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您与佛山有场约会,匠心与美食不可辜负!
本周六
东莞非遗墟市城际专场要来了!
今年“打头阵”的是
最具岭南韵味的佛山专场
既有彩扎、彩灯、剪纸、藤编、传统工艺
又有年饼、煎堆等美食呈现
真是一场
值得期待的非遗盛宴!
东莞非遗墟市——佛山专场
☆时间:3月23日(周六)9:00-17:00
☆地点:东莞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外围走廊
☆进场项目:佛山剪纸、佛山木雕、佛山彩灯、佛山狮头扎作技艺、南海(大沥)藤编、佛山盲公饼、九江煎堆、鸡仔饼制作技艺、年饼制作技艺等。
☆参与方式:自行前往
☆咨询电话:22837155
下面跟着小莞家一起走进
最具岭南韵味的佛山墟市吧!
彩扎(佛山狮头)
佛山狮头是传统的民间美术工艺品,是民间民俗喜庆活动和群众武术体育活动的用具之一,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在我国出口的工艺品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佛山狮头主要分为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又以狮头脸谱造型和色彩特点,分为刘、关、张狮和彩狮两大品种,艺术风格和制作技艺独成一家,堪称岭南文化和东方工艺美术之代表。佛山狮头形象深入人心,佛山醒狮队伍曾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作精彩表演;佛山狮头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华侨团体的,成为海外华侨乡亲引以自豪的民族情结信物,对构建和谐社会,增进中华民族自豪感和中外友谊,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佛山剪纸形式多样,装饰性强,具有构图严谨、线条纤巧、秀逸流畅、色彩强烈、金碧辉煌、珠光闪闪、鲜明艳丽等特点,是最能代表佛山民间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
佛山剪纸原以剪为主,后改用刀刻,多用于节日喜庆及日常的窗花、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节日礼品装饰、祭祀装饰等。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根据制作原料和方法又可分为铜衬、纸衬、铜写、铜凿、纸写、银写、木刻套印、染刻、纯色。
而作为最具佛山特色的铜凿剪纸,以金碧辉煌的铜箔为原料,用钢凿反复敲凿成图,并以矿物质颜料填写图案着色而成,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达到光彩夺目、华贵高雅的效果,是国内外剪纸类别中罕见的艺术品种。
灯彩(佛山彩灯)
佛山彩灯,又称“灯色”, 是岭南民间艺术的奇葩,具有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有着广泛的影响。
明清时期,随着佛山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行业或居民聚居的“铺”为单位的民众自发操办的民间艺术赛会,其中以巡行形式展示民间彩灯的“提灯会” 相当活跃,在佛山木版年画中也有此题材反映,彩扎灯色从自娱自乐发展为行业生产,并成为佛山城乡内销和出口贸易的重要手工艺品。
佛山彩灯扎制品类丰富,包括头牌大彩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灯、年宵花灯、中秋灯、秋色特艺灯、以及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彩灯等。佛山彩灯题材广泛,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以及戏剧人物故事为特征,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作装饰,纹样丰富,色彩艳丽,金碧辉煌,画面欢快热烈,灯型千姿百态,工艺精致,精巧秀丽。彩灯扎制的全过程都是艺人手工操作,装饰图案有百种之多,内容和形式均来自民间创作,如金钱、如意、万字、福、禄、寿、龙、鱼、凤、鸳鸯、蝙蝠、麒麟、荷花、牡丹、四季瓜果等寓意吉祥、喜庆丰收的图样。彩扎灯色,民间舞龙等本土文化活动,成为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对研究佛山和岭南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具有重要价值。
佛山木雕
佛山木雕是广派木雕的重要代表。其工艺源远流长,清代佛山木雕行业已有雕花行、牌匾行、刻字行等十几家。其雕刻表现技法有通雕、线雕、浮雕、圆雕等。佛山木雕刀法利落,风格豪放,表现雄浑厚重,夸张简洁,将装饰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佛山木雕第四代传人何耀辉成立木雕艺术工作室,带领弟子积极创作木雕作品和传播木雕技艺。佛山木雕第五代传人黄卓浩与廖桂铭创立佛山木雕文创品牌木之所及,旨在让木雕重新回归生活,为生活创造微景观。
南海藤编制作技艺
藤编是一种以棕榈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编制而成的实用品和工艺品,主要有藤席、藤笪、藤织件和藤家具4大类。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南海县志》载:南海大沥藤编最先使用本地野山藤为原料,后改用海南的白藤编织,道光年间开始使用洋藤编织,被誉为“指尖的艺术”。主要工艺流程为原材料(藤条)采集,经过削藤节、拣藤等工序加工成藤皮藤芯,之后藤皮加工成藤席和笪,而藤芯则编织成各类藤成品(如藤织件)或技术编制成各种藤制品。
南海藤编品种丰富、实用性强、质轻色淡、轻便美观、工艺精致、构思独特,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产品深受国内外欢迎,大部分远销台湾、香港、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日本、美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南海藤编中的大沥制品具有较高的价值,多项藤制品走向国际市场,叶剑英使用的躺椅、王光美女士使用的兰花椅、198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60多坐椅,皆来自南海大沥藤编的藤家具。
佛山盲公饼制作技艺
佛山市制饼业历史悠久,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一种“肉心饼”,以“盲公饼”之名享誉南粤。
相传在二百多年前的佛山古镇鹤园街教善坊内,住着一名叫何合(字声潮)的失明老人,他自小家境清平,八岁时突然患病,无钱医治,日久竟至双目失明,后拜师学卜易,学成后在教善坊开设“乾乾堂”卜易馆。何合平日待人诚恳谦恭,颇得街坊邻里敬重,中年后名声渐大,生意日渐兴隆。一些家庭妇女,经常携带孩童前来为家人问卜,要是几个小孩聚在一起,喧哗嘈杂,在所难免。声潮长子豫斋,协助父亲经营卜易,他别出心裁,以饭焦干研磨成粉,拌以油、糖、花生、芝麻等物,炭火烘烤成饼,卖给问卜者以饵孩童。饼甘香酥脆,价格相宜,买者日众,远近闻名。到`乾乾堂'盲公处购饼的人,顺口称之为“盲公饼”。而盲公后裔忌讳“盲公”两字,以饼中加有肥肉馅心,取名“肉心饼”,在教善坊开设“合记饼食”店铺,经营“合记肉心饼”。然而“肉心饼”不如“盲公饼”称呼深入民心,故“盲公饼”留名至今。
盲公饼,包含了浓厚的佛山乡土风味,这种佛山味道扎根于人们心中,成为佛山著名特产,送礼佳品。2009年被列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三水明昌鸡仔饼制作技艺
鸡仔饼是广东地区传统饼类小吃,原名"小凤饼",相传于清代咸丰年间由广州西关伍姓富家的女工小凤创制。明昌鸡仔饼的创始人吴良,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广州学得鸡仔饼制作技艺,传承至今。
三水明昌酒楼主攻粤菜、传统早茶点心,出品要求精良,选料上乘,主厨亲自掌勺,获得三水“十大名厨”和“十大名菜”的称号!品质始终用传统手工制法,不添加防腐剂,使其鸡仔饼色泽米黄,口感酥脆。
制作材料:主料有瓜子仁、白麻芝、自养农林土猪肥肉、三羊糕粉、粗砂糖。辅料有麦芽糖、盐、南乳、五香粉、葱油、蒜油、干蒜蓉、顺德二曲酒、鸡蛋。
九江煎堆制作技艺
煎堆在唐朝已经非常盛行。民间流传谚语为“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亲友者也。”清末民初《羊城竹枝词》有“珠盒描金红络索,馈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见当时把煎堆已作为馈赠、款客和贺年祭祀的供品,是家家户户春节的必备食品。
最早的煎堆为家庭自制自用,不被作为商品销售。光绪末年,广东南海九江乡人邹便南,潜心研就煎堆制法,改进了煎堆的形状和配方,使之容易入口,酥化爽口,受到众人称赞,其后,他开设了名为“邹广珍”牌号的煎堆店,不断改进工艺及创新品种,九江酥皮大煎堆由此驰名远近。二十世纪30年代初期,九江煎堆出口至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美洲各地,同九江双蒸、鱼花一道被誉为“九江三件宝”。1986年,九江煎堆被编入我国第一部介绍中国土特产的大型辞典《中国土特名产辞典》。2011年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礼饼制作技艺
礼饼制作技艺,2016年6月被评为顺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清末民初,何厚恩(生于公元1893年)在顺德伦教开了一家小餐馆同时经营制作各种点心,承接为有喜事的人家定制嫁女礼饼。 千百年来,在顺德地区一直流传着男女婚嫁向亲朋好友赠送礼饼的民间习俗。
喜万年企业主打产品 “礼饼、月饼、手信”等,选料优质上乘,传统手工制作,时尚包装,传承百年工匠精神,现由礼饼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何雪芬及第四代海归严韵键主理。
有著名的佛山盲公饼
令食客胃口大开的九江煎堆
送礼、自食两相宜三水明昌鸡仔饼
还有制作精细又具特色的
佛山扎头、剪纸、木雕、彩灯…
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赶紧约上朋友
来本周末的非遗墟市吧!
- END -
文稿:罗晓君、厉玉珍
编辑:陈慧慧
小莞家微信
有疑问咨询
或想了解更多活动福利
请扫码添加小莞家微信
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