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网站1月27日发表声明说,乌总统泽连斯基认为26日在巴黎举行的“诺曼底模式”四方会谈意义重大,为达成实现和平所需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契机。
当前俄罗斯和西方的结构性矛盾难以弥合。会谈开启了俄罗斯与西方抗衡的新阶段,双方的战略博弈形势发生了若干新的变化。准确理解和把握俄西对抗“气象”,为深入探查预判双方未来关系及欧洲安全秩序走向,打开了一扇极为重要的窗口。
2021年12月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右)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晤当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整体上处于相互纠缠的状态,即双方在主观上相互排斥,深陷高危安全困境,在客观上又彼此吸引,很难完全脱离对方进行决策。在这种全新的对抗状态下,预计短期内双方在乌克兰的“拉锯式”互动角力状态很难发生大的改变。但随着双方直接接触的逐渐恢复,竞争烈度和失控风险或将随之下降。一方面,俄罗斯和西方深陷安全困境。双方矛盾的根本症结,是北约东扩与俄罗斯保护周边战略空间之间的安全矛盾。从地缘上来看,乌克兰是横亘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重要战略屏障和缓冲带,决定了俄罗斯西部边界的安全和战略空间的广度,防止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是俄罗斯长期以来的政策底线。克里米亚战争后,经过多年的尖锐对抗,俄罗斯和西方在乌克兰已经深陷安全困境。从谈判内容中也不难看出,双方出于各自的安全利益考虑,都以对方完全撤离乌克兰为达成缓和的先决条件。各方均无主动退让妥协的意愿,且担心率先让步会使自身陷入更加不安全的状态。2021年底,俄罗斯曾向美国及北约提出签署安全保障协议,要求西方对俄罗斯的重大安全关切作出明确书面承诺,包括北约不再进一步东扩、不接受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放弃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境内建立军事基地的计划等。2022年1月19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乌克兰,与乌总统泽连斯基和外长库列巴进行了会晤,以加强美国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诺。诸如此类,导致对话缺乏互信基础与政策协调空间,和谈失败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乌克兰安全形势依然严峻。1月1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左)在基辅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另一方面,俄罗斯和西方战略接触的部分恢复,为竞争烈度的管控创造了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对抗积压的若干矛盾,不可能立刻得到化解。但是,恢复接触作为一种标志,意味着直接沟通渠道的疏通,不管双方出于何种动机恢复接触,客观事实是面对面谈判为双方阐明立场和底线提供了平台,有利于改善双方战略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因此造成战略误判和危机升级,从而降低竞争失控和冲突爆发的安全风险。此外,当前北约和欧盟内部都存在着对俄政策分歧,如果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得以缓和,既可以实现安抚联盟内部对俄“强硬派”的安全焦虑,同时也可以满足对俄“接触派”的政策希冀。俄罗斯和西方之所以在乌克兰僵持不下,与双方均手握非常重要的战略筹码不无关系。目前来看,双方都不具备无视和全面压制对方的能力,注定了任何一方都无法通过绝对优势威慑或“说服”对手妥协。此外,也正是因为各具相对优势,双方都难以接受放弃多年来在乌克兰的沉没成本,但又缺乏和对手“彻底摊牌”的决心。一是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境遇显著优于俄罗斯,对长期性高强度竞争的承受力大于被严厉制裁的俄罗斯。二是北约东扩进程在近年来成效卓著,一定程度上正在对俄形成战略包围,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压力。2020年北马其顿加入北约,标志着苏联原先的所有东欧盟国均已成为北约成员国。北约目前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波兰等对俄“前线国家”部署了规模超过1000人的多国地面部队,设立了多个师级指挥所。三是西方国家拥有远非俄罗斯能比的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在宣传斗争中始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俄罗斯则长期被西方媒体作为“修正主义国家”和“侵略国”加以抨击,在国际舆论场中位置极为被动,国家声誉和行动合法性因此严重受损。一方面,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占据明显优势。由于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乌东部地区在认同感上原本就更加亲近俄罗斯。近年来,乌克兰内部秩序经常出现动荡,政府也难以有效抑制东部地区的分离倾向。由于乌东部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极为重要,因而俄对捍卫在乌克安全利益的决心非常坚定。一旦西方继续向前推进,与俄冲突或在所难免,届时乌克兰可能被肢解。上述后果是西方难以接受的。另一方面,俄军在常规力量和作战能力上占据显著优势,这是俄罗斯强硬抗衡西方的底气所在,也是西方国家特别是北约内部的中东欧盟国最为忌惮的方面。自冷战以来,欧洲国家经常处于被俄军“钢铁洪流”吞噬的恐惧中。地理位置邻近造成的切身恐惧,也迫使西方审慎而行,不敢贸然逾越俄罗斯的安全利益红线。目前来看,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仍将处于寒冬,昙花一现的“三连”会谈仅仅擦亮了一点转瞬即逝的缓和火花。西方和俄罗斯都不愿在乌克兰问题上后退,这种结构性地缘政治矛盾使双和解之路曲折多磨,笼罩在东欧上空的阴霾何时消散仍是未知数。未来,三大可能性因素或将决定俄罗斯和西方的和解进程。一是西方内部对俄立场存在差异甚至矛盾。大致以波兰为界,地理位置越往东的北约欧洲盟国,由于与俄罗斯在地缘上更加接近,以及被俄罗斯征服控制的历史记忆带来“恐俄”心理,对俄立场更加强硬,坚持继续对俄施加强力遏制;法、德等西欧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则愿意考虑有条件地逐步恢复与俄罗斯的正常关系,并已进行初步试探,“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即属此类。二是俄罗斯未来对外政策不可避免受到自身战略能力的限制。在长期面临西方高强度经济制裁与军事竞争的情况下,低迷的国内经济状况能够支撑俄罗斯坚持多久存疑。此外,2024年大选也可能引发俄罗斯相关政策的转变。三是双方关系未来发展还取决于北约战略转型的走向。6月,北约将在马德里举行领导人峰会,出台指导未来10年对外政策的新版战略概念。新版战略概念势必会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进行重新界定,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当前北约使用的2010版战略概念中对俄罗斯“一个潜在伙伴国”的界定肯定会被修改,会凸显双方的竞争性。如何给俄罗斯赋予新的认知定位,将决定西方能够为与俄和解留出多大的折中空间。与此同时,美欧围绕北约集体安全防务负担份额的分歧并没有因美国政府换届而消失。在当前疫情给美欧经济复苏造成极大影响的大背景下,遏制俄罗斯在东欧的威胁和贯彻布鲁塞尔峰会提出的“北约2030”军事力量提升目标,已经使北约疲于应对。强硬制衡俄罗斯需要北约成员国继续增加投入,双方在开支份额问题上的矛盾分歧或将进一步发酵,左右北约对俄政策的“硬度”。(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来源:更多阅读,请关注将于2022年2月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