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一本大书:电影《小妇人》观感
5月30日 14:27
【美国版《人世间》】中午看完了电影《小妇人》,有点像春节期间央视播放的电视剧《人世间》的味道。
因为它牵涉到爱情、婚姻、亲情、关爱、梦想、天赋、独立、自由、贫穷、阶层以及死亡等命题,很值得一看。
明天来谈谈相关感想。特此推荐。
5月31日 09:20
【美国版《人世间》之二】好的文学作品是反映大历史的,并透过人间苦难,颂扬不屈的意志、勇敢的爱和善良的心。中外概莫能外。
《小妇人》很多成功的细节,都刻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比如,母亲对孩子们各种行为的轻言细语的劝告与点拨,马奇姑妈虽独身一辈子,可最终把财产都留给了有想法的乔,劳历的爷爷看似古板却将心爱的钢琴赠送给后来去世的贝丝,诸如此类。
不得不说,看美国大片,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深入到日常生活与人的骨髓里的。这一点,我们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5月31日 09:29
【美国版《人世间》之三】看《小妇人》时,也有一个疑惑,家境谈不上富裕,甚至只能说一般般的马奇一家的孩子们,在南北战争时期可以随便地走南闯北。
艾米到伦敦可以理解,是有钱的姑妈带过去的,而乔到纽约闯荡,来去自由,好像随随便便似的,有点不符合那个家庭的经济状况。
说点有趣的感受,老外实际上也不能免俗,他们眼中的“美好生活”也就是如纽约伦敦等大都市里上层社会名流社交圈的代名词,也会不知不觉反映在文学作品和电影里。
这也是人性共通的地方,嫌贫爱富啊。
5月31日 09:51
【美国版《人世间》之四】还是回到马奇家四姐妹的情感故事这一主题。
我现在看人生、人世(通常是“六人命题“说法——人命、人性、人生、人口、人心、人间),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爱过比没爱过好,有过比没有过好,残缺的爱也比没有爱的白纸好,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其残缺美也比光洁无瑕的玉臂更能震撼人心。
道理很简单,人来到世间,走上一趟,你得不光看看太阳,还得感受爱恨情仇的滋味,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命的有机体。
6月1日 09:34
【美国版《人世间》之五】在谈对乔的情感问题之前,岔开一下论述:
我如今对少男少女的情感之事,与传统观念不同,一是认为走向婚姻的情感故事,最好女方要比男方大几岁,因为男人年轻时普遍不成熟,傻不愣登的,而女性更理解人生一些。
还真是巧了,老家有古话证明,“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这与传统认为女性应该小鸟依人,而男性作为遮风挡雨的港湾的观念大异其趣。
或许这才是更符合如今男女双方生理与心理成长规律的判断,因为过日子,女性比男性更包容更坚韧。
当然,与传统观念中女性更物质男性干大事的判断相距甚远,背后一定是女性自立自强的观念支撑。
6月1日 09:45
【美国版《人世间》之六】此外,女性如今普遍比男人活得长,像上海,女性平均要比男性多活5岁以上,就是一个例证。
二是以前大家庭中,责任就是一个教科书。
男性在没有长辈的调教情况下,肩负养家糊口、光宗耀祖的责任会自动填补这个缺口。
如今的男性成长过程,既没有大家庭的长辈调教,又没有责任的压力,男人们长得“歪瓜裂枣”,又没有责任心,如此下去,怎生是好?
如果有个女性,既引导男人,又调教男人,还包容男人,让一个家庭在有限的人生岁月里走得更顺畅更和美,岂不是人生之福?
因此,那些找小了很多岁的女人的男人,死得早很正常,因为违背了天道。
当然,杨振宁先生的“八二二八故事”算是例外。
6月1日 09:24
【美国版《人世间》之七】看网上介绍,小说《小妇人》出版于1868年,是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半自传体小说,反映那个时代女性自立自强与以家庭责任为核心的生活写照。电影中乔有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子。
如果让我来评论那个时代朦胧而生的女性自立观念,亦包括如今讲的“女权”观念,都有一个巨大的不足,至今如是,即教育女性追求自立自主自强,却忽视与男性相处以及婚姻家庭责任的艺术与情感教育。
这当然也是一个“跷跷板”效应。
电影中,乔追求独立自主,忽视长期对其爱慕的劳里的爱,甚至让艾米认识到她只不过是姐姐乔的替身。
等到乔意识到人离不开爱情和家庭的关怀,转头给劳里写信表达爱意时,劳里已真心地决定和艾米一起过日子。
乔追求独立自主一生,最后只好默默独自疗伤,幸好最后还有一个当初一起在纽约打拼的男孩追过来看乔,也就有了一个美好的情感归宿。
在下面这幅照片中,乔面对苍茫空旷而富有诗意的大地人间,那种天地悠悠之凄凉况味,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孤立无助时的心境写照?!
这或许是我写此影评的初衷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