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亚运会”的“亚”为什么会读成“yǎ”?
作者简介:宋舒鸿,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杭州第19届亚运会即将闭幕。这是我国第三次承办亚运会比赛,也是杭州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体育赛事,吸引了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目光。但是,在提及亚运会时,一些代表团官员、教练员、运动员、解说员,甚至有些记者都会把“亚运会”中的“亚”读作“yǎ”。此外,在平时生活中也常常有人把“亚特兰大”“亚里士多德”“亚丁湾”中的“亚”都念成“yǎ”。在《现代汉语词典》(2016:1501-1502)中,“亚”只有“yà”一个读音。所以,“yǎ”是对“亚”的误读。那么为什么还有人会把“亚”读成第三声呢?有学者认为是“哑”字读音的迁移(徐卫东,1996),也有学者认为是受到台湾话的影响。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是北京土音影响的结果。众所周知,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作为普通话标准音的北京语音有特定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北京话的语音。通常来说,普通话的“北京语音”指的是北京音系,也就是北京话的声、韵、调系统,而不包括北京话里的土词土音。(周一民,2007)而“亚”的“yǎ”音就来源于北京话的土音。在英国人威妥玛编写的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2018:822)中保留了许多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材料,其中就提到亚有“yǎ”和“yà”两种读法。在《北京土音辞典》(1990:437)中,收录“亚赛”一词,读作“yǎsài”,意为“相似、近同”,并指出这里的“亚”是“yà”的变调。可见,将“yà”读成“yǎ”在北京老百姓的日常交际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北京土音辞典》中的“亚”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由钱玄同主编、赵元任校订的《国音常用字汇》,开辟了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新时代。在本书的第247页标注着“亚”有“yǎ”和“yà”两种读音,从官方的角度确立了“亚”字“yǎ”音的合法性,并延续了近20年。1955年出版的《同音字典》(1955:676)中,“亚”仍保留“yǎ”和“yǎ”两种读音。《国音常用字汇》中的“亚”《同音字典》中的“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国家语言文字的推广。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被确定为“普通话”,并于次年成立“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审音工作。1963年,《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63:132)出版,“亚”读音统一修正为“yà”。1985年,教育部发布的第二次审音成果《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429)中也明确指出亚统读为“yà”。这不仅说明在当时作为异读字的“亚”,仍有一部分人在使用“yǎ”音;同时也象征着在普通话中,“亚”从多音字向单音字的转变。至于不少人认为“亚”的“yǎ”音是受到台湾话影响一说,从表面上看,确实有理有据。在台湾现行最权威的“国语”词典《国语辞典》中,“亚”仍是多音字,有“yǎ”和“yà”两个读音,但追究其根源仍是归结于北京土音。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收复了在《马关条约》中被迫“永远割让与日本”的“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但是,日本人侵占台湾50年,强制推行“只许说日语”的语言同化政策,禁止台湾同胞使用汉文汉语,以至于台湾光复之初,当时的中青年大多不会说本民族的母语。(王理嘉,2011)民族语言的恢复与重建随即被提上日程。1946年,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成立,首任主任委员是北京大学的魏建功教授。值得一提的是,魏建功的老师正是《国音常用字汇》的主编钱玄同。为了加快国语在台湾的普及,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编订了《国音标准汇编》于1947年出版,作为推行标准国语的根据。《国音标准汇编》的第四部分正是1932年出版的《国音常用字汇》,“亚”自然保留了“yǎ”和“yà”两个读音。与此同时,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还邀请“老北京”齐铁根先生,从1946年5月1日起,每日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众国语读本、国语会话,国民学校国语、常识、历史、各种课本,供学国语的人收听,匡正语音。由此可见,台湾光复后的“国语”深深烙上了北京土音的印迹。综合上述材料和分析,我们认为“亚”读成“yǎ”归根到底是受到了北京土音的影响。参考文献:[1]王理嘉.国语运动与汉语规范化运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06):1-8.[2]徐卫东.“亚”字读音辨正[J].咬文嚼字,1996(11):25.[3]周一民.普通话和北京语音[J].北京社会科学,2007(01):65-70.封面图来源: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本期编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