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鸣│也谈“李玟”之“玟”的读音

平甫 语言文字周报
2024-09-09



作者简介:

平甫,本名陈智勋,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毕业生。


流行乐歌手李玟去世已逾一周时间了。大家在悼念她的同时,也对她的相关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譬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顾军在《语言文字周报》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李玟”的“玟”读什么?》一文,对“玟”字的所谓“应然”读音进行了讨论。对此,我持他的相反意见。




一、“玟”的由来

“玟”在《说文解字》中被这样定义:

火齐,玫瑰也。一曰石之美者。从玉文声。莫桮切。


可知“玟”有两义,一是作所谓“火齐”,二是“石之美者”。后者不难理解,当是美玉或玉器;而前者则需要费些功夫去解释。《段注》引《吴都赋》注云:

火齐如云母,重沓而可开,色黄赤似金。


又《本草纲目》释“火齐”之义云:

汉书作流离,言其流光陆离也。火齐,与火珠同名。


结合两者,再参考《说文解字》中对“瑰”的释义可以得出,“火齐”即类似云母的圆形琉璃物品,有光泽和纹样,颜色如同古代黄金,亦是类似“石中美者”一般的东西。以上,“玟”之两义就应当很清楚了。同时,《说文解字》也特意标注了其读音为“莫”“桮”二字的反切,今读作“méi”。




二、对顾军文章的看法

从语言文字方面来看,顾军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错误之处。


一是判断潦草,以今视古产生误判。姓名是从古至今未曾间断使用的个性化标志,对于姓名用字的使用应该兼顾古今。《现代汉语词典》记录了“玟”的两个读音与不同读音时的释义,这一点顾军并未说错。但简单地根据今义推断一个字的来由似不应该。前文已叙,“玟”的古义有“火齐”与“石之美者”两项,皆应读“méi”,而顾军仅仅根据后代演化完成的字义和文字通假反视古代,造成了认知上的割裂。以今视古,潦草地将今天的字义安排到古代,这是不合适的。


二是反切的不当使用。对于反切的方法顾军已有叙述,这里就不赘述了。但简单地将反切的声韵母划分放到拼音上,恐怕并不恰当。原因很简单,古制与今制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顾军在文章中这样说道:

李玟原名李美林,“美林”和mín的读音密切相关:取“美”的声母m,与“林”的韵母及声调ín拼合在一起,即为mín。


恕笔者在此直言心声:个人认为此方法极不可取。反切有反切的系统,拼音有拼音的系统,用拼音承担反切的方法,就如同周星驰电影中所说,是“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了,根本“弗搭界”。当然,这样的方法有时也会碰巧得出反切应该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正常的方法,属于巧合,因为今天的汉字发音仍有古代的影响;而所谓“wén的读音与‘美林’相差较大,恐怕并非改名为‘玟’的原意”的判断,亦不合逻辑。


三是不顾“名随主便”的使用惯例强下论断。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姓名是个性化程度极高的指代之一,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应当全由使用者做主。李玟生前的采访、节目和种种公开播出的影像资料中,都清晰地将“玟”读成“wén”。李玟自己没有异议,旁人又有什么理由去质疑应该根据什么道理读成什么样呢?顾军给出的一个理由是“玟”字读“wén”时在现代汉语里的释义是“玉的纹理”,姓名中很少使用这一释义的字。那么,“很少”就代表“不能”吗?这听起来亦是较为天马行空。


综上,我对顾军先生的观点整体持反对意见。作为专业身份的研究人员,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对各类现象进行研究,但应该以对社会大众个性化的选择加以尊重为前提为要。且在语言领域,现象的变化是第一要紧的,因此似乎不应以既有知识反推现象发生的合理性。当然,经由顾军先生的文章启发,许多朋友也对文字的运用产生了较强的兴趣,开始探寻常用文字的不常用意义和读音等等。在这一点上,顾军先生值得肯定。



编辑:何鑫玥(实习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文字周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