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船开到水深之处 ——谈梅尔·吉布森电影《血战钢锯岭》

2016-12-14 石衡潭 圣经论语对读班


把船开到水深之处


——谈梅尔·吉布森电影《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讲述的是二战最后阶段美军攻占冲绳岛的一场异常残酷的恶战,与其他战争片不同的是,它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人心灵成长信仰成熟的过程,或者可以说,前者只是框架与背景,后者才是真正的本质与核心。

如果说,鲍勃·迪伦在那首著名歌曲中所提出的“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作男子汉?白鸽子要掠过多少片海,才能安睡在沙滩?炮弹要射出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种种问题,它们的答案都“飘散在风中”——也就是没有答案的话,那么,梅尔·吉布森透过此片所提出的回答则是肯定的:上帝把人和船带到水深之处。


在你没有难成的事

信仰之路从来不是荡荡坦途,一帆风顺,其间会有坎坷泥泞,浪急风高,但在每一个危难关头,上帝都会以慈绳爱索引领帮助,为虔信者开出一条道路来。戴斯蒙德·道斯本来生活在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家庭。父亲参加过一战,战争的残酷让他成为了一个酒鬼,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打孩子与老婆,孩子们也习惯于互相打斗。在童年时兄弟俩的一次较量中,道斯险些让自己的哥哥哈尔丧命。正是这一血的教训令道斯深刻震惊:自己差点犯了该隐杀兄弟亚伯之罪。他在那张描绘人类第一桩谋杀案的画像前祷告了很长时间,惊惧不已。在上帝面前认罪悔改是一个人转变的开始。青年时,他又经历了癫狂至极、怵目惊心的一幕:醉酒的父亲险些杀了自己的母亲,前来阻止的他在盛怒之下也险些要了自己父亲的命。虽然最后没有扣动扳机,但他后来承认那时候在心里他已经杀死父亲了。“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约翰一书》3:15)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成为一个同样的暴力倾向者,但也有完全相反的可能。道斯看到了罪的可怕,他发誓从此不再摸枪。圣灵的感动能够穿透任何一种壁垒和屏蔽,直达人心深处。现在有些做心理辅导的人一直强调原生家庭对人的难以抗拒的影响,而从道斯的经历中我们看到,其实并非如此。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拦阻神对人的爱。


一个不愿意摸枪的和平主义者要参军上战场,在人看来,这是一个悖论,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它不仅仅意味着心灵的挣扎与煎熬,还意味着现实中越来越猛烈的逼迫与打击。队友史密斯一次又一次的挑衅,从动口到动手,随后,还有几个队友夜晚在宿舍中的疯狂群殴,他都靠着上帝加给自己的力量挺过来了,而且没有在长官面前告发这些施暴者。不过,更大的考验还是在军事法庭上,他被控告道德傲慢,违抗上级。他面临的选择似乎只有两种:退伍回家或蹲在监狱。这时候,他面对四壁,孤立无援,就连好不容易进来探监的未婚妻多萝西也劝他说:”你只要摸摸枪,做个样子,表示屈服就可以了。”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台阶,可是,他这样问到:“如果放弃了信仰,我到底凭什么跟你共度余生?你爱我,不就是因这个因有信仰而如此独特的我吗?不就是因为我是我,而不是别人吗?”这绝对不是旁人所视为的信仰傲慢或者道德标榜,而是真实信仰情怀的流露。这就像当年利迪尔面对安排在主日的奥运会百米比赛一样,凭着信仰他只能选择放弃。信仰的力量就表现在最后的坚守。在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上帝会施以援手。在军事法庭法槌就要敲响的那一刻,身穿一战军服的老道斯闯了进来,把一纸司令官文书交给了法官——道斯终于可以效命疆场了。“主耶和华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来的膀臂创造天地,在你没有难成的事。”(《耶利米书》32:17)

比起他后来在炮火连天、枪弹如雨的战场成功救出75名战友的英雄伟绩来,这一切都只是序幕和引子。但是,没有前面这一切的熬炼,又如何会有后来的这一幕幕呢?“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箴言》17:3)“我熬炼你,却不像熬炼银子。你在苦难的炉中,我拣选你。(《以赛亚书》48:10)”东正教圣伊西赫司祭也说:“如果一个人不‘在他的内里’──即在他的心里──执行天主的意志与法律,他就不能轻易地在外在的感官领域内执行它们。粗心而毫不警觉的人会对天主说:‘我不想知道祢的道路。’显然,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属神的光照。但是凡获享那一光照的人会在有关天主的事务上坚定不移。”(《论警醒与圣洁》,第86节)

原来,上帝如此熬炼道斯,是要让他担当重任,让他荣耀主名。在经历了白天惨烈的战斗之后,夜幕悄悄降临,部队都已经撤下钢锯岭,道斯走在最后,就在要走下断崖时,他再次向上帝祷告:“主啊,你让我来到这里,究竟要我做什么?我听不到你的声音。”祷告完毕,他忽然听到身后一声呼唤:“医护兵,救我!”他立刻明白上帝的旨意:留下来救更多的战友。于是,他又奋不顾身地冲了过去。孤身一人,在到处都是敌人的环境中要把受伤的战友一个个缒下断崖,送到安全的地方,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道斯却居然做到了。在那个时刻,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救一个!再救一个!!”他在战友乃至攻打冲绳的全军面前创造了这一奇迹。不,不是他创造了奇迹,而是上帝使用了他,保守了他,成就了他。真实的戴斯蒙德在莱特岛的战役中,被一名日本狙击手瞄准了,但他却一直没有开枪,战后,这个日本士兵给一个传教士说:当时他的扳机不知何故出了问题。上帝的眼目时时看顾,他也喜悦人来与他同工,荣耀他的名。

道斯是带着未婚妻多萝西送给自己的那本圣经上战场的,在紧张激烈厮杀过后的短暂休憩中,他也拿起圣经捧读,最后,他负伤离开战场时,最惦记的还是这本圣经,他的战友也冒着生命危险,抢回了这本圣经。他对信仰的坚守,赢得的不仅是对仇敌的胜利,而且还有人心的改变。在再次攻占钢锯岭之前,战友们让道斯祷告了十分钟。他们终于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相信了信仰的力量。这是全片中最动人的一幕。信仰的最终目标不是个人的完成,而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带动生命,生命传递生命。

 

公义的神察验人的心肠肺腑

坚持自己的信仰是一回事,获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又是另外一回事。影片也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问题、教派与教派之间的宽容问题。

从本质上讲,人与人是不能够互相理解的,就是人对自己的理解都是有限的。人人都圈在自己的理智、情感、意志、经历、环境、背景的狭小范围里,而且还有天然的嫉妒心、好胜心、防范心,这些都妨碍我们去理解他人。

老道斯受一战经历的影响,心灵向他人封闭,常常以醉酒来逃避现实。妻子和儿子都不能成为他的解药。当他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儿子着想的时候,才愿意挺身而出,给儿子以关键性的支持。

道斯的队友和长官们同样是以自己的心度他人之腹。史密斯在孤儿院长大,他对这个世界只有恨而没有温情。他多次挑衅道斯,无非是要发泄心中长期积压的怨恨。连长拉尔夫开始仇视道斯,是由于道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他的信仰自尊。他觉得自己的信仰才是纯正的,所以他看不惯与自己不同的信仰方式。他对道斯不愿意摸枪的评价是:“没发觉这是个宗教的考虑,你根本就是个懦夫。”

相对来说,人因为种种个人因素而产生对他人的不理解和误会还是比较容易消除的,如史密斯,开始他那么为难道斯,群殴道斯时出手最狠的也是他,但经过同生共死的战场经历后,他主动承认自己以前很差劲,看错了人。

而要消除一个人在信仰上的傲慢则要困难得多。道斯所属的教派是耶稣福临安息日会。这是一个小教会,不属于主流。道斯严守安息日,在周六拒绝参加训练。当然,他更看重第六诫,不吃肉也不摸枪。大概拉尔夫与当时的许多人一样,对这一切是心存芥蒂且不屑一顾的。“道斯不相信暴力,别期望他会在战场上救你一命。”可没有想到,偏偏是这个被自己视为懦夫的人在战场上把包括自己的在内的许多人救了出来。最后,他真诚地为自己对道斯的误解而道歉,“你是我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你的成就大过连队中的任何一个人。希望你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原谅我。”他还说:“”

这句话当时是就基督教主流教会对小教派的不够理解与尊重而言,当然,今天的人们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如今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教派之争,而是信与不信之别。特别是在中国的背景中。在许多时刻与场合,坚持信仰原则与习惯,不仅有不理解与误解,还有可能遭到歧视与攻击。所以,道斯的选择,对于今天的许多人仍然具有极现实的意义。教派之争当然也依然存在,但我认为还是抓大放小,求同存异为好,不要过于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没完没了。

个人的偏见也好,信仰的傲慢也罢,其消除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机会与机缘。白居易说得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如果道斯被军事法庭判为有罪,投入监牢了,或道斯放弃原则,妥协屈服了,又或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就没有后来这段惊天动地的故事了,也就没有误解的消除和彼此的和解了。上帝是信实的,他会把这样的机会给人,可人要是老看不到与抓不住机会,就不能怪上帝了。

当然,有些事有些人的确可能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没有机会去挽回去弥补了,其实,生活中这种可能性是更大更多的,那么,我们将一些事做在另一些人身上,也就是一种挽回与弥补了。“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切记不要一意孤行,一错再错,永不回头。

 

这个世界应如何重组?

道斯坚持和平主义的重要理由是:“第六诫说,不可杀人。”其实圣经此处所说的杀人是指谋杀人。圣经中并不一概地反对战争,“你要知道耶和华你的神,他是神,是信实的神。向爱他,守他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直到千代。向恨他的人当面报应他们,将他们灭绝。凡恨他的人必报应他们,决不迟延。”(《申命记》7:9-10)“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12:19)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提出了正义,他认为并非全然不能参与战争,战争可以为着伸张正义与重建和平的缘故而进行。但正义的战争必须由合法的统治者来发起和领导,并且徒战士必须以爱的态度对待敌人,不可假战争之名进行屠杀和掠夺。

当然,战争与武力并非解决罪恶的惟一与最终方式。圣经最强调的还是以善胜恶,改变人心,追求和睦。“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5:44)道斯只是一名普通的信徒,在所属的教会传统中,接受与坚持自己的信仰。在神学与教义层次上,对他所作所为,做过多的批评与批判,没有太大的意义。“当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一点把他拼凑回来,这总归不是什么坏事。”“其他人上阵杀敌,而我就解救生命。”他所坚持的这一信念,是符合圣经原则的,不管是在战争阶段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其合理性与适用性,特别是当敌人放下武器的时候。在钢锯岭的救助中,他甚至也救助了所遇到的日本兵,还把几个日本兵送下了断崖,只是他们在被送往战地医院的途中就断气了。他们是因扛不住而走了?还是被愤怒的美军有意或无意地送走了?不得而知。反正道斯因此而被人讥笑为神经病,但这恰恰是他为人的闪光之处。道斯也不是一个死守教条的人,在一定时刻他还是表现出了灵活性。如他参加的那场惨烈的钢锯岭攻坚战,正逢安息日,可他在那天并没有安息,反而成为最忙碌,最辛劳、救出了最多伤员的人。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安息日救人性命是神所喜悦的。


救人,这是他在战场上的职责,也是他在生活中的任务。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素昧平生,不管是患难兄弟,还是生死仇敌,只要他们受伤流血生命垂危,他都一视同仁。其实,他挽救的不仅是他们的肉体,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灵魂。那些被他救出的生还者,大多有了生命的改变,我们想,即使那些最终没有被救活的日本兵,在离开这个世界之际,也还是感受到了爱的温暖。

“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3:27-28)

“救人,再救一个!”

你是否听到了这一声声呼唤?

“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5- 6)

这是真实的戴斯·蒙德道斯最喜爱的经文,它帮助他忍受了讥笑嘲讽,抗击了拳打脚踢,顶住了军法审判,穿越了枪林弹雨,胜过了苦毒仇恨,愿它继续引领与激励今天的你与我。

 

2016年12月14日星期三定稿



感谢阅读,打赏可以识别以下二维码


石博士特别分享

大家好!

在11月25日上午的一次活动中,我妻子李朝霞给顾长卫导演赠送了拙著《光影中的信望爱》。在顾导演电影《最爱》的首映式上,我也发表讲话并且给顾长卫、蒋雯丽夫妇赠送了拙著《电影之于人生》和《电影之于人生二集》,前者第一篇评论了顾导演的《孔雀》,后者评论了他的《立春》。本人也凭第一本书获得香港汤清基督教文艺奖。这是华人基督教界唯一覆盖全球的奖项。

本人手头有少量《电影之于人生二集》和《论语遇上圣经》签名本,并有本人抄写的圣经金句。价格分别是按20元与40元,邮费10元。两本以上免邮费。

有需要者请与我们联系。

谢谢大家!



购书请联系微信:15175627766

请注明:“购书”


(论语新解教材)

内容简介:

基督教与儒家之对话为利玛窦杨廷筠等中西大儒所开创,在今日亦为学界关注民众瞩目。理论探讨已有所建树,实际步骤尚待加强,此书及圣经论语对读活动即是这一工程的重要尝试。作者沉潜于《论语》与《圣经》的妙语金句之中,对这东西方两大经典做了独特的对比与透视,相互参照,彼此发明,尤其力挺《论语》之普世价值,与时下风气有异。在附录中收有短剧《孔子与道》剧本以及围绕此剧演出所展开的激烈耶儒对话文章,包括谌洪果的《你的信,你的立》、大漠的《〈孔子与道〉之“道”》和侯小兵的《在今天应该如何开展“儒耶对话”?》、刘伟的《 儒耶对话的艰难》等。可以说,此书提供了经典阅读之新形式,也提供了耶儒对话之新文本。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它会把你带到耶儒对话之焦点与核心;对于想了解西方思想底蕴的人,它又会是你有趣又有益的向导与伴侣;对于有志于从事基督教成全中国文化大业的人,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基础性教材。

主讲教师

石衡潭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文艺奖得主,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曾经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和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共计三百余万字。主要著译有:《电影之于人生》(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获第三十届汤清文艺奖),《电影之于人生二集》(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著作,山东画报出版,2009年),《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光影中的信望爱》(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论语遇上圣经》(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译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入选《中华读书报》2007年“图书100佳”,排第十六位),《自由精神哲学》(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招生对象

大专学历及以上学生与成人。

学习方式:

微课堂授课(中间休息10分钟)以语音+文形式在微信群内进行授课。

课堂内容

1)课前发讲义大纲

2)课堂讲解当天课程涉及的历史/地理大背景,古文化常识等。

3)布置课后思考讨论问题

4)课后讨论,学员的发言会发布在平台。

资费标准

一次课(2课时共计1个半小时)每人/次50元。学生半价。2016春季课程后,安排分为三段:夏秋冬。一段为一个缴费时间,夏季班13次,共650元;秋季班10次,500元;冬季班9次,450元。一次交全年费的,九折优惠,并赠送前面课程录音。交两期的九五折优惠,赠送以往课程录音。有带一人及以上朋友来参加学习,两人再同时享受一折优惠。

学生一律半价,有困难学员可以申请减免部分学费。

学费收入除少量维持正常开支外,全部捐助贫困地区和有需要的人。

新进学员可免费试听一次

联系人

邢雪菲微信号、手机: 15175627766

万艳辉微信号:TS13637372664,手机:13637372664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文化也是一种信仰吗? ——《论语》之仁与《圣经》之爱讲座后石博士与听众对话

论语新解学员发言选登(二十四)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与石博士一起读书看电影】频道收听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