号塔附近[4]。但是最近互联网元老级人物张朝阳突然在一次演讲中质疑5G的安全性。



有网友指出,张朝阳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还有MIT的博士学位,所以张朝阳可跟朝阳大妈不一样……


张朝阳的遣词造句非常严谨,但不够通俗易懂。他说5G的高频短波(波长毫米级)虽然不会对物体的原子外层电子造成影响(意思是,5G不会产生电离辐射,不会造成核电站泄露事故那样灾难),但是可能会让物体中的水分子、氧分子产生震荡(这其实是微波炉加热食品的原理,也就是说,他担心的是,5G会不会把它的用户“烤熟”)


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张朝阳在提问,他的提问带网友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思考层面。


至于张朝阳跟朝阳大妈一不一样,我想引用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在《世界之战》中的观点:


我通常不喜欢大篇幅地引用物理学家的话……物理学不同于宗教,不是特别重视某个科学家的权威性。


只不过,与朝阳大妈相比,专家在开口说话之前更可能进行了科学实验,加上已有专业知识的积累,专家比朝阳大妈更有“权威”。所以专家更可信的概率更高。


但前提是,专家谈论的内容必须是跟他们的专业领域相关,张朝阳以他的物理学背景谈论5G,问题不大,但如果换成哪个娱乐明星谈论5G,那就非常可疑了。


这就是《学会提问》中提到的“晕轮效应(halo effect)[2]


是指我们通常会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特征,然后就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比如说,有个名人天生有副好嗓子,并且特别乐善好施。然后,我们在听到她因为染上毒瘾而要到戒毒所接受强制治疗时,就会感到特别震惊。我们过高估计了这个名人的善良品行。因为“晕轮效应”的存在,我们想象这个名人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很高尚,甚至连她的思维方式都包括在内。


最后,用一个提问结束本文:看了王源同学吸烟的视频,你有没有特别震惊?


参考资料:


[1]资深核电人:核电到底多安全才能不“毁灭中国”?

https://pit.ifeng.com/a/20171108/53065275_0.shtml

[2]聪明人也会掉进去的5个思维陷阱,你能躲过几个?

[3]飞机比火车安全是不是谣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524553/answer/67747783

[4]5G辐射大吗?关于基站和手机辐射,这篇文章彻底讲明白了


延伸阅读《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

点击上图了解及购买

转载请联系微信:DoctorData


推荐语:不会提问就是胡思乱想,学会提问就是思考的光芒。批判性思维领域“圣经”更新至第11版。



福利时间:当当的羊毛,你一定得薅


每满100-50!满200-100!满300-150!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联合当当网特意为大数据用户申请了一批可与满减叠加使用的“满200减30”的图书优惠码,优惠码使用后相当于:


400减230 !!!


优惠码:4DN5R4(注意区分大小写)

使用时间:5/25-6/3

使用渠道:当当app和当当小程序


长按小程序码去选书


本活动满减与礼券均不支持团购,同一账号、同一地址、同一手机号、同一IP反复购买本活动商品,当当有权取消订单,终结交易。



据统计,99%的大咖都完成了这个神操作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后台对话框输入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PPT | 报告 | 读书 | 书单 | 干货 

大数据 | 揭秘 | Python | 可视化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神经网络

AI | 1024 | 段子 | 区块链 | 数学


猜你想看




Q: 你有兴趣去核电站参观吗?

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

觉得不错,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转载 / 投稿请联系: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请在后台点击“历史文章”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