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开讲 | “儿”:儿童相见不相识
作者简介
徐丽群,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古文字学,甲骨文。
汉字发展过程中,文字的结构形体经常会发生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造字取象于人形的汉字中,也有一些由于人形偏旁的形态变化较大,以致今人难以将其与人形联系起来。汉字中包含的人形偏旁,除了“亻”与“卩”外,还有一个“儿”。
小篆
《说文解字》收录了这个似“儿”形的字,一般都将其释作简化字“儿”,对此字的解释是:“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儿在下故诘诎。”这里所说的“奇字”,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楚、燕、齐这六国的文字,之所以称之为“奇”,是因为秦统一天下后,凡同时期的非秦文字都被认为是“异”是“奇”。《说文解字》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儿”形的字就是战国时六国文字(或在六国文字基础上稍加变异)的“人”字。为便于称说,我们不妨遵从一般工具书的意见,将此字视作“儿”。这个“儿”字一般在其他字中用作偏旁而不单独出现,但其作为偏旁的构字意图仍旧是表示人形。偏旁中包含此“儿”形的字,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儿”的繁体字“兒”,以及简体字“见”“光”“兄”“先”等。
如上所述,“儿”字的形体其实是人形,它所表达的意思也是人,与“儿童”之“儿”不能等同视之。“儿童”之“儿”的表意方式要追溯到它的繁体“兒”。繁体字“兒”,可以在各个时代的古文字中看到它的形体:
甲骨文 金文 楚简 小篆
“兒”字象一个略显弯曲的侧面人形,其头部的“臼”形颇有特点。《说文解字》对“兒”字的解释是:“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学界一般对此说法比较认同,认为“兒”字就是象小儿头顶囟门未合的状态,以此形态来表示“儿童”之义。不过有关“兒”字的解释还有另一种意见,古文字学者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说,“契、金文兒字,皆象总角之形”。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会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犹如头顶两角,故称之为“总角”,常用以指代儿童。姑且不论是囟门未合的儿童,还是总角晏晏的儿童,总归“兒”字就是指儿童。
甲骨文 金文 楚简 小篆
“见”字繁体写作“見”,正是一个“儿”形之上附加一个“目”字,与古文字形体(古文字形中的“目”是横置的)完全吻合。字下方的“儿”原本是一个侧面跽坐的人形,在这个人形的头部突出了“目”,也就是眼睛的形状,用以表示“看”的意思,这就是“见”的本义;只是简体字中将“目”形变化后,让人难以联想到它与眼睛的关系罢了。表示“看”的意思且与“见”字形相近的,还有一个“视”字,不过“视”与“见”的关系有些许微妙。多了一个“礻”作为偏旁的“视”,它的形体在甲骨文字阶段其实是与“见”字相差极小的。“见”的甲骨文字形是侧坐的人形上突出眼睛,而“视”则是侧立的人形上突出眼睛,写作“
甲骨文 金文 楚简 小篆
“兄”字《说文解字》释为:“长也。从儿,从口。”“兄”字下面的形体就是侧立的人形“人”,其在人形头部特别突出了一个“口”形。黄约斋《字源》称:“(兄)象人跪在那里向上张着口,本是祝巫的祝,张口向上是对神祝告,古代巫祝地位高,故又有兄长之意。”类似的意见很多,一般认为古代在祭祀的时候由兄长进行祝祷,因此“兄”字从“口”会意。
事实上,古文字中的“兄”字还有一个从“卩”从“口”的形体,如甲骨文中“兄”字还可以写作“
从“祝”的形体多样性可以看出,至少在商周时期,从“人”或从“卩”其实是没有太大区别的。“祝”字的古文字形体是一个侧面跽坐的人形对着神主(甲骨文字形右侧的偏旁,即“示”字)进行祝祷的样子,这就透露出“祝”字的本义与“祝祷”有关;而从古文字中“兄”“祝”混用的情况来看,尽管仍未明确“兄”字的造字意图,但应该可以推知它与“祝”字的用法是有所关联的,“兄”“祝”二字至少应该存在同源关系。《说文解字》云:“祝,祭主赞词者。”因此一般认为“祝”的本义就是祭祀中负责祝祷之人,现存此义的词语有“庙祝”“巫祝”等。
甲骨文 金文 楚简 小篆
“光”字的古文字形体,是一个侧坐的人形,在其头部叠加了一簇火苗的形状,上面那簇火苗形正是后来的“火”字。人上有火,何以就是光呢?有学者认为古人执火照明,因此以人上附加火形为“光”。“光”字的造字本义目前还无从考证,但它表示光却是无疑的,本义就是“光明”,与现今“光”的基本义没有差别。
甲骨文 金文 楚简 小篆
“先”字古文字字形上部为“止”( 即脚趾之“ 趾”的象形)或“ 之”(“止”与“一”的组合,“一”表地面),下部为侧立的人形。这里的“止”或“之”表示的是一种足部的动作,古汉语中“之”就是“往”的意思。在侧立的人形之上附加一个表示足部动作的“止”或“之”,会意的就是在人前有所动作,表示前进之意。《说文解字》解释说:“先,前进也。”“先进”“先导”中的“先”也是这个意思。
本文刊载于《语言文字周报》第1873期
(2020年4月1日出版)
本期编辑: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