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汇 | 郭利霞:“火烧”和“烧饼”
狄考文(C. W. Mateer,1836-1908)编写的《官话类编》(1906)记录了不少官话方言词语,如:
你临走要紧拿着几个钱好买几个火烧/烧饼。(115页)
“火烧”是未经发酵的,用小炉子烤的饼,两面都烤,圆的,大约一英尺厚,直径4~6英寸,有时中间放糖或者枣。南方“烧饼”是同样的,但北方“烧饼”只指中间有糖或者外面有芝麻的饼,不同地方用法各异。(116页)
狄考文《初学课》(A SHORT COURSE OF PRIMARY LESSONS IN MANDARIN,1907年):
他在外头作甚么?——他买火烧去了就来。 “火烧”是未经发酵的硬烤饼。(38页)
鲍康宁《英华合璧》只收了“烧饼(Baked cake)”。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这两个词的解释如下:
火烧:表面没有芝麻的烧饼。(591页)
烧饼:烤熟的小的发面饼,表面多有芝麻。(1142页)
狄考文记录的“火烧”和“烧饼”有馅儿无馅儿均可,《现代汉语词典》“烧饼、火烧”均是发面饼。在是否发酵上,《现代》跟狄考文的记录相反。现代方言中又如何呢?
1
一、现代方言中的“烧饼”和“火烧”
《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1999)中,火烧是“有馅的表面无芝麻的烧饼”,主要分布在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晋语中,偶见于西南官话(云南澄江、四川南充)和吴语(浙江黄岩);吉林记作“火勺”。
“烧饼”南北兼用,见于河北石家庄、张家口等(吴继章等主编《河北省志·方言志》,2005);江苏丹阳、南京等地(鲍明炜主编《江苏省志·方言志》,1998),崇明(张惠英《崇明方言词典》1993)、丹阳(蔡国璐1995),武汉(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1995)以及济南、南宁、长沙、南昌、梅县(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2013)、哈尔滨(记作“烧饼儿”,尹世超《哈尔滨方言词典》,1997)等地。
牟平(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1997)、汶上(宋恩泉《汶上方言志》,2005)、泰安(宁廷德《泰安方言志》,2015)兼收火烧、烧饼,不过对二者均未加区分。
有些方言点的“烧饼”和“火烧”则有区别:章丘“烧饼”是只烤一面的薄而脆的饼,“火烧”是两面都烤的烧饼(高晓虹《章丘方言志》,2011);莱州“烧饼”是一种薄而脆的烙饼,“火烧”是一种较厚的圆形或方形烙饼(钱曾怡等《莱州方言志》,2005)。山东淄博沂源也是如此;山东兖州、德州、菏泽“火烧”是发面饼,“烧饼”像馕;河北唐山、迁安“火烧”有馅儿,“烧饼”无馅儿;河北定州烧饼无馅儿,火烧夹肉;神木的“烧饼”和普通话所说一致,“火烧”是羊肉馅儿饼,比一般馅儿饼小而厚(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2002)。蓬莱“火烧”有两个义项,一是“烧饼”,二是类似饽饽的面食,先在锅里烙一下,然后蒸熟。(刘红燕《蓬莱方言词汇研究》,2006年)。狄考文记录的应该是山东登州(今蓬莱)一带的“火烧”,“烧饼”的确是“不同地方用法各异”。那么历史上二者又有何区别呢?
2
二、“火烧”的历时考察
<< 火烧,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先看三部工具书对“火烧”的解释和用例。
《汉语大词典》:一种烤饼。如:
那人三四月只吃火烧之类,此人半日不食便软了。(《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
你大家赶温面,烙火烧吃。(《醒世姻缘传》十一回)
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一种圆形烤饼。如:
发合取食,但见两枚火烧而已。(《贵耳集》卷下)
看见间壁有个点心店儿,不免脱下布衫,抵当几文钱的火烧来吃。(《古今小说》卷40)
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扛子火烧。(《儒林外史》二回)
许少峰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一种烘烤制成的面食品。
(一个女子)拿着十个黄钱,递与孩子,在柳条筐内拣了六个火烧,四个波波。(《醉醒石》9回)
(牛盖)肚子又饿了,见有一个火烧铺子,牛盖说:“我说数罢。”(《济公全传》一百六十七回)
其中白维国版《近代汉语词典》书证最早。
“火烧”可以有馅儿,如1);有不同种类和做法,如2)-4)。
1)门口有个卖枣儿火烧的,便是他家。(《醒世姻缘传》七十五回)
2)童奶奶袖了几个杠子火烧,要从窗缝送进与他,唤了几声不见答应。(《醒世姻缘传》八十回)
3)和尚说:“你先去买四个叉子火烧,半斤咸牛肉来……”(《济公全传》一百七十九回)
4)他一些也不与众人食用,自己调菜炸火烧,煎豆腐,不胜受用……。(《醒世姻缘传》五十四回)
3
三、“烧饼”的历时考察
<< 烧饼,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汉语大词典》“烧饼”条:古代指经烘烤制成的面饼,有馅儿。现在指经烘烤的不加馅的发面饼,表面多有芝麻。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石声汉注:这里所谓的“烧饼”,该是现在的“馅儿饼”。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双虹楼烧饼,开风气之先,有糖馅、肉馅、干菜馅、苋菜馅之分。
《老残游记》二回:园子里面,顶着蓝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一种烘制的面食品。
《水浒全传》一百一十一回:当时开门,放柴进和伴当入来,都倚了朴刀,放了行李,取些干粮烧饼出来吃了。
《西游记》:我们都带得有干粮、果品、烧饼、馉饳在此,原要开山相送的,且都拿出来,凭你受用。
两部词典用例以明清为主,宋代的用例如:
《梦粱录》:有卖烧饼、蒸饼、糍糕、雪糕等点心者。
《缃素杂记》卷二: 故火烧而食者,谓之烧饼。
元杨显之《临江驿潇湘夜雨》四折:一个烧饼我与你些儿吃,你嫌少,没的我都与你吃了罢!
元代“烧饼”种类繁多,例如:……象眼粸子、柳叶粸子、芝麻烧饼、黄烧饼、酥烧饼、硬面烧饼都有。……(《朴通事》)清代常和其他面食一起吃,如:小孩说道:“我没拿你的烧饼果子呀?”(《三侠剑》)|道爷,我有点饿了,你把你这烧饼麻花赊给我一套吃。(《济公全传》二百二十六回),这种吃法沿用到了现代。
清代烧饼和火烧混用很常见:
1)第三等牛乳饼羹、红白猪羊肉、火烧牛肉、绣花火烧;第四等血子羹、火烧牛羊肉、猪羊杂什、大烧饼;第五等……。(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
2)大卷子,热烧饼!……马蹄烧饼!……黄面火烧!……小米面火烧!(《燕市货声》)
3)张旺又对伙计说:“再给我们来二十个火烧,四斤酱牛肉,把二十个火烧都切开,把四斤牛肉塞进去……”……伙计给他们俩准备好烧饼夹上肉,两个人私自揣起来。(《雍正剑侠图》,
4)烧饼麻花儿一大落,黑面火烧,两大钱个。(《北京歌谣·月亮爷》,周建设主编《北京歌谣》,2015年)
除了“烧饼、火烧”,《释名》中就有“胡饼”,后来又产生了炉饼、抟炉、麻饼等说法。山东招远除了“火烧”(发面做的没馅儿的烙饼),还有“杠子头”(硬面火烧,常晓宇惠告,应是近代汉语中的“杠子火烧”),寿光有馅儿叫“火烧”,无馅儿叫“炊饼”,内蒙古包头和呼和浩特回族群众则把类似的食品叫“焙子”。此外,“烘饼”的说法也很常见。
4
四、结论
“烧饼、火烧”之名当均由制法而来。“烧饼”五代就出现了,有馅儿,南北通用,现在多指没馅儿的发面饼;“火烧”是个近代汉语词语,始见于宋代文献,有馅儿无馅儿均可。一个地方一般只选择其中一种说法,如果“火烧”和“烧饼”都说,各地区分标准各异,有的以有馅儿无馅儿区分,有的以有芝麻无芝麻区分,有的以烤一面烤两面区分,有的以发面不发面区分。
一百多年前,“火烧”用于北方,“烧饼”南北均说,但所指有别。现代方言中,“火烧”仍见于北方,不过各地所指不同,“烧饼”南北皆用,所指亦不同。
-全文完-
原文见1767号《语言文字周报》
本期作者:南开大学 郭利霞
图片源自百度,感谢原作者
语言文字周报恭祝广大读者
元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