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村行 | 日处理1100吨!温岭人的生活垃圾大部分都在这“消化”

掌上温岭 2022-08-26

在外闯荡,我们身上的烙印都是温岭;而在温岭,我们的来源大多与村庄有关。村庄里,往往埋藏着我们最为厚重的记忆,凝结着最为浓郁的情绪。

2018年8月11日起,“温岭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百村行》系列报道,以最简单的笔触,写最深情之故乡。



城南镇彭下村




城南镇彭下村,
与温岭很多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为在该村,
设有城南垃圾填埋场和
温岭垃圾焚烧发电厂。




彭下“消化”掉我市大半垃圾


  
  垃圾填埋场是1999年3月投入使用的,地址在岙环下卒塘,1996、1997年设计时,按年倾倒垃圾3万吨计算,计划到2010年递增到5万吨,按照这样的算法可以用22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温岭城区面积扩大,横峰、城北、城西等都并入市区,泽国镇的垃圾也倒到这里,2003年全年垃圾填埋量就达到11万吨,这样算下来,岙环垃圾填埋场只能使用十年。因此,我市决定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一项目建成后,垃圾既可以焚烧发电,使之资源化处理。

  2009年9月,台州首家垃圾焚烧发电厂温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彭下村顺利投运,日均可焚烧垃圾约1100吨,意味着全市城乡垃圾处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温岭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原城南垃圾填埋场内,2007年3月19日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工程总投资2.93亿元,占地43亩,采用BOT模式,由温岭瀚洋资源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行25年后移交温岭市政府。

  据当时的有关报道,发电厂是2009年9月20日正式点火的,每年可发电9000多万千瓦时。

2016年4月14日,市民在温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吊车操作室观看垃圾投入情况。


  7月21日,因为“百村行”采访,记者又一次来到彭下村。之前在邻村寨门村蒲洞采访时了解到,打隧道是蒲洞人和彭下人的一项产业,彭下村文化礼堂中就有打隧道的相关内容介绍。

  记者实地参观了这座文化礼堂,发现该文化礼堂在设计时特意以隧道为创意元素,在村部二楼,将文化礼堂的展示区,设计成隧道模样,其边上还有“地道”一条,内有“地道战”等内容介绍。文化礼堂的入口,有“彭下第一隧道”的名目,“彭下第一隧道”中有彭下村打隧道产业发展史介绍。


  据介绍,彭下村打隧道产业,始自1969年,由村民郑春生带头组织岙环公社隧道工程队,并带领部分村民在宁波大榭岛,为部队军用仓库开凿山洞。改革开放后,在济南军区、山东烟台、湖北等地施工。1985年后,工程队在温岭北山、藤岭、姆岭、石塘车关、大溪小溪岭等开凿隧道,近年来开凿的隧道则有长沙-观岙沿海隧道、坞根隧道等。



明尚书黄绾筑牌下塘


  
  彭氏是彭下村的第一大姓,在城南镇,还有彭家村,也有彭氏聚居地。

  据《谷岙莞山彭氏宗谱》,彭氏的行第讳行用字有“伯仲叔季,友开宏显,兴起家园,球图永灿”等,在彭下村村口,记者邂逅一位“显”字辈彭姓村民,他告诉记者,村里“友”字辈的男丁已没有了(女的还有),辈分最大的是“开”字辈,城南二小彭下校区这里,原来是彭家祠堂。

城南二小彭下校区。

  彭下,因彭氏而得名,实际上,考查彭下地名的话,这地方原来应叫“牌下”,明朝嘉靖年间,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黄绾曾经筑过牌下塘。

在明《嘉靖太平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萧万户塘、在太平乡,北起盘马山,东抵松门。长沙塘、塘下塘、俱在太平乡。截屿塘、在山门乡。能仁塘、江心塘、灵塘。俱在玉环乡。已上诸塘,俱胜国时筑。郡志云:太平诸塘,乃筑堤以捍海者,非如天台之塘,所以蓄水而灌田也。牌下塘今尚书黄公绾创筑,在太平乡洞黄山外。


清《嘉庆太平县志》则有这样的记载:“崇祯壬午,知县胡学戴筑薛家浦、沙角浦、中扇浦等塘。沿海风潮不常,嘉靖时,黄尚书绾于洞黄山外筑牌下塘,至是三都近海皆有塘。


  而记者后来在彭下村文化礼堂参观时,发现礼堂中的介绍说原村名是排下,说是这里的人以捕鱼为生,那时条件落后,以竹排代替渔船,此地便被取名为排下。看来此说是不确的,因为《谷岙莞山彭氏宗谱》中就有“牌下房”一房,指的就是彭下村这一支彭氏。



明彭天锡始迁居牌下


  
  7月23日,记者到温岭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查阅《谷岙莞山彭氏宗谱》时,邂逅彭家村彭启桂先生,他经常到图书馆研读彭氏宗谱和其他史志图书。

  在《谷岙莞山彭氏宗谱》中,记者找到了一些与彭下(牌下)相关的史料,据其中一篇《牌下房彭氏宗谱序》介绍,彭亨庄始迁洞黄(今照谷村),彭天锡再迁居牌下(彭下)。光绪庚辰年(1880)始建彭氏宗祠。

有一篇《牌下村志》也透露,是明代彭天锡始迁居牌下:



《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知穷陬绝谷,高士居之,则人杰地灵,便成胜境。牌下地逼海滨,蛟龙出入之乡,鱼鳖往来之域,自明代彭公天锡迁居于此,东迴沧岛,西抱山峦,南近环城,北邻闾市,披簑戴笠,男勤绿野之耕;析缕分条,女勉黄麻之绩,山清水秀,俗美风淳。厥后国朝遣界,流离播迁,开界仍回故址,辟草莱,任土地,至今子孙蕃衍,牌下村民半彭氏焉。猗欤休哉,何其隆也。




  而《尚林公序》则表明,在清朝初期,遣界之后,彭下一地曾经荒废变成荆棘之场,而彭尚林在展界之后回来创业,使此处重变为“膏腴之区”。《尚林公序》原文这样写道:


天下之事,莫难于创始,故公刘迁邠、古公迁岐以开王业,下而至于庶民流离播徙,开基创业,亦莫不然。彭公尚林当国朝遣界之后,牌下地方傍海倚山,蛟龙出入之乡,虎豹往来之域,公迁于此,辟草莱,任土地,使荆棘之场,一变为膏腴之区,留遗子孙,其功岂浅鲜哉!至今后裔,力田耕作,始有曰苟合,少有曰苟完,富有曰苟美,居室之善,皆公有以致之,令人闻风兴起,不禁奋笔而为之序。






《谷岙莞山彭氏宗谱》

       欲正本清源


  
  《谷岙莞山彭氏宗谱》将温岭、玉环两地的彭氏后裔,按居处分为多个房份。如中门房,居(土羊)坑、白璧下岙、杨梅坑山头、花古岭、神童门、雁鸣街、谷岙、双郏塘、箬横贯庄;干坑门房,居田洋邵大合山、桐丽岭头都墩、娄家、大莆田、田岙、法山头;西门外房,居岩下湖南等地;里头门房,居张岙下山头、新坊、楚门外塘、岙环等地;牌下房,居彭下;岩下房,居岩下。不过,彭启桂经研究后认为,《谷岙莞山彭氏宗谱》中所记的前13世,有许多记载是不可靠的,有的还是明显的错误。

  黄岩人谈论前辈文章必称“三左二彭”(三左指黄岩南城方山下左纬父子,二彭指彭龟年、彭椿年兄弟)。《谷岙莞山彭氏宗谱》也收有彭龟年、彭椿年,列作第十世,谱上记载他们的父亲为“危一”,祖父为“汝义”。

  彭启桂说,彭龟年、椿年的上一辈“危一”,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据太平彭家坟出土的彭培甫墓志铭记载,彭龟年、椿年的父亲是汝义,现在谱中则把汝义当作龟年、椿年的爷爷。龟年有序匣、序珍两子,这两个人,黄岩县志上有记载,但现在谱上将序珍列为椿年之子,实际上,彭椿年有子彭培甫(即太平彭家坟的墓主人)。彭椿年的后代是岩下房后裔。

  “彭时镰,现在这本谱,当作序匣的儿子,实际上,据黄岩的《潮溪彭氏宗谱》记载,时镰是1501年生的,而彭龟年生于1119年,按现在的宗谱,祖孙两人竟然相差近400年,这是不可能的。”

  彭启桂说,谱上记载的达公与莞公是兄弟,黄岩那边的《潮溪彭氏宗谱》有记载,黄岩那边的宗谱,本来就是从《谷山莞坑彭氏宗谱》上抄过去一些的,黄岩潮溪彭氏在1777年—1779年这三年间修了一次家谱,借抄了《谷山莞坑彭氏宗谱》,但《谷山莞坑彭氏宗谱》老谱被烧了,现在新修的,有许多地方是不准的,而13世以后的,则基本上是对的,谷山莞坑彭氏拟重修宗谱,彭启桂将负责把这套新谱错误的地方,能更正的尽量更正,为子孙后代尽可能留下准确的历史记载。



几乎每个节日都吃麦饼


 
  陈氏是彭下村的第二大姓,听村民说,陈氏有不同的三支,其中一支是云浦陈氏,宗祠在箬横镇前九份村,在桥下村殷家洋,还有座太婆娘娘宫,一阿婆说去过娘娘宫,看到过宫里塑的陈家的祝氏太婆娘娘在沙角海边坐伞飞升的塑像。另一支陈氏祠堂在玉环,还有一支未知。

  王姓分布在下洋自然村等处,是石桥头村下王村的山前王氏分支,祖先是黄岩宁溪人。

  而分布居住于城南二小彭下校区的黎氏,据黎氏后裔介绍,祖上是江西过来的,原在今城东街道坦头村的缸窑做工,因卖缸认识了彭下的林氏朋友(现黎氏居处小地名仍叫林家,但没有几户人家姓林了),然后就迁移到彭下村的林家居住。

  黎氏未修过家谱,唯知辈行用字有“仁忠子孝,国顺家昌”(记者疑心“仁”本应是“臣”),现在辈分最大的是忠字辈,忠字辈健在也只有两三人了,在彭下村的南岙也有两三人,叠岭村在坑里也还有,加起来忠字辈的有9人吧。子字辈的较多,孝字辈还是按辈分起名,现在国字辈也有人出生了,但不再按辈行用字取名了。

  在垃圾填埋场这里,是东坑垄自然村,杂姓,邵、陈、郭等姓都有,现东坑垄自然村的30多户人家,大多移民到彭下溪北边(与直路头民居隔溪相望)。

东坑垄移民新居。

  彭下村的民俗,村民说,最大的特色,是与城南镇其他地方一样,几乎每个节日都吃麦饼(或拭饼),如正月半、端午、七月半、十月半、冬至,除夕等,都是麦饼“带头”。七月半原也有做桐树叶包的,现很少做了。


- End -


文图丨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晓慧

编辑丨郑黎明 审核丨潘国志 校对 | 季虹希


猜你喜欢



▲ 可去影院啦,观影补贴天天发!不过现在座位这样安排……情侣尴尬了哈哈哈~

▲ 凌晨传来好消息!杭绍台铁路跨甬台温铁路首片钢横梁顺利完成架设

▲ 7月25日起,大溪这条重要道路封闭施工两个月!请注意绕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