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9名大学生紧急入院!
推荐阅读:
4月13日晚,
江苏南京120陆陆续续接到
来自南京江宁大学城某学校学生的求助。
有多名学生同时出现了
头晕、心慌甚至烦躁不安的症状,
而这些学生都是在抽了一种
网上购买的电子烟后出现的上述症状。
那一晚,共计有9名学生被陆陆续续送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医生在详细检查后发现,这些患者可能跟吸入某种电子烟有很大关系。好在这些学生在经过对症处理之后,第二天全部好转出院,并没有对自身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记者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了解到,电子烟系一名学生购买,因新奇分享给其他人一起尝试。在接诊后医院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
添加成分复杂, 电子烟并不安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邵旦兵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电子烟又名电子烟碱传送系统,是一种将电子烟烟液经雾化器雾化向呼吸系统传送烟碱和/或其他物质的产品。很多人觉得电子烟危害要小于卷烟,其实不然。
图 9名学生所吸的电子烟
电子烟从一开始上市,其市场定位就是“卷烟替代品”或“戒烟产品” ,但仍然是有害的。确实,电子烟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比普通卷烟要少,但电子烟中总归是含有尼古丁的,尼古丁会使吸烟者产生欣快感,从而使人对吸烟产生依赖和上瘾。
美国CDC认为电子烟可能包含有害和潜在有害的物质,就包括:尼古丁、可吸入肺深处的超细颗粒、调味品(如二乙酰,与严重的肺部疾病有关的化学物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致癌化学物质、镍/锡和铅等重金属。青少年呼吸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尼古丁等物质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也会更大。
邵旦兵主任医师提醒,与卷烟相比,电子烟还常常被调制成各种“口味”,添加有各种食源性或非食源性的香精等添加剂,甚至添加成分不明确,这就带来了更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口服的代谢途径和吸入的代谢途径完全是两码事,有些添加剂加到食物中没有问题,但并不代表吸入途径同样没有问题,可能出现肺完全承受不住的情况。”
“上头电子烟” 更要引起警觉
近期在国内,还有报道称有不法分子,在朋友圈和电商平台公开贩卖所谓的“上头电子烟”, 其以“上头”、“飞行”、“快感”等词汇吸引购买人群,这种电子烟中所含的主要成分就是四氢大麻酚,其实就是一种新型毒品!
大麻提取物四氢大麻酚(THC Tetra Hydro Cannabinol)也是电子烟可能存在的易成瘾有害物质。吸食大麻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幻视、焦虑、抑郁、情绪突变、妄想狂躁、意识不清等反应,长期吸食会导致免疫力低下,诱发精神错乱和自杀倾向。大麻是联合国禁毒公约中的严格管制品,滥用大麻会使人产生幻觉甚至威胁生命。
而此次“肇事”电子烟上标注的,就有“TETRA”字样。但字样并不一定与其成分相同,“肇事"电子烟中的具体成分,还需待有关部门进一步鉴定。
电子烟里的有害物质有哪些?
一、尼古丁
电子烟中尼古丁的含量可高可低,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烟液。
一方面,市面上尼古丁含量较高的烟液比例并不小;另一方面,一些电子烟作为吸烟生涯开端的人,即使最初选择尼古丁含量低的烟液,随后也容易“转战”高剂量尼古丁的烟液甚至传统烟草。
二、其他有毒释放物
电子烟在加热过程中,会释放甲醛、乙醛、丙烯醛等有害物质,还可能改变某些化学物质的成分,产生新的潜在危害。
三、二手释放物
电子烟的二手气溶胶已经成为新的空气污染源,它其中包含的某些金属,比如镍和铬,不仅高于空气,甚至高于二手烟,还很可能增加旁人的健康风险,免疫力较差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则更容易受到影响。
四、各种添加剂
薄荷味、苹果味、香草味……目前,各种电子烟中的香料调味剂高达8000种,其中只有很少部分经过了严格的检验。
一些香料如薄荷醇,虽然在食品和化妆品中使用是安全的,但进入呼吸系统后的安全性却不得而知。
瞄准年轻人,这样的烟千万别抽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烟草专卖局研究起草《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于3月22日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电子烟拟参照卷烟管理,引发关注。
电子烟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相当普及,2019 年,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了卫健委的预估数据:我国 15 岁及以上的人群,使用电子烟的人数大约在 1000 万。
这种“电子烟”被不法分子掺入了四氢大麻酚或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对人体危害极大!此前已有多家媒体曝光,公安机关已经查获不少类似利用电子烟传播毒品的案件。
研究发现,如果年轻人经常吸食大麻,会使自身患精神病的几率增高不止一倍,出现精神恍惚、情绪不稳定,严重的还会使吸食者对身边的家人、朋友出现敌意,甚至暴力攻击他人或者自杀。
国家禁毒委也提醒,如果大家在朋友圈刷到售卖“上头”电子烟,广告语中包含“飞行”“快感”之类的词语,一定要提高警惕!遇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联系公安机关。
不要因为一时好奇,
就让自己一辈子后悔
擦亮双眼,
不吸电子烟的同时,
更要远离新型毒品!
来源:科普中国
让更多人看到,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