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阳明山未来学社“明天之后”专题会议速记

段永朝 段永朝读书 2020-09-11


感谢嘉明兄盛情邀请,感谢春晓兄牵线结缘。春晓、路平、子一、婉卿、林茜、唐颖和我,一行七人,在2016年12月24日,与未来学社各位师长,相聚阳明山,共同探讨互联网对未来的影响等话题。翟振明教授以连线方式发表演讲。

这是2017年2月“中国互联网思想者大会”预热沙龙的第七场。


正式演讲交流开始前,有幸蒙准旁听了未来学社简短的会员大会。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朱嘉明教授作为第一任理事长,在介绍时说,成立于2016年9月的阳明山未来学社,“正是基于对‘未来决定现在’的认知而成立的,我们只有认真思考和探讨‘未来’,方可聚集更多智慧、更多理性和手段,应对日益发生的各种自然、环境、社会和技术的重大演变和挑战”。

在谈到阳明山未来学社未来的工作重心时,嘉明兄用四个“跨”来概括:跨学科、跨地域、跨代际、跨线上线下。并提出近期的三大重点领域:人工智能、环境和国际政治问题。


春晓兄首先发表演讲,题目是:信息时代的商业变革、创新与想像。

春晓说,除了未来,我们一无所有。互联网使得社会进入“后喻时代”(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年轻人已经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需要向年轻人学习。

春晓提出了5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引用托夫勒的话说,“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即对潜在的明天的想像。”

最令我受益的,是春晓在过去几年里反复提到的两则隐喻:

1、为了抵达明天,必须远望后天,否则明天又只是一个今天的延续;从今天到明天很难,但从后天回看明天就比较容易。

2、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常会以自己的见识和思想做成一口井,陷进去,局限自己的眼界,以井蛙之见看待世界,看待别人。

春晓说,我们所感知和认知的已知世界其实非常小,但未知世界很大。在结合大量中国互联网领域过去10年来的实践,特别淘宝村建设的鲜活案例的基础上,春晓阐述了“后天之变”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提出了在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新生态结构方面业已发生的巨变。


非常令人感动的是,春晓兄找出了1983年朱嘉明关于信息生产和信息社会的文章。真正的学者是在喧嚣或者沉闷的世界中,能聆听到第一声蝉鸣,能见到第一株梨花的人。




在春晓兄之后,我以“互联网?命联网!”为题,与各位老师、嘉宾交流了近几年的学习心得。

这个题目是临时改的。给婉卿交ppt的时候,她说后面的艺术家、建筑师都有一个性感的题目,让我把“认知重启”这个题目也换一下。我想,正好借机把我这段时间的思考,浓缩、凝聚为一句简练而又形象的话语,于是想到了“命联网”这个词。

其实,我想讲的内容,已经在今年春季开始的两期私房课里,大致有了一个简要的框架,并且在秋季学期开始后,又梳理成一个课件,在北大新传研究生课程中讲述。

我所讲的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4件事:

1、互联网是一个千年大事(我这一年来,有意改为“万年大事”),互联网将带来“史观”的重构。

2、新的认知结构将让人类学会“拥抱不确定性”

3、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是,人类将必须面对悖谬丛生的世界所带来的精神困境

4、在上述三点基础上理解互联网,就是“意义互联网”,互联网将彻底改变意义的生发方式。

我将有关这一互联网的思考状态,命名为“互联网命理学”。我坚信,互联网终将迎来灵性复归的世界。

我的演讲内容,主要部分其实已经在前面以“未来30年之我见”(连续5期)的方式发出,这里不再赘述。



翟振明教授是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的创办者,23年前获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1998年出版《有无之间:虚拟实在的哲学探险》一书,2007年该书中文版由北大出版社出版。(顺便说,翟老师的书,对我写作《互联网:碎片化生存》非常有启发和帮助,顺此致谢)。

非常遗憾翟老师因故未能亲临现场,但通过连线,翟老师发表也精彩演讲,并通过facetime带大家参观了他的实验室。

翟老师最令人惊奇的地方在于,他已经在切实通过实验方式,带领人经历从实在到虚拟的“无缝穿越”体验。他认为,这种无缝穿越的体验,将极大地重塑人们的认知结构。

在VR的基础上,翟老师提出了“ER、扩展现实”的概念,通过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无缝联通,人们将会拥有自己真是的化身,如同阿凡达那样。



翟老师之后是两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家。一位是岳路平,另一位是建筑师王子一。


岳路平的题目是“重编天梯”。

按春晓兄的评价,路平是一个“很难介绍”的人。可以称之为“重度斜杠青年”。师曾志老师称他是“一个用生命作为底色的艺术家”。

路平是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行走在“是什么与不是什么”构筑的丛林间。仿佛海德格尔所描绘的“林中路”,每一条小径都支支叉叉地蔓延到林地深处,不知不觉中消失在灌木草丛中。

1个小时的时间其实太短,他需要10个小时连绵不断地娓娓道来。他是个货真价实、不勾兑,称职的(艺术)段子手。

岳路平的演讲,分三个篇章。

首先谈“机欲”——机器想要什么?科技想要什么?国家机器想要什么?那些还听不懂机器呻吟、科技叫床、国家机器狰狞的人,其实是很难理解互联网的。岳路平称之为“新星球大战:开放的太空博弈。

我们与机器的勾搭、调情、驯化,将在单修、双修、三修的不同层面展开。岳路平有四大驯化计划——


他讲的第二部分叫“格命”——欲网中的九条命,并将其称之为霍布斯“自然状态”的新版本。赛博格与人格相互编织,欲望在网络中流淌、滋生、蔓延。


路平是一个造词高手。比如他发明Hanborg,用以调戏那些装配有“博格”式面相,成为大V节点的无面孔的巨型怪兽;现场发明另一个词“力比特多”,来调戏弗洛伊德的“力比多”。

借助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他调侃如今的灵肉分离,属于小能量的网络化与大能量的肉身的利维坦化的分裂。

因为第一部分他花掉了太多的时间,所以第二部分讲得匆忙而又紧凑。在我听来,路平其实不是讲“格命”,而是在讲“命格”,或者“命被格”的悲惨境地。只不过他谈笑风生,荤素段子迭出,大家“开心就好”吧。

第三部分,他讲天问-天梯-天书——一次疯癫的演习。这部分其实是岳路平全程表情或者内心最为“严肃”的时刻。但不幸的是时间几近“读秒”——我相信他的焦躁指数已经接近爆表。不过他还是坚持翻完了最后一张片子。

准备了257张PPT,熬了一个通宵。

全场热烈掌声。也可以释然了。


子一的演讲题目是:开源时空。

他的身份是建筑师。但他更像岳路平所说的编撰者。空间,在他眼里并非是一个用来装东西的“容器”(这一思想就是列斐伏尔的观点)。空间从来不是被动的,不是用来“占据”的、填满的某个悄声无息的“处所”。子一全部的情感,都在于找到释放空间能量、连接异质空间的通道。

他全部都在用画面讲故事,用手绘图形和现场图片来叙事。

他唯一一张带字的片子,是这样三个词:

流动、在地、编撰。

因为太缺乏资金支持,子一的很多超级棒的思想,对空间的生命质感,都不得不用最简易的材料来实现。但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对任空间摆布的生命的不满,他期待的是轻声慢气、柔软流动的连接,空间是生命连接的桥梁,是生命绽放的底色。


他把他自己心目中的建筑,简单称为“野建筑”。我们来感受一二:


路平和子一两位的内容,远超过我所能概括的,也只能蜻蜓点水根据现场感受,涂鸦几句了。

从众多嘉宾围着他俩提问题的场面,就可以知道艺术与互联网结合之后的巨大魅力了。


最后,我也想在此感谢嘉明老师的众多朋友们,让我们接触到台湾学界、企业界、公益界的多位博学、有识之士,如东方亿泰资本关郦合伙人,阳明山未来学社副理事长梁捷扬先生等。幸遇台湾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东南大学童隽讲座教授夏铸九先生、辅仁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夏林清教授(他们是兄妹俩)。

感谢朱老师的几位学生们,作为志愿者辛勤的付出。这次台湾之行,多亏这些同学们的周密计划和前后照应。也要感谢婉卿和林茜,她俩包揽了我们一行七人全部的后勤工作,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